进入6月,各大考试接踵而至,下周很多学校也都陆续开学。孩子们从漫长的假期回到课堂,看着孩子们肉眼可见地焦虑起来,家长们也不自觉地紧张。
最近我们在知识星球收到一些孩子家长的匿名问题,尤其是升学的家长,反映说最近孩子变得很敏感,一不小心就会被孩子埋怨。这些事情,有的乍一看还挺可爱的。
有个高三女孩家长说,闺女最近对润唇膏依赖过度,不擦不行。她说嘴唇干了就浑身难受,脑子不转,觉也没法睡。每天家里都能听到她问十几遍“妈妈!我唇膏嘞?”现在家里有十几只润唇膏,她找不着了就买。家里的每一个房间,她的每一个书包里都要放一只。而家长捡到了唇膏放到她房间,她又会发火说为什么乱动她的东西。
还有个初中女孩家长,发现女儿的手机电脑桌面都是各种锦鲤的照片,她还会买一些红绳结、各种颜色的石头,问她不好好复习还搞这些迷信东西,她反而暴躁地说不要管她。
还有男孩家长,看孩子房间太乱,妈妈就收拾房间,整理了一些桌面。孩子回家后找不到某样东西,就和妈妈大吵一架,不跟妈妈说话。后来得知,孩子考试一定会带上一张垫板,那个垫板已经被用得破烂不堪,可在孩子心里它就像考神一样的存在,孩子还在左上角写了“下笔如神”。回家后发现“考神”不见了,就非常崩溃,觉得要走霉运了,没法考试了。
可爱归可爱,如果只是轻微的仪式感倒无伤大雅,如果变成了强迫症一样的行为,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而孩子们在考前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为什么会跟得了强迫症似的非要去做些什么呢?
这可能需要追根溯源,从孩子的2~4岁找起。
在2~4岁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过分训练孩子按时进食、按规定如厕等规范性行为,损伤了孩子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的心理任务中的“自制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敏感的儿童会发展出一种“早熟的良心”。即:不自觉地用一种强迫的重复性,来期望一切事物都“恰如其分”。
这种“早熟的良心“在这个年龄段的表现仅限于某种顺序、仪式般地重复,但这却是成人“强迫性神经症”的一种雏形!
也就是说2~4岁之间孩子,如果没有完成“自制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任务,等长大了就会用某种强迫行为去补童年的课。
尤其是在焦虑的情况下,这种强迫行为更为严重。而如果不及时干预,形成了顽固的强迫症,那很有可能影响之后的生活。
所以2~4岁的孩子家长,需要自检一下,自己在给孩子规范行为的时候是否扼杀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你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绝对化要求”灌输给孩子?(“绝对化要求”,详见《情绪管理7天线上训练营》的第4、5课“不合理信念”)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及时调整教养的方式,避免日后造成深远影响。
学龄的孩子家长,需要观察一到考试等紧张时期,孩子出现了什么行为,然后回忆在他们2~4岁的时候是否有什么特殊事件。如果自己可以关联上因果,那及时帮孩子调整。
如果你已成年,被自身的强迫行为困扰,或者有一些必做的仪式感没做造成了内心不安,请你也自检一下自己的童年,及时调整。
如果家长只是知道孩子的仪式感超出正常水平,又不知怎么纠正,那请找专业人士进行干预。你也可以把孩子的画发到知识星球“婷婷的心理会客厅”,更针对性地帮你分析孩子目前的状态,以及合适的引导方式。
不是说仪式感或强迫症就是不好的,而是不自觉地用一种强迫的重复性,来期望一切事物都“恰如其分”,是不保险的。
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用真实的自我和实力,让一切美好事物的如期而至,才恰如其分。
相关阅读
《考前孩子焦虑紧张,我能做些什么?》
《5·25心理健康日
青春期危机,家长还能做些什么?》
《初二学生自杀事件
因为网课,多少父母正把孩子变成仇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