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犇犇科普会强迫症,到底是因为闲呢

朋友圈流传这样一段话:你的抑郁症是矫情,你的拖延症是懒,你的强迫症是闲的蛋疼,你的失眠症是根本不困,你的选择恐惧症是因为穷。

今天犇犇和您一起聊聊强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爱干净、爱整洁、检查门锁划定到强迫症的范围内了,壹读君对此只有一句话:“你可拉倒吧!你知道强迫症是怎么回事吗?”

洗手不脱皮不配当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里面了包含两种病症,分别式强迫观念(Obsession)和强迫行为(Compulsive)。

洗手不见血就别说自己强迫症

他对物品的摆放有很高的要求,会把东西摆齐后再重新摆一遍,然后再重新摆一遍,然后再重新摆一遍......重复N次,直到与自己和解(其实第一次就摆齐了),他自己也认为这种行为没有必要,但却无法停止这些想法与行为,经常耽误正常的工作生活。

患者虽然有重复且无法摆脱的观念和行为,但是心里有反强迫的意志,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然而就是停不下来。所以强迫症因为“反复”无意义的事而浪费时间,会使他们越发焦虑、痛苦,这就是强迫症。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也酷爱“反复”的行为,一天洗手N次,洗完神清气爽,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有强迫症。”您那是强迫性人格,和强迫症完全是两码事!

先看一个我们身边的故事……

周五的门诊,师老师再一次比预约的时间晚了2小时复诊,到了诊室,她仍然是很客气的道歉:“对不起啊,医生,我今天不到八点就准备好出门了,但还是晚了!”医院步行也就十分钟路程,医院已经十点多了。

为什么她总是迟到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师老师的就诊信息

患者师某,45岁女性,离异,某中学老师,平素性格外向,做事情追求完美,非常好强。患者于6年前因感情问题而逐渐出现睡不着觉,脑子反复想事情,控制不住地想一些自己实际已经做过的事情,如门窗是不是关上了、水管是不是关好了等等。之后逐渐出现怕脏,反复洗手、洗衣物,出门前反复检查是否带了钥匙,看看自己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明知这些重复没必要,但控制不住,内心很痛苦。当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虽受影响,但尚能坚持,就诊前1个多月来病情加重,表现不能正常外出,在每次出门前都会反复检查是否落下什么东西,反复锁门,担心门没锁好,导致无法出门或延迟1-2小时才能出门。不能和别人正常交往,担心自己被别人传染上了什么疾病。自己也知道没必要这样反复检查,也试着去控制,但是控制不住,一旦被迫终止,自己会非常痛苦。有时大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该患者就诊后经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精神检查,考虑诊断为强迫症。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药物及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强迫症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什么是强迫症?

它和我们平时字面理解的“强迫”一样吗?

医师答疑

强迫症和我们平时口中的“强迫”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症的基本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表现复杂多样,除了上面讲述的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怀疑,常见的强迫观念还有强迫穷思竭虑,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会说话?”“为什么1+1=2?”等,还有强迫意向,如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患者会体会到这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实际并不会去做。常见的强迫行为还有强迫计数、强迫询问等等。一般患者每天会花1-3小时实施重复行为,患者也会因此产生回避行为。

有的同学曾问我:老师,我有洁癖,爱干净,每次洗手得2-3遍,洗衣服也比别人次数多一些,出门前得再看一两次是不是关上门了,这是强迫吗?我们说强迫症它是有自己的诊断标准的,不是说只要有一点点症状就是强迫症,它的诊断要点:1.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2.强迫症状须占据一定时间(如:每天出现1小时或以上);3.强迫症状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导致患者生活、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损害。

对于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心理治疗也很重要,药物及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或相继进行均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治疗的效果要好,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改良电抽搐治疗等。

有研究发现,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1.做事情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紊;2.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3.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4.拘泥细节,甚至生活琐事也要“程序化”。

所以,在最后,给患者一些建议:

丢掉精神包袱以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对应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不确定感;不好高骛远,不过分精益求精,以减轻不完美感。

药师指导

一、治疗原则

1.足量足疗程治疗:每一种SSRIs都有各自起始剂量、常用有效剂量、最大推荐剂量。

2.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应从首选的药物开始,按照治疗流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逐步进行换药或者联合治疗。

3.及时处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停止治疗需要评估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任何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二、具体药物

1.一线药物

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和帕罗西汀是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强迫障碍的一线药物,同样也被中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使用,SSRIs耐受性更好,所以一般推荐首选。

2.二线药物

氯米帕明也是CFDA批准的治疗强迫障碍的药物,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惊厥、心脏不良反应、认知损害、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过量致死性),通常要经过一种或者两种SSRIs药物治疗后才使用氯米帕明。

3.联合用药治疗方案

强迫障碍患者主张单一用药原则,当足量足疗程的单药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治疗方案。

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不作为强迫障碍的常规治疗。SSRIs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增加疗效,常用的有氟哌啶醇、利培酮(0.5-6mg/d),喹硫平(-mg/d)、奥氮平(5-10mg/d),阿立哌唑(5-20mg/d),疗程应达到4-6周。

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定论。什么样的因素可能会使我们容易患强迫症呢?有研究提出强迫症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强迫人格者多表现为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完善感,做事要强,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有研究报道部分强迫症患者就有强迫人格。同时也有研究提出强迫症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

强迫症的几种常见表现1、强迫观念患者存在一种对已经完成事情的不确定感,如门窗是否关紧?东西是否丢失?尽管经过多次核实,甚至自己也觉得这种怀疑没有必要或这件事本身没那么重要,但患者仍感到担心焦虑,有时反复去核实可能会减轻这种焦虑感。2、强迫行为

比较常见的是反复洗手、反复清洗衣物,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煤气是否关好;或反复数数,如反复数楼梯、反复数地板砖等;也有患者经常重复某些动作,时间长了像是进行某种仪式,如患者进卧室时习惯先敲一下墙,再拍一下手,然后再进去,如果因故没有完成这个动作进入卧室,患者会感到焦虑不安。为了缓解焦虑患者可能会走出去再补充完成之前的动作才能踏实。

3、强迫意向

患者有一种冲动要去做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如抱着自己的孩子就想往地上扔,站到阳台上就想往下跳,患者不会真的这样做,也知道这种想法不合理,但就是无法控制这种想法。

4、强迫情绪

患者存在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如某个男生和女生说话时要用一只手紧紧握着另一只手,因为怕自己做出不文明的事情来,患者知道这不合常理,但是仍很担心。

注意:看了以上描述,有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对号入座了,我每天出门都检查是否锁门了,每天洗好几次手,是不是也是强迫症呢?如果仅是检查一两遍锁没锁门,或者比别人多洗两次手,可能很多人都会如此,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上述表现已经明显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得了强迫症了,医院就诊。

得了强迫症该怎么治疗?

目前强迫症治疗以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多选择抗抑郁剂,心理治疗也有多种选择,如支持性心理治疗、森田治疗等,经过规范的系统治疗后,多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都能有所缓解。

孩子会得强迫症吗?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一种孩子反复做的行为,他们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地去“确定”某个地方是干净的,某个地方是安全的。这些行为的目的就是要预防“不好”的事情发生。

反复清洁及擦洗,如反复洗手

写的字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或者反复做一件事情

重复说字、句子或问问题

反复出门、进门

反复确定灯关好了、门锁上了

反复摸或敲打,直到达到某个数量

东西要有固定的摆放形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孩子会跟自己大发脾气

数数一定要数到某个数字来避免不幸运的数字

病因

病因不明却,但可能和遗传和环境都有关系。这不是家长或孩子的错。

如何诊断?

精神科医生需要让家长及孩子填写问卷及检查孩子,诊断强迫症主要依据症状,没有任何化验室的检查。

治疗

药物及心理治疗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药物主要是抗抑郁类药物,用什么药物取决于孩子的年龄、症状及对药物的耐受性。

心理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治疗(CBT)”。治疗师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强迫症,如何面对恐惧,控制自己不去反复做某些事情等等。

治疗时也会交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家长需要理解孩子,支持他们,聆听他们及表达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做重复的事情时,家长可以说“我看你的袜子两边已经一样高了,不需要再调整了”,“衣服已经叠的很整齐了”等等。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孩子喊叫或动用武力来制止孩子。

强迫症的三个特征

主观上受强迫的体验

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

有症状自知力

三者缺一不可。主观上受强迫的体验和意识的抵抗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构成强迫现象的两个侧面。实际上,如果本身的意识不抵抗,便不会有痛苦的体验。正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尖锐对立构成了痛苦的心理冲突。换句话说,强迫症状是心理冲突最典型的形式。

按发作方式可以将强迫分为两种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

将原发性的强迫再分:

1.强迫性的怀疑:反复合适自己的行为,明知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比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离开家之后还要会去几次。

2.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的思考为什么1+1=2这类基本的几乎是定理的东西,同上,明知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摆脱。

3.强迫对立:不由自主地产生讨厌的念头,总是把一些事物和不好的暗示联系起来,带来极差的生活体验。

4.强迫表象:和以上不同,它的特点是形象性,以上的较抽象,比如过去看到恐怖的场景,讨厌的人或事,做过的尴尬的事等。

5.强迫意向: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马上就要直接转换为行动,如站在阳台上,就想着跳楼,看到武器,就想着攻击行为,因为担心真的会这么做,所以内心总是惶恐不安,但是一般都能控制得住。

6.强迫恐惧: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感情的恐惧。害怕自己失控,害怕自己干出出格的事,和强迫意向相比没有行动的内在驱使动力。

7.强迫性缓慢:类似于仪式,仪式其中是缓慢的,在他人看来是不合理甚至荒唐的。在极少的情况下,仪式相对不显,缓慢突出。比如出门的时候,需在家门口的平地上绕圈子,绕上几圈十几圈,刷牙要一个小时,从床边走到门口要一个小时……

将继发性的强迫再分:

1.屈从性反复检查:为了减少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采取的措施,出门反复的检查有没有带钥匙,正常人可能检查一两次,三次都算多的,但是患者根本停不下来。

2.屈从性反复洗手:也可以是洗澡,收拾屋子的行为,不仅自己做,有的还要求家人和亲近的人按照他的标准清洗。

3.强迫性的整理排序:将书本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将扑克牌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把所能看见的都要排列起来。

4.对抗性仪式动作:为了对抗淫秽的强迫观念,反复背诵道德箴言,计数或背诵无关诗词句。各式各样的动作都能起到类似作用,可以暂时缓解,但是时间长了,不新奇了,就增加复杂程度,试图对抗强迫症。

专家简介

史玲:

普通精神三科副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师从洪武,研究方向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进展。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3年,擅长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心理治疗。

徐娜:

医院药械科主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理专业。从事药事管理及合格用药相关工作10余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bfbzz/11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