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感受到,近年来,受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异见领袖”的蛊惑和煽动,网络上经常有一些人,会有意无意的在言论上攻击我们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根本属性到机制体制,从作战训练、政治工作到后装保障,从保密单位到野战部队、仪仗分队直至文艺部门,吐槽之全方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连最基本的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都难逃口水的喷射。这方方面面的个中原委,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不过多讨论。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些我们本应该知道,却一直不知道;我们本应该理解,却一直不理解的一些东西,希望各位青们(青年朋友们,这样很亲切),能有所收获。
还是那句话,青们能从这里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收获,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今天我们交流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站队列。
在交流之前,请看一个网友的话:(某度某贴吧截图,我全文给大家阅读下)
也许,这个网友“一天世界晴、”所说的话,正是一些青们心中的疑问:队列站的再整齐有毛用?军队需要的是战斗力,而不是站队列、叠被子,不是么?
对此,我问过很多青,都对站队列和叠被子表示愤慨和不理解。而在绝大多数没有参过军,但都参加过军训的青们印象中,军训就是队列+叠被子,难道部队也这样?部队难道不应该是射击、野营+格斗么?
在这里,我要告诉各位亲的是,站队列和叠被子,就是部队生活中最平常更是最经常的一件事。而相反,在部队里,每年实弹射击的机会虽然也不少,但其训练时间和次数比起队列训练来就差远了。射击训练当然可以极大的提升战斗力,但为什么会和队列训练数量之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我们军队的指挥员训练员都不分轻重么?
当然不是。
那是因为就训练效果来看,把一名“枪盲”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射手,其实花费不了太长的时间和精力。什么叫合格射手?就是在平时能够做到不脱靶,环数够,在战时能够命中敌人。但要想把一名合格的射手培养成百发百中的神枪手,除了需要“喂”给他海量的子弹、消耗相当长的时间之外,还需要这个人具备一定的天赋,有心理上的天赋、也有身体上的天赋。而且,就“火力控制与运用”的观点来看,打中敌人的身体或者头部基本没有区别,其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内的火力密度与命中率。所以大面上培养合格射手,有针对性的培养神射手,是基于成效和成本的最优化选择。
队列训练也一样。如果队列训练就像表面上那么简单,真如文章开头网友“一天世界晴、”所说的那样,队列与战斗力无关,我们会把大把大把宝贵的训练时间花在队列之上么?我们还会在每天反反复复的经常性进行队列训练么?大家可以用脚想一想,可能么?
当然不可能。因为:
有了队列,才是军队。
队列是军队最直观最重要的外在表现。青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西周之前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意思就是:无战务农,战时为兵。那么同样一个人,在无战时务农,我们是怎么形容的呢?就是这个“農”(农的繁体)字。“農”从曲从辰,“辰”很好理解,就是“时刻、时间”,“曲”则是“弯曲、松散”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所谓“農”(农),就是松散时刻的人。而“曲”和“直”相对,“直”这个字就非常形象的充分体现了当时军队的状态:队列状,笔直状、紧张状。正如“值”这个字,一个“人”加一个“直”,直到现在都有“值班”的意思,请问什么时候需要值班?所以,我们也有用“行伍”这个词来形容和指代军队的。那么“行伍”是什么?是队列!军队在行军时,依照队列前行;在吃饭时,依照队列生火造饭;在睡觉时,依照队列进行宿营;在战斗时,依照队列进行冲击。没有队列,就没有顺序、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只能是混乱;而混乱所带来的,只能是失败。想想看,行军时零零散散,吃饭时围堵哄抢,宿营时三五成群,战斗时蜂拥蚁聚,大家觉得那还是军队么?直到我们当下的读图时代,在搜索到“军队”这个字眼时,无论哪个国家的军队,印入眼帘和浮上心头的,都会是队列状的人员集合体。而这个队列状人员集合体所表现的,正是军队最核心最主体的内涵。
队列是军队最主要的作战形式。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冷兵器时代作战时,我们总讲“阵法”,阵法是什么?《三国演义》说的很玄乎,但我们要明白,阵法就是队列!队列,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方法。其中最为著名和最为典型的,就是以劲弩长枪为标志的“秦军方阵”,以长枪圆盾为标志“马其顿方阵”和以标枪短剑三列队为标志的“罗马方阵”。此外,我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戚家军,都有其独树一帜的队列阵法。在这个时期,战术动作尚未从广义的队列概念中分离,也就是说,战斗时,一般是按照队列进行的,队列训练几乎等同于战斗训练,队列具备战斗的实用性。
组成马其顿方阵的士兵,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以密集的长枪集团推进为标志。
罗马方阵假想图。罗马方阵通常由三列组成,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
戚家军鸳鸯阵示意图。该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戚继光“鸳鸯阵”模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笑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或者镗手,最后是火铳手。“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进入热兵器时代,伴随着武器杀伤力的急剧提高,特别是后装线膛枪得到广泛使用后,呈现密集队列形态的纵队战术变得越来越不适应战斗需要,此时的战斗队列,逐步向散兵线战术改进发展。而现代海军、空军等诸类新型军兵种的出现后,则彻底把队列训练中的战斗部分,演变成集单兵战术和分队(各军兵种)战术于一体的战术范畴。而队列训练中剩余的部分,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则逐步演变成以队列养成为主要目标和方式的现代队列训练。所以在当代,无论是单兵战术动作还是分队战斗队形的训练,揪到根子上,其实还是属于广义上的队列训练范畴。就本质而言,战术动作和战斗队形仍然属于广义上队列动作、队列队形中的战斗部分。
随着火器杀伤力的越来越强,纵深队列在逐步蜕变
伴随着火力的愈加强大,散兵线战术形成。
我军歼11编队飞行
我军99坦克编队行进
我军舰艇编队航行
请不要告诉我这些都不是队列
说到这里,有的青就要问了:既然在我们当代,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分家,战术部分当然是战斗力的直接体现;而狭义的,以立正、停止间转法、行进步伐为标志的现代队列训练对于战斗力的提升还有意义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有了队列,才有战斗力。现代队列训练,出无穷战斗力。
前文说过,当队列训练与其战斗的表面实用性分离后,队列训练中剩余的部分,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则逐步演变成以队列养成为主要目标和方式的现代队列训练,始终体现着队列训练战斗的内在实用性。
什么是战斗的内在实用性?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子练兵杀姬”。至于这个故事本身,我就不多介绍,青们一定听说过,即便没有听说过也不要紧,度娘轻松可得。了解故事之后,我想问青们一个问题:孙子练兵练的是个啥?如果按照文章开头那位网友说的那样,孙子应该教王妃和宫女们枪法、剑术等十八般武艺,以提高其战斗力,不是么?
而事实上,司马迁描述的很明显,孙子练兵不是在教习武术,而是在对王妃和宫女们进行队列训练。
为什么要进行队列训练而不是教习武艺?难道孙子不明白武艺的重要性?
那是为了两个字:纪律。那是为了要达到四个字:令行禁止。
为什么要纪律不要武术?为什么要达到令行禁止?
因为孙子知道:纪律(令行禁止)中有无穷的战斗力。只有遵守纪律(令行禁止),参加训练的人群才能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这个整体所爆发出的强大的战斗力,要超过组成这个整体的个体机械相加总和的N倍,我用数字举个例子:1+12;1+1+14;1+1+1+18;1+1+1+1+;以此类推,随着整体内个体成员数量的增加,整体的战斗力将以指数暴增。如果不信,请看下边这组图:
这组图是“马其顿方阵”的还原图。
毋庸多言,大家只要看到图,就能明白,哪怕即便是有一群武功盖世的绝世高手,在遇到同等数量战士组成的整齐肃穆、长枪林立的“马其顿方阵”时,只怕也得饮恨当场。当一些散兵游勇、土匪流寇与之遭遇时,恐怕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只能是如杀鸡宰羊般被轻松屠戮。
为什么?仅仅是因为长枪和圆盾这些武器装备么?如果青们只看到了长枪和圆盾,那就显得有些浅薄了。任何一个方阵所体现的,首先是纪律。这个“马其顿方阵”尤其是。首先,马其顿方阵的战斗力,体现在队列阵型上,那就必须在战斗中时刻维持这样一种队列状态,步伐需要一致,进攻节奏需要一致,请问,不经过长期的队列训练以达到令行禁止,这个阵型能维持得住么?其次,马其顿方阵的防御力,体现在每一名成员左臂圆盾所组成的盾阵上,每一名成员的圆盾不仅要防守自己的左侧,同时也防守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请问,不经过严格的队列训练,你放心把自己的右侧交给战友防守么?后面的战友会及时补位么?最后,马其顿方阵的精髓,体现在全部士兵同心协力上,不能有临阵脱逃者,请问,没有严格的队列训练所形成的纪律约束,能达到同心协力么?没有了队列训练,也就没有了纪律,也就没有了战斗力。如果没有队列训练,即便是有足够数量的武林高手拿起了马其顿方阵的长枪和圆盾,也不能叫马其顿方阵,仍然只能是地痞流氓一盘散沙。个人再强大的勇武,在面对纪律组成的整体时,是显得那么的渺小可笑。
什么?青们还是不明白?
确实,因为在这个时代,队列训练战斗的表面实用性与队列训练战斗的内在实用性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进行队列训练,就是在训练枪阵,同时也在训练精神上的服从性和组织性。
而现代队列训练,则是:进行队列训练,训练出精神上的整体性、服从性、组织性,而后将精神外化体现到不同的军兵种。打个比方:如果在我军中随意抽出一个营,不,可以更狠些,在我军中随意抽取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其成员可以是军官,也可以是战士,可以是空军、海军、陆军、二炮和武警任何军种,也可以是驾驶员、机枪手、炊事员、修理工、文艺兵和打字员等从事任何分工的军人。给他们长枪和圆盾,他们会在分分钟时间内,轻松结成马其顿方阵;给他们标枪和短剑,他们会在分分钟时间内,轻松结成罗马方阵;给他们长枪和劲弩,他们会在分分钟时间内,轻松结成秦军方阵。
现代队列训练,可以使经受队列训练的军人,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到主动融入,形成整体,最后达到高度组织纪律性和高度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结合,在这种状态下,不管这名军人来自什么军种,从事什么分工,只要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就能迅速构成一个整体,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更何况,我们的队列训练一般是按建制进行的,这就更有利于部、分队战斗力的提高和日常管理。
这就是队列训练战斗的内在实用性。而且以队列养成为主要目标和方式的现代队列训练,对于战斗力的提升,相比古代队列训练是更加巨大的。这一切都归功于现代队列训练的精神化、精细化(生活化)。
现代队列训练的精神化,体现着队列训练的目的。比如:在队列训练中,战士们站军姿几小时一动不动,不论严冬酷暑、下雨刮风。有时,炎炎烈日高悬天空,他们头顶冒烟、脚掌发麻,只要没有新的命令,他们就得一动不动地按要求站,直站到脚已几乎完全失去知觉了,甚至腿也要不听使唤了,流下的汗,把地面也弄湿了一片。这时命令下达:原地休息5分钟。没有让坐、没有让发出声音、没有让离开队列,士兵们便不会坐下,也不会有半句话从嘴里说出,只是按照日常所学的科学的放松身体的方法,原地做一些放松身体的动作,为了保持军容整肃,他们在做动作时甚至都会轻声地,以防止弄出太大的声音,并且在5分钟时限到来前,自觉地军姿站好,重新标齐排面,执行原有命令,等待新命令。这便是队列训练中的一个场景,通过这样的训练而得到的战士,其意志力的坚强将会达到何种程度,而其重要作用又将如何影响战争暂且不论。单说这样的训练,使士兵为了命令而放弃身体,极大地培养其在战争中坚决执行命令的意志和决心。使士兵心中这样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战争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命令,伤痛、流血,牺牲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都不算什么。自己就是为了执行命令而来,自己不单属于“我”,而属于整个的团队。再比如,队列美的感染力。想想看,天安门阅兵、红场阅兵等等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宾仪仗、阅兵等。无一不是通过行列形式的整齐一律、威武雄壮,来反映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到达到耀武扬威、威慑敌胆的目的。这种表现也正是军旅崇高美的集中反映。不要小看这种美,美会令人向往,令人追随,令人团结一致,令人生出万众一心、莫可匹敌的精神共鸣。所以,持续不断的现代队列训练会使一名战士锻炼出吃苦耐劳的毅力、令行禁止的作风、默契协作的素养、发自内心的自豪和精益求精的标准。而这些,正是队列训练精神化的体现,也是队列训练的最终目的。
现代队列训练的精细化(生活化),体现着队列训练的法规。队列法规,体现着标准,而标准的提升,就意味着战斗力的提升。标准的精益求精其实也是精神化的一个内涵,但队列法规体现着队列训练本身,所以要单独说。
图为正步走的队列标准
在古代,队列训练的标准是“进退有据”:“闻鼓则进闻金则退”、“退者死”等规定,能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算作是军队。比较著名的,就是《牧誓》中的相关内容:“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所以,在《左传》中,曹刿论战时才会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正因为在当时的队列训练中,精细化做的不够,所以“进退有据”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较高的标准。在我军现代队列训练看来,进退有据上体现的,仅仅是通过初步的队列训练,一个整体的刚刚组成,整体内的每一个个体刚刚具备了初步的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
再强一点的标准就是“步调一致”,比如前文提到的“马其顿方阵”、“秦军方阵”等。在这些著名的队列战阵中,对于队列训练的标准进行了提升,比如“马其顿方阵”为了使方阵步伐整齐,建有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比如我国很多著名的战斗队列都是踩着鼓点前进、喊着号子进攻等等。当然,在古代队列训练中,由于其“精细化”做的不够,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步调一致”还是很难的。比如在古代,战斗队列变换阵型很难做到迅速准确。有时候别说变换阵型,变换前进方向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但是现代队列训练却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因为队列训练法规的“精细化”,比如,在“齐步走”这样一个简单的行进步伐中,就规定了先迈哪只脚,迈出多少厘米,脚跟脚掌的着地顺序,上体的姿势,手部手指的细节,两臂摆动时肘部的弯曲状态、手部的倾斜状态,前后摆臂的高度和距离,齐步走的行进步速等等非常精细的内容。以此类推到站、蹲、坐、走、跑、停、方向变换、队形变换、集合解散、操枪操筒……等等构成队列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种精细化、高标准的队列法规之下,“步调一致”仅仅成为了基础标准,队形变换、方向变换可以在瞬间轻松搞定。
而这还不算完,在高标准实现“步调一致”之后,迎来的,是另一个更高的标准,那就是“团结协作”,比如说,横队行进方向变换:左(右)转弯——走,或者左(右)后转弯——走。让我们看看其要领:“一列横队方向变换时,轴翼士兵踏步,并逐渐向左(右)转动;外翼第一名士兵用大步行进并同相邻士兵动作协调,逐步变换方向(愈接近轴翼者,其步幅愈小),其他士兵用眼睛的余光向外翼取齐,并保持规定的间隔和排面整齐,转到90度或者度时踏步并取齐,听口令前进或者停止。”在这种横队方向变换中,每一名战士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却在维持着整齐、协调、一致的队列动作。其直接带来的精神化特征就是:将观察队友、约束自己、自主行动、协调统一逐步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要领,不断培养战士之间的行动默契,使之最终达到高度组织纪律性和高度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结合。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能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为了整体,进行主动的调整和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化。
而这种状态,正是前文说到的:队列训练的法规标准的精神化——“精益求精”。队列训练的精细化程度越高,越能在受训者潜意识中培养一种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于战斗力的提高,将是飞跃性的。精益求精是一种奋勇向前、不服输心理,它意味着,在平时的训练中会主动积极地刻苦训练,在各种指标上做到最好,比如,射击时的环数,武装越野的分钟数,枪械分解结合秒数等等;它意味着,在战时的任务中会主动积极的完成任务,不管任何的艰难险阻,保质保量。比如,侦查时所得情况的详细程度,战斗时消灭敌人的完美程度等等。具备了精益求精,也就同时具备了吃苦耐劳的毅力、令行禁止的作风、默契协作的素养和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这些,只有通过现代队列训练,才能够达到。
此外,精益求精不仅现代队列训练的终极目标,也是部队生活养成的终极目标。比如被很多网友一直吐槽的“叠被子”,我们为什么要叠被子?还且一定要叠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很多同志都指出,是为了在叠被子的同时,训练一名军人所应有的耐心和细致。这是对的,但还不完整。
叠被子所折射的,是对于标准的追求,在追求标准的同时上升为精神层面的精益求精。还比如,在部队经常会进行一些土工作业时,大大小小的土包都会用工兵锹拍的整整齐齐、有棱有角,这是为什么?还比如,营房前的小树根部有一堆鹅卵石,要把这些鹅卵石清洗干净,会有无数种标准,而最经常的则是一颗颗的用刷子更或者用牙刷刷干净,这是为什么?再比如值日时清扫厕所,并没有规定一天清扫几次,但很多战士会自觉的一小时扫一次,或者一刻钟扫一次,这是为什么?
图为解放军某部战士,将路边的沙子拍整齐
我们干任何事,都会有一个标准,比如我们小伙伴们写作业,写完与否是一个标准,写的用心与否又是一个标准;再比如我们平时洗澡,随便冲冲洗洗是洗澡,仔细蒸完再搓也是洗澡,但干净的标准不一样。还比如部队存放装甲车辆的车场,通常会张贴这样的标语:“清洁完整、润滑周到、紧固适当、调整正确、没有故障”,这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保养装甲车辆时,每一类作业的详细标准,“清洁完整”是指该清洁的几百处地方是否清洁到位,“润滑周到”是指该润滑的几十处地方是否进行了润滑,“紧固适当”是指每一处需要拆装的螺丝是否按规定的力度进行紧固,“调整正确”是指每一处可调的行程、角度等指标是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由小见大,战争也是一样。这些看似平常的或者有些强迫症的东西,正是精益求精之于部队生活的体现。部队养成的一切都在指向着这个目标,因为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是无穷的战斗力!
由小见大,生活也是一样。我们对学生进行军训,特别是进行一系列队列生活的训练,其目的除了大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血性之外,从小方面讲,对于受训个人,更是一次精神的历练。在这次历练中,学生们在吃苦的同时锻炼毅力,在训练的同时感受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自身的执行力,学会和他人配合,深刻理解“毅力”、“团结”、“管理”、“执行”、“自豪”等等平时经常听到用到,却很难深刻领会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还在其潜意识中种下“精益求精”的种子,必将对受训个人产生不可限量的正面影响。而这些,是常规的学校教学和温文尔雅、学富五车的老师们所给不了的。只能在以站队列、叠被子为主要内容的军训中,和文化素养不高却训练有素的教官们身上学习到。
就说到这里吧,小伙伴们,了解这些东西后,你还会吐槽么?
(图片来自网络)
您若喜欢本文,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