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第三大理论、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佛洛伊德的性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成人的性欲。他主张幼儿也有性欲,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性是不具备生殖特征的性。如果从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人的一生可以大略分为5段:
1.口欲期(0-1岁)
现在通常比一岁短,以婴儿断母乳为标志。这时期,婴儿快乐的主要来源是嘴唇吸吮母亲的乳头这动作。即便母亲没有奶,婴儿吸吮母亲的乳头,表情和情绪看上去也显得自然、安详、惬意一些。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母乳的生理性营养,或者具有免疫意义上的物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婴儿吸吮时感觉到母亲的存在,就是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这一点对婴儿克服早期的分离焦虑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一种分离。一个人的成长就在于不断的分离。然后是独立的个体,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如果分离不恰当,当小孩还不能承受分离时就承受分离,这对小孩就构成创伤。
当然,小孩原始的初级分离焦虑并不是小孩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把他生出来剪断脐带的一刹那,孩子就感受到了分离焦虑。小孩在子宫里是最安全,最舒适、最好的地方,与母亲是连接的。当婴儿离开母体以后,最强烈的愿望就是重新与母体建立连系,建立连系的最佳方式,吸吮母亲的乳头。
母婴连接(marthbybyconnicsion),是相当重要的婴儿心理营养。不仅在于营养,还在于这样一种动作本身,是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基础。在我中德班的报告中,个案都是由于早期分离,分离大约都在1岁以内。母亲喂奶时间短就离开了,这种个案每一个都是。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没有早期分离的经历,不能逆着推理。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重要的,因为孩子就是妈妈生的。血肉的联系。读精神分析的书有一种感觉,母亲事业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孩子。这也并不等于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最要紧的就是孩子最初的那一年里,在延长一点就是最初的那三年里。三岁以后,一个好的母亲尽可能尊重孩子的独立,尽可能少管这孩子,能不管尽量不管。到青春期前完全放在脑后。但是现在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两口子在北京,生孩子以后,孩子奶奶在河南,姥姥在四川,孩子就传来传去,孩子上学接回北京,父母就有亏欠感,要什么给什么,这孩子肯定的病。你想这孩子经历了多少次分离。初级的原始分离焦虑孩子要克服,喂了3个月的奶,送到四川老太太那里去了,孩子从母亲的脸换成老人的脸,这孩子就要解释。
研究表明,生出来几小时就有反应。虽然他的意识不清晰,但他的记忆都在潜意识中,他慢慢接收这种现象,艰难的岁月在接收他奶奶、姥姥的岁月中完成了。但完了吗?上学又把孩子发回来了。这孩子已经经历了几次分离焦虑,孩子感觉到他的世界崩塌了。回来以后补偿新的溺爱,孩子还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潜意识中认为,你在那时候都把我扔了,对我好还能真吗?都是假的。一个人骨子里植根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概念,对于表面现象或别人跟他说什么能容易的改变吗?这种改变,只有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才能改变。
分享一个个案:姥姥家长大的一个人。想明白了,老觉得他们不爱我,实际上是把他们放在了不爱我的框子了。实际留心一看,我妈就对我北京白癜风在哪里做好白癜风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