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队
大学生处于一个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挑战,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然而很少有人会科学系统的去了解这些,很多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查引起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更加理性的处理心理问题。
我们的调查一共设计了11个问题,分别进行了线上问卷星的问卷调查以及线下的实地调查(包括了调查组同学的宿舍、大活、食堂等地),并统一录入问卷星进行统计——本次调查有效人数为人。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本次调查的收获吧!
内容提要:
1.强迫症
2.外在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如何自学心理学
4.小贴士
5.大家的脑洞
Part.1强迫症
接受调查的同学中,45.59%认为强迫行为和思想属于心理疾病。相对于抑郁(89.67%)和自闭(83.89%)来说比例较小。
关于强迫症的表现,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经常会觉得自己有强迫症,比如说他们会觉得自己有洁癖,或者说总喜欢按照某一种方式去摆放东西。但我们要分清什么是强迫症状,什么是强迫症。生活中我们常会有一些强迫性的思维或者行为,但当我们的社会功能没有受到损害的时候,就构不成强迫症。但这些症状可以提醒我们即时注意到自己心理上的一些异常,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强迫症定义↓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而言有三个方面。
遗传因素:双亲与患者同病率为5%~7%,远高于普通人群。但也无法排除环境因素(同一家庭)的影响。
器质性因素:许多脑部器质性疾病易产生强迫症状,如脑炎、癫痫及颞叶损伤的患者。但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并无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诱发因素,健康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忧心忡忡,而促发强迫症状。
强迫症分类: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
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思维是指可引起苦恼反复侵人的想法或表象。通常患者会认识到这些自生想法不合理。常见的强迫观念包括过度冲动伤害他人或父母的想法,与他人握手会导致污染的想法,因物品摆放混乱或不对称而十分苦恼,宗教亵渎神明的想法,担心不知不觉地犯罪,反复怀疑门是否锁好了,出现色情表象等。
强迫情绪:主要指一些不必要的担心。
强迫意向:有一种冲动要做某种违背自己心愿的事。
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行为是反复动作或反复从事所设计的精神仪式,以缓解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检查反复检查锁、闹钟、器具,清洁洗手、储物、储存废料或无用物品,精神活动祈祷、计数、默默重复言语,整理反复摆放物品以达对称,寻求保证、反复要求他人给予保证,反复动作多次出入某门道等。由于患者认识到这些想法和行为过度且不合理,所以常伴随着羞愧和秘密感。
强迫症特点:
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
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
强迫症强迫行为鉴别:
强迫行为并不等于强迫症。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强迫症患者往往知道强迫行为或想法是没有意义的,但仍然无法停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冲突导致病人焦虑和痛苦,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
强迫症诊断标准:
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和行为严重至耗时(大于每日1小时)或因此而十分苦恼或功能严重受损;病程某阶段,认识到强迫观念或行为是过度或不合理。
※一些关于调查的吐槽:
所以说啊为什么会有人把“如果不做完一件事无法做下一件”这种好习惯当强迫症啊,那明明是我想养成却一直没能养成的习惯啊╮(╯▽╰)╭
Part.2外在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人作为一个整体(心理、身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尤其是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和性格的某些成分都收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比如说神经病患者家族中,的确有遗传基因。通过双生子遗传实验的研究,可以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发病率高大概3-5倍
从基因到外在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链条。
基因-蛋白-神经元-大脑-心理-行为
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对于大多数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而言,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约各占一半。不同的双生子研究估算出的智商的遗传率大概在40%-80%之间。年的一项研究估算出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遗传率均在40%-60%之间。一项针对24个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格特质的遗传率都在40%以上,遗传率最低的特质是幽默感,只有14%。
Why大家都不太选A呢,先天遗传因素对你心里健康状态的影响举足轻重。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对于大多数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而言,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约各占一半。不过从基因到外在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链条。
基因-蛋白-神经元-大脑-心理-行为。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遗传是可以遗传的,几家欢喜几家忧呢?不过只有14%几率。
二、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由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通过父母在这种物质环境和社会地位中,对儿童的期望和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不同社会地位的父母都会形成对儿童不同的期望和反应。社会地位是由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财富的积累和职业决定的。一般来说,物质条件优越、社会地位更高的父母会伴随有以下几种情况:(1)父母会鼓励儿童,并且花更多时间帮助儿童的学业活动,对儿童抱有更高的学业期望;(2)儿童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更好,成就动机更强,自尊更高。
(二)家庭心理环境
儿童在家庭获得的最初的经验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关爱感等。研究表明,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欢乐、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健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彼此相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儿童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我们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和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年第5期,第~页基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我们把家庭分为以下四类。
(1)溺爱型。现在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结构,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人,父母两个人,再加一个孩子。孩子是全家的中心和焦点,大人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溺爱型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教育方式最终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缺乏坚强意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强,如果竞争不过别人,就嫉妒别人。
(2)专制型。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中心,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而在专制型家庭里却相反,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利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孩子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毫无主见,有些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更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听话,一到学校就欺负别人,违反纪律。
(3)放任型。无论是溺爱型家庭还是专制型家庭,都还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走向了极端。还有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称为放任型家庭。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就不用教育他。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忙工作或贪图个人享乐,而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复杂的。对于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放任”就意味着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反而能健康成长。但大多数情况下,放任的孩子表现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4)民主型。上述三种家庭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民主型家庭是积极向上的,家长尊重孩子,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孩子大多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高考状元的家庭都属于充满温暖与理解的民主型家庭。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家庭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不用多解释啦,以下有几种类型,有兴趣的对号入座啊。
溺爱型: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缺乏坚强意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强,如果竞争不过别人,就嫉妒别人。
专制型: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孩子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毫无主见,有些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更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听话,一到学校就欺负别人,违反纪律。
放任型:于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放任”就意味着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反而能健康成长。但大多数情况下,放任的孩子表现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民主型:孩子大多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高考状元的家庭都属于充满温暖与理解的民主型家庭。
三成长经历的影响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死亡、与同学争吵等。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它是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他都要努力适应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那么个体的生活变化也会增加,个体为了适应变化而付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增加。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就会感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2.生活环境
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如摄取烟、酒、食物的过量等,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其次,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3.文化教育
在个体发展中,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Part.3如何自学心理学
(该部分内容摘自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