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

思考

假设你的至亲(父母、伴侣、孩子)都已死亡,自己也深陷苦难之中,你还剩下多少活下去的勇气?

常见答案:失去了亲人与希望,相当于给一个人判了死刑。

本书观点: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你仍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因而,即便失去了亲人、身陷囹圄、看不到希望,你依旧可以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本书评价

本书最初出版于年,短短数十年间,本书销售已达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本书豆瓣评为为8.6,为樊登图书会推荐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

曾经幸福的一家,后排最右为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怀孕的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此间,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并取得飞机驾照,直到80岁还登上阿尔卑斯山。

1、检视阅读——本书架构

1.1整体

本书是一本自传式的心理学书籍,作者通过从自己的集中营经历出发,并结合临床经验,讲述了意义疗法的概念、适应症及运用,并提出了“虽然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仍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即:”人的内在力量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观点。

1.2结构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自传(集中营的经历)+理论(意义疗法),详见手绘思维导图。

2、拆解一本书——抓住核心

2.1集中营的经历

2.1.1人物

※看守——纳粹

※囚头——犹太人

1、从最残忍的囚徒中挑选而来;

2、比看守还凶残;

3、享有特权,在狱中的日子滋润。

※囚徒——犹太人

1、只是一个号码而已;

2、分类:

(1)高级囚徒

·负责到车站接新囚徒及其行李,在毒气室或焚烧室工作;

·食物充足,白白胖胖

(2)普通囚徒

·干重体力活;

·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随时面临死亡威胁。

(备注:本文作者弗兰克尔属于普通囚徒)

2.1.1囚徒心理的三阶段

1

收容阶段——初到集中营

关键词:惊恐

1、心理反应

(1)极度恐惧

整个集中营弥漫着死亡的味道。

(2)暂时性迷惑

即:盲目乐观,总认为下一个死的应该不会是我。

(3)希望破灭后,会出现:

?幽默:取笑自己与他人

?好奇: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惊讶:人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比想象中强大

2、主要经历

(1)转移(挑选)

·每一次转移与挑选,都是生死攸关的判决;

·在第一次转移中,90%的人(不能干活者)被焚烧。

(2)上交全部财产

否定了每个人的前半生积累的一切财富、荣誉与成就,只剩下赤条条的身体。

2

适应阶段——集中营的生活

关键词:冷漠

1、心理反应

(1)钝感

?抑制住对亲人及家乡的思念;

?对一切丑恶行为漠不关心,如:对溅到脸上的粪便视而不见,对虐待缺乏同情;

?缺乏性冲动;

?不再惧怕死亡;

?较少做决定,认为命运自有安排;

?内心活动退化到原始水平,食物成为主要话题。

(2)敏感

?能准确预测下一个死亡的人、时间;

?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如:为转移到一个没有毒气室的集中营而欢呼雀跃;

?饱受“时间—体验”之苦,认为一天比一周过得慢;

?变得易怒。(由于缺觉、饥饿、经常受侮辱,囚徒们普遍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打架、群殴变得司空见惯。)

2、精神生活寄托

(1)谈论政治

多为战争将要结束的乐观谣言。

(2)宗教

难以置信的虔诚

(3)科学争论

(4)艺术表演

常常由囚头组织

(5)自然景色之美

如:欣赏晚霞后,感叹世界之美。

3、主要经历

(1)学习集中营的生存法则

?让自己看起来能干活,如:每天刮脸,挺直腰板;

?努力避免在队伍后边;

?努力给囚头留下好印象;

?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但没有明确问及的内容都保持沉默;

(2)囚徒逐渐分化为两种人

第一种:不知道苦难意义的人

1、表现为:精神崩溃,拒绝出工、穿衣洗漱、开始吸烟,及时行乐;

2、希望破灭,对未来丧失信心,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这类人往往活不长。

第二种:知道苦难意义的人

1、会营造更丰富的内心生活,如:作者常常在内心与妻子展开对话,与另一名囚徒每天讲述幽默故事;

2、知道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承担与接受每一次挑战,靠内心力量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3

释放阶段——纳粹投降后,被释放

关键词:

人格解体、心理减压病、幻灭感

1、心理反应

(1)人格解体

难以置信的自由,不敢相信一切是真的,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2)心理减压病

?感受快乐的能力需要逐步才能恢复;

?过度补偿:

·对食物、讲话的过度需求;

·道德出轨:甚至从被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3)幻灭感

源于理想情景的破灭:现实中并没有亲人在等待自己,仍有更多的困难需要独自面对,也没有收到自己想要的安慰与同情。

2、主要经历

(1)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2)收获苦难的礼物

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后,许多人除了上帝之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加强壮。

——尼采

2.2意义疗法

2.2.1概念

1、定位

·理论来自存在主义,着眼于未来;

·“存在”一词相当于“生命”;

2、“存在”的三种含义

(1)存在(生命)本身;

(2)存在(生命)的意义;

(3)对存在(生命)意义的追求

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是心理动力的源泉

?追求过程中会带来紧张感,一定程度的紧张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紧张感的两种极端:

(1)紧张感过度——焦虑

(2)紧张感缺乏——抑郁

2.2.2神经功能症(神经症)

※病因

1、在追求生命意义中受挫的表现;

2、来自于“紧张感”缺乏或过度的两种极端;

※治疗

1、矛盾意向法——治标

·具有短期效果,特别适用于强迫症;

·即:让患者学会自嘲、做与平时看似矛盾、相反的事情,如:用不睡觉来替代睡不着的焦虑,反而睡着了。

2、发现生命的意义——治本

·三种方法

(1)从事某项事业

自由与责任同等重要

(2)爱的体验

用爱去经历某件事,或面对某个人,如:通过爱,帮助所爱之人实现其全部潜能。

(3)找到苦难的意义

?在悲剧中保持乐观

?“三重悲剧”,即:

·痛苦——讲人生苦难转化为成就;

·内疚——从罪过中找到改过自新的机会;

·死亡——从短暂的生命中,找到负责任行动的动力。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人一旦找到了苦难的意义,就具备了应对苦难的能力。

本书与我的关系

我的感受

1、通透感

因为涉及专业,本书读起来特别畅快,我们身处一个处处要效率的时代,包括心理治疗也更加追求所谓的“简快疗法”,除非病情已非常严重,否则弗洛伊德式的数以年记的长期治疗已经很难被接受。

在我有限的临床经验里,行为治疗是最常被我使用,且见效最快的,但其长期效果便不得而知,如:弗兰克尔提出的“矛盾意向法”也可归类于行为疗法,读完本书,我更深刻体会到长期效果的巩固需要来访者向意义层面靠拢——即:存在主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每次参加“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小组治疗”之后都会有最深刻的人性体悟与觉察。

2、亲切感

意义疗法的许多理念,与我最喜欢的后现代心理疗法,如:叙事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现代催眠等很多概念不谋而合,看似不同的疗法,其原理性的一样的,很喜欢那句话“生活本无意义,一切意义都需要我们主动去赋予与创造”。

我的运用

1、生活应用

对应弗兰克尔提出的三种方法:

(1)从事某项事业:继续做一枚斜杠青年,围绕着自己的专业开展教学、心理咨询、看书写作;

(2)爱的体验: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与育儿的学习与实践;

(3)找到苦难的意义:找寻现实压力的意义,如:精力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应对孕期不适等。

2、专业应用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性的接触监狱,尤其是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样是监禁性的环境,我相信存在主义可以扩宽监狱心理工作的思路,意义疗法同样可以在监狱中得到应用,这有待我和同道们制定方案,一起去践行。

各位看官:

以上读书心得仅为个人观点,您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感谢您的耐心翻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随喜转发,如果您还想了解我更多的原创文章,请长按下方







































白癜风好治疗么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bfbzz/77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