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芽儿的第44篇原创
过多的内疚情绪会“拿走”孩子的心理能量
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若自己的行为甚至意识,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产生内疚感。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孩子有了内疚感,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不会“坏”到哪里去。
如此,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我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但这种“良性情感”,却每每让人心里不好受。为了消除内疚,孩子经常会做很多并不是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因此被内疚“牵着鼻子走”。
你或许正在高兴,孩子因为内疚而做出迎合你的事情。事实上,他只是受到内疚感控制,已经失去自己了。
我觉得我对不起爸爸妈妈
一位十六岁的男孩患上了抑郁症,坐在咨询师面前的他低着头很安静,精神状态都很低落。
起初咨询师询问状况时,他一直不说话,只是低着头不停地拨弄自己的手指。
直到咨询师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跟爸爸妈妈说时,男孩才有了反应,瞬间泪如泉涌:“我觉得我对不起爸爸妈妈。”在不断的哭泣声中,男孩慢慢说出他的内疚和痛苦。
“在我还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妈妈常说,我出生后,因为找不到人照顾,她放弃了待遇很不错的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我。
因为妈妈失去了工作,压在爸爸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为了就近照顾我,也放弃了很多次到州县工作的机会,继而失去了升迁的机会。”男孩说。
父母批判性的诉苦使孩子承受本不属于他的压力
“要不是为了你,我现在肯定会像其他人一样成为优秀的职业女性,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不是为了你,我也许早就坐上主任的职位,所以你一定要给我争气,考出好成绩。”这是爸爸妈妈最常说的话。
男孩牢记着父母的恩情,一直都很努力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可最近一次不知怎么了,排名一下子跌到了二十几名。他从没预料会有这样的结果,想象着爸妈对自己失望叹气的表情,就觉得很内疚。
果然,爸爸妈妈看到那张惨淡的成绩单,立马神情就不一样了。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总是用一种谴责质问的语气追问可怜的他,“你怎么可以考成这样,我们为了你,成天奔波埋头苦干,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就想要你好好学习,怎么你连这个都做不到,你这孩子,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心里真的很难受,我不是故意考不好的,我很内疚,想着要多认真努力,赶紧把成绩提升上来。可我越想成绩上来,就越是退步,心情越来越差,还经常晚上睡不着,我害怕面对爸爸妈妈,觉得对不起他们。”
男孩的内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难以排解的痛苦,很大原因是对自己没能达成父母期望的内疚——父母如此辛劳地为他,他却还让他们这么难过失望。
这种内疚的情感实在太重,像绑在他心上怎么也卸不下的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由此到了崩溃的极限。
适当的内疚能让孩子反省并约束自己行为
良心是如何一点点被伤害的?
内疚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情绪的内核,会提醒人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适度的羞愧和内疚感对孩子的成长是必要的。
譬如他欺负了邻居家的小妹妹,或者他把教室的地板给弄脏了,却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丝毫的悔意。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启发孩子的羞愧感和内疚感,这虽然会让孩子处于一个痛苦状态中,但这种情绪体验让孩子能够纠正自己的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如对他说,“你刚才抓了小妹妹的脸,你看,她都疼得伤心哭了,你要不要过去亲亲她,跟她说‘对不起’?”
孩子的想法有时很简单,不该被拉至道德上评判
即使如此,这种“应该的内疚感”也要有限期,不应该持续存在,否则,孩子便会一直处在内疚与逃避内疚的怪圈中,处在“内疚控制”中,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却必须做的事情。
人生的本质便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追求快乐的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我羞愧难当,所以我听话
生活中仍会经常出现下面这些场景:
孩子喊着要买有些小贵的球鞋,你怎么劝怎么说,孩子都还是嘟着嘴地叫着“我就要”。这时你可能就难过地责怪孩子的不像话了,“爸爸妈妈赚钱赚得这么辛苦,你还要买贵的东西。”
孩子并不明白为什么她想买双心爱的球鞋有什么错,她只是觉得是自己的行为让妈妈难受了,自己是个坏孩子,她心里感到内疚,不想做个坏孩子,因此放弃了她的愿望,照料你的情绪去了。
孩子在做功课,你在旁边替他收拾屋子,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你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看似甜言蜜语,实际却告诉了孩子你要她做的事
孩子这时候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因为他的心里有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
但是,他想帮你干活的念头已经被剥夺了,于是他只能想,我要为妈妈努力学习。
孩子为了回避内疚感做出了努力学习的行为,而父母就这样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去做功课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内疚感控制。
从此失去了欲望、价值和自尊
在最前面的例子中,男孩的父母就利用了他的内疚感。时间一久,他潜意识里就有了我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要对得起父母。压力越大,成绩就受到影响,如此反复,在不断的自责和内疚下,孩子的情绪便出现了抑郁的情况。
这些愧疚感过重的孩子长大后,会倾向于为别人的痛苦“买单”。
相恋多年的情侣如果和自己分手,第一反应不是去想想对方心理上发生了什么改变,而是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对方一旦变心,就觉得自己一无四处、毫无价值;或者觉得自己“很受伤”。
过度的内疚让孩子总是活在别人的需要中
他们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敏感于别人的态度和看法,迎合别人的需要与要求。他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的需要、欲望、价值和自尊。
由于当事人总是生活在别人的需要中,不能够真切地感受自己的需要,久而久之会导致慢性抑郁症或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看透了父母苦戚戚诉苦把戏。不但不想要承受这份内疚,还会厌烦你的把戏,在你准备袒露“心声”时,就会愤怒地冲你喊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别说了,我不会听的。”
这个时候,你就只能干看着孩子做“糊涂事”。
怎样向孩子传达自己的失望?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有些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做,也会起到很多的作用。
比如,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谈论自己的经验,给予孩子处理事情的一些经验,让他自己去考虑,引导他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指出,对家长们来说,向孩子恰当传达他们的失望常常挺难的,特别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做得更好时。
她提醒家长们在表达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觉得很丢脸,而是尽量以指导和期许他们做出恰当的行为为主要方式。
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少点情绪性的评判,任何情况下,都不随意地向孩子扣“罪恶”的帽子:
不要去对孩子说“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还这么惹我生气,生你养你有什么用?”也不要向他表达你对他感到极度失望的态度。
孩子会敏锐捕捉到你对他的失望,进而内疚
孩子真的接不住这么大的帽子,他对你真的没有那么大的敌意,他就只是一个想要买到好鞋、想要按自己想法做事的孩子而已。
他重视你,你的话才能击倒他。他听话了,却是在良心上饱受痛苦、折磨的情况下求全的。
相反,如果在相同的场景,父母换一种表达,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相信你会理解妈妈,做出正确选择的”,或“我觉得你不会就那样做的,你一定有你的想法和原因,说出来让我知道一下好吗?”
其次,不管是什么原因,家长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生活,要知道只有父母过得好,孩子才能过得好。也许你并没有刻意表现出自己的付出,但是孩子会通过观察,产生内疚感。
在你发现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紧张不安地待在一边,低着头不敢看你,或拿眼睛的余光偷偷地瞄一下你,两只小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就不要再去过多地责骂他了。
你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完成内疚感的产生意义,即教他如何承认错误,弥补过失等。
孩子不安的举止说明她知道错了,就不要再批评
就像前面提到的孩子抓哭小妹妹例子一样,告诉孩子,他可以做的事,抱抱亲亲小妹妹,或者拿创可贴帮小妹妹贴上都是可以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和谐的夫妻关系是教育孩子最关键的部分。只有夫妻关系和谐,孩子才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要知道家庭中的很多压力,往往都来自于最爱的人。
“都是你,害得我不能过自己的生活,要跟你的死鬼老爹过生活”、“我上辈子真是欠了你的,你就是过来讨债的,你这个讨厌的娃”,这些话会让孩子永无休止地怪罪自己,一生都遭受着煎熬。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之间,除了不存在所谓权力,没有谁亏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
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他有了过失,也请允许他在做出弥补的行为之后,让内疚感从此结清账目。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也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不会用爱来让你难受,我只会用爱牵着你走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请分享到朋友圈;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白殿疯病哪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