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新读之兰亭集序治好你的强迫症,拥

朋友,你是否会因为事物的不完美而纠结半天?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即便不是强迫症,也是强迫的倾向!当白衣服上有个小黑点,当鸡蛋里挑得出骨头,当水龙头总是点滴到天明,你是否会感到心烦意乱?生活中的小事尚且如此,若是一部传世佳作也不完美,你恐怕更会替它惋惜了。

今天我要说的这部不完美的传世佳作,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鉴赏这一作品,说不定能帮你治好强迫症,拥抱人生的缺憾。

与其说是鉴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如说是鉴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本。因为据我所知,《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了。它的失传说明了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原来真的有经典是会失传的。我们总是以为历史书就是历史的全貌,其实我们只是从中看到了历史的骨骼和牙齿,而其皮肤与毛发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化殆尽了。

我看到《兰亭集序》摹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么多涂改的痕迹啊?原谅我的肤浅,但这确实是我的第一反应。我心想,虽然这只是摹本,可再怎么说,它都是天下第一行书的摹本,涂改得这么多,也太不尊重原著了吧?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我找到了一个异曲同工的例子来开解自己:《西游记》里,唐僧取到真经后,在回长安的途中,携经书不幸落河。尽管师徒奋力抢救,但最后经书还是缺失了一角。这件事折射出了一个哲理:世事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或者说,这种不完美正是完美之中的一部分。对于《兰亭集序》的摹本来说,也是如此。

书法的终极追求从来都不是书法本身,而是对各种生命形态的艺术化表现。《兰亭集序》的摹本就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了死与生之间的永恒矛盾。“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因为痛,所以有文;为了进一步地表现文,所以需要书法。《兰亭集序》的摹本在排版上称不上严谨,时不时就会有一两个字横斜逸出。但恰恰是这种不严谨,给这个书法作品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激情。

如果整个世界都以理性为规范,而对激情采取打压政策,那么,艺术将不复存在。《兰亭集序》的摹本突破了规范的束缚,通篇写死亡,字里行间却满溢着生机。这印证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个观点:死亡并非否定了生命,而是肯定了生命。人们惧怕死亡,只是因为太热爱生命。

经常出生入死的人往往不谈生死,只有闲暇之人才爱畅谈死生。王羲之就是这样一个闲暇的书法家。虽然他的真迹已绝,但他作品里的真情仍然得以留传。很惭愧,我只是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不具备专业的书法鉴赏眼光。因此,我只能从生命的角度诠释书法的魅力。本文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专业人士批评指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脱胎自生命。《兰亭集序》的摹本让我知道,原来死去活来,也可以这么艺术。

是的,《兰亭集序》的摹本并非尽善尽美,但其艺术表现力并未因此而大打折扣。正如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事物,其实也自有一番风采。只要我们放宽心态,勇于接纳,缺憾也能转化成美好!

怎么样,看完这篇文章,你的强迫倾向有没有好一些呢?

来留言,点这里!

入云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by/103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