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美剧《老友记》的朋友们一定对Monica印象深刻:
她热爱打扫房间,所有的家具要按自己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摆放整齐,不允许客厅里出现一只多余的鞋,甚至连铺床都要毫无皱褶,否则就浑身不舒服......
再比如当下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原因,很多人开始注意培养勤洗手的习惯。洗手是为了降低被污染或污染家人的风险。可是不停洗手,甚至因为洗手而做不了其他事,你也许有必要重新考量一下洗手这件事——每天反复多次洗手洗上30分钟是一种典型的强迫行为。
该如何克服这种常见的心理症状,还自己一个不受束缚又健康的轻松生活呢?
请跟小编走进法国心理学家埃莱娜·克莱尔最新著作——《理解与治疗强迫症》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以下内容节选自《理解与治疗强迫症》第一章)
历史概述
这类临床描述从19世纪起便存在,即一些人认为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自己某些行为将对他人构成不利,因而始终处于恐惧之中。这种想法会导致强烈的焦虑,令他们不停地向自己确认什么也没有干,向周遭提出无数的问题,并避开一些可能立即引发他们恐惧的情境。另一些病人则一直怕自己不干净,害怕只要一接触某些物品就会得病,于是他们一遍遍重复毫无变化的洗漱、身体护理程序。
在这些临床案例中,人们注意到两大类症状,如今被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者结合形成了现在的强迫症(TOC)。
流行病学数据
强迫症涉及2%至3%的人口,对男女性一视同仁,在童年、青少年、成年各阶段均可发病。此发病率似乎在各时代保持稳定,并且在不同的被研究人群中均如是。
强迫行为
强迫症最显著的表现通常是一些重复性的日常行为(或心理活动),或者遵照特定数量或顺序实施的一系列行动。这些强迫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洗手洗上30分钟,确认十几遍闹钟已启动,以完全对称、遵循颜色规律的方式整理柜子里的衣服,或者一遍遍重复祈祷。这些行为可以占据一天中的好几个小时,发生在工作中、家里、大街上。行为人明知这种强迫行为极端且可笑,却不得不实施,为了避免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的特点,也就是将其与谵妄念头区别开来的关键,是病人对其做出的评论,以及使其合理化的意愿。然而,有些病人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病症,他们将之通俗化,其强迫思维于是被描述成“自我和谐”。强迫思维可聚焦在各类主题上,从害怕被传染疾病到担心引起一场灾难,或者唯恐丢失什么重要物件。
综合性临床表现
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多种多样。因此就有了多套分类法,分别根据症状出现的年龄(在幼年时期或者更晚的阶段),强迫思维相较于强迫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主题。如今,根据强迫症的临床异质性特征,同时结合遗传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针对此症的多维度研究方法
发病年龄
每个病人的发病年龄不尽相同。早发型强迫症似乎更为严重,且大多涉及男性。相较于那些迟发强迫症(它一般以更为突然的方式发病)患者,这些病人强迫症的恶化呈现更为明显的渐进性。在病人身上也发现了不同的症状类别:患有早发型强迫症的病人比其他病人更严重地受困于计数、奇思妙想、重复性动作和对称性。早发型强迫症大多伴有冲动性抽搐,而迟发型强迫症病人则更多地受困于阶段性抑郁。涉及两组病人治疗应答和思维特征的数据十分有限,亦不坚实。
以强迫行为为主的强迫症:由检查、整理、收集、计数和对称强迫这些症状构成,它多数情况与运动性抽搐的存在相关联。在此类病人身上,强迫思维总体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极少形成。
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多数情况由强烈的强迫心理,对犯错、出丑的恐惧,以性和宗教为主题的强迫思维构成。
并发率和差别性诊断
此外,强迫症还常常和其他的焦虑症或情绪障碍联系在一起。将这一事实纳入临床和治疗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并发率的存在通常意味着更艰难的治疗,更长的病程,以及由此而来的更低的生活质量。
抑郁症状和重度抑郁发作期
反复思考在两种情绪障碍症中都会出现,但抑郁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