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吴日岚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香港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会主席、教授、研究生导师
许红
上海中医医院神志病专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手机控
有事没事,都要翻一翻
我们在公共场合常常会看到“众人频繁掏手机”的现象。其实,频繁拿出手机,看似只是一个生活小习惯,事实上这可能已经是强迫症的一种典型症状,临床上称之为“手机强迫症”或“手机控”。
吴日岚介绍,所谓“手机强迫症”,是指机主常常无端且不自觉地刷机、玩游戏、收发信息或刷微博等。通常,他们查看一次手机的间隔时间不会超过30秒,这其中还包括只是单纯地将屏幕锁打开或是打开手机上的任一程序。调查显示,60%的青少年和37%的成年人承认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手机用户连睡觉时也会捧着手机,三成用户在身体移动过程中会不断查看手机,完全沉迷于“自我真空”的状态。
六个标准帮助“自检”
吴日岚指出,手机强迫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听到和自己手机相似的铃声就会情不自禁地检查手机,属于轻度手机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手机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重复掏手机、放手机的动作,听到一点声音都会自我暗示是自己的手机在响;而重度手机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伴随幻听、幻想,穷于寻找下载各种手机铃声,手机表面磨损度很高。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手机强迫症患者?吴日岚建议参考以下六条进行自我初步诊断:
?下出租车时摸摸口袋,手机丢没?出家门后检查一下,手机带没?离开饭桌低头看看,手机掉了没?
?不论是应酬、会议还是娱乐,也不论手机是否有铃声提示,总会不时地看一眼,担心错过电话。
?如果长时间没有来电,便拿出手机检查信号、铃声。
?草木皆兵,把所有的声音都当作铃声。
?如果手机暂时不在身边,便感到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
?一整天没有接到电话,也没有收到信息,就会感到怅然若失。专家表示,一旦具有以上六条症状中的三条及以上者,基本可以确诊为手机强迫症。
易诱发神经衰弱
据悉,目前临床心理学届公认的纠正手机强迫症最简单的方法是经常更换手机铃声,并采用相对舒缓和轻松的乐曲作为手机铃声。吴日岚还提醒“手机控”们,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持续、严重的幻觉,或者长期的慢性躯体不适,就可能已经发展为严重的手机强迫症了,此时则需要进行精神科的药物治疗,以及辅助的心理疏导和催眠治疗等。
专家还表示,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容易让人失去思考动力和能力,无法利用休息时间去放松,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害。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造成眼疲劳,但手机往往会使人忽略身体的疲劳感;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此外,也会使人在夜间更为缓慢地进入深睡期,深度睡眠的持续时间也更短。睡眠不佳,又会反过来引起精神状态异常敏感、焦虑,情绪容易波动,严重的甚至会有轻度神经衰弱,亟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