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转载:学界
从去年第一次获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开始,截至目前,陆陆续续拿到了一个国字头项目和若干省字头及地厅级的项目(教育部、省社科、省教科、省教育厅、团省委、市社科等),在受宠若惊与压力山大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一系列收获的原因与关联。
周围同事们的夸赞往往容易成为虚荣膨胀的助燃剂,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始终保持住清醒的头脑和谦卑的心境,找到所有因果的内涵,包括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及真实存在的缺陷和失误,在正确的自知之明及和谐的团队氛围中持续前行。
我很清楚地知道,前面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做了那么多自己眼下望尘莫及的事儿,人家具备不知道有多先进的专业能力,也具备不知道有多高尚的良好品质。我和人家的差距那么遥远,要走的路还那么长,哪有资格自以为是?哪有资格懈怠停滞?
然而,从眼前的情况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这是实话。当然,在偶然的幸运之外,也有很多其它重要的因素,比如大量的精力投入、踏实的前期积累、准确的选题、恰当的论证与表达,以及合理的团队配置。在此之外,还有众多亲友贵人的支持、启发与指导,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尽管自己真心寻找正确的客观原因,但实际上所有的反思和总结都是发自主观的,而且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也许我能够意识到的全部内容其实只是实际影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既然如此,姑且认为其中包含着正确的总结和可借鉴的做法吧。这样一份完全出于自省的经验反思,聊以分享,若能有益于他人,那样更好。
一、关于选题
恰当的研究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去年申报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时候,考虑到国内政治氛围大环境的形势,以及当下高校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又经过大量相关资料查阅筛选,认定“教师队伍建设”在国民经济与教育领域中就像爱情在电影、音乐与其它文艺作品中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建设”必要有方向,“方向”必要有依据,“依据”必要有来源,这“来源”就是各种评价与反馈。于是,最终确定了以“高校师风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份比较“时尚”又具有说服力的申报书。
近年,教育部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讨活动,并在积极筹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发布了《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若干加强与创新的意向与举措。
另外,华东师大、北师大以及好多国内教育学领域比较顶级的学术刊物联合举办了一个关于教育领域研究规划与展望的会议,会议上,各个领军型的单位联合发出多项决议,其中格外强调的是未来教育研究要向实证研究转向,主要促进方式是设立专门的奖项、开设专项资助,并且明确表态,以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教育部课题在立项资助方面要向实证研究给予大力倾斜。同时,许多刊物表示,以后会增加实证研究类论文的刊登比例。
国家实际动向证明我之前的眼光和选择是正确的。另外,鉴于自己已经获得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性质上理论和实证参半,于是,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着实证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除了增加大量相关综述之外,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且通过图表组合的方式进行了表达,甚至添加了醒目的副标题,让审阅者能够感觉到这份申报表确实有实证研究的味道。
经过改造与完善的申报书化身成具有不同侧重点与表述特色的若干新版项目申报书,一连通过了教育部、教育厅和省教科办等三个机构组织的课题评审。
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把握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