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每日一练02期(教育知识)
1.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2.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那一阶段?()
A.社会契约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应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4.王建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建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A.直接干预
B.替代强化
C.团体警觉
D.处理转换
5.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6.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7.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义”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8.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9.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10.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本期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公式、规律等各种有组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属于对公式定律的记忆,说明他的逻辑记忆好。
2.D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题干中,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说明张丽可以以平等、尊严这些道德方面的原则来考虑。因此,张丽的道德发展处于普遍伦理阶段。
3.A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题干中的图形是由扇形和折线组成的,但是人们没有把图形孤立为个别的部分,而是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和圆形的组合体。这种知觉特性就是整体性。
4.B本题考查课堂管理的方法。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教师没有批评玩手机的王建,反而表扬了认真听课的冯军,王建看到后也自觉认真的开始听课,可见王建看到了冯军这个榜样后,自己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属于替代强化。
5.B本题考查的是对心理特征的了解。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题干中,“勤奋努力”“细致严谨”“诚实可信”这些表述都是描述的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因此,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性格。
6.C本题考查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其中,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1)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2)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好)、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题干中,郭阳同学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反复洗手,符合强迫症中强迫行为的特点。
7.A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而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六艺”和“七艺”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分科目设置的课程,是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的学科,分科组织教学。因此,这些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8.C本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解。韦纳将人们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题干中,晓斌是将自己学习成绩好归因为努力,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因此,晓斌的归因属于可控的内部归因。
9.B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题干中,在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现象是由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所造成的。
10.A本题考查对无意注意的认识和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指的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其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产生的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一,应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第二,要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教师可对教学重点进行语调上的强调,通过提高音量和降低音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