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北京医治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SPRING自卑与超越病毒、自卑,以及生活的意义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年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犹太商人之家,兄弟姐妹众多,哥哥强壮优秀,深得母亲偏爱,他则体弱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他说:“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5岁那年,他又生了一场严重的肺炎,医生认为没救了,他却最终活了下来。

活下来的阿德勒,一直觉得自己长相丑陋、而哥哥则魁武英俊,即使后来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他也还是觉得哥哥一直胜过自己。只不过,自己在学业等方面的成功补偿了身体的缺陷,所以,他不但不避讳自己的自卑,而且加以研究和总结、提出“自卑情结”、“创造性自我”等重要观点,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及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阿德勒早年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后来却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强调过去经历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不同,阿德勒深信,与过去的经历相比,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比潜意识和本我力量更强大的,是意识与自我。

阿德勒认为,人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命运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力量、直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地让命运决定。

听到这里,也许你就明白了:阿德勒的一生就是“自卑与超越”最好的诠释。我曾经说:“好的咨询师和讲师,是活出来的。”在阿德勒这里,我还会说:“好的理论,也是活出来的。”同时,我也很希望跟大家一起,将我们读到的、用到我们的生活里,活出我们自己。

《自卑与超越》作为个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写于阿德勒去世前5年。那时阿德勒62岁、正处于思想最成熟的巅峰时刻。他通过十二个章节,分别从童年记忆、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交伦理、职业婚姻等各个领域,深入阐述了自卑情结对人的影响、探索人生的真正意义,帮助人们打破自卑枷锁、理解生活、超越自我。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书中的十二个章节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从:“生活的意义”、“家庭的影响”、“成长的冲突”、“职业、社交与婚姻”以及“自卑、超越与合作”这五个角度切入,将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以及咨询案例结合起来、逐一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护隐私,我们在这里分享的所有案例,都是虚拟或合成的,仅仅用来帮助大家理解书中的要点。

今天,我们就从第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开始我们的共读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原标题:“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年一开场,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重袭之下,每个人都被措手不及地带到了这个灵魂拷问面前。无论是生死逆行、还是居家战疫,无论是痛失亲友、还是自我隔离……两个多月来,骤然停下向外追赶的脚步后、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向内反思:“生活,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应该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

这个问题,早在八十八年前、就被阿德勒放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进行了探讨和回答。在他看来,自有人类历史起,这个问题便已经存在了。但人们只有在遭受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们都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我们所感受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他又认为,意义的领域充满了谬误的领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答案不在于一个人是怎么说的、而在于TA是怎么做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答案表现在行动之中,一举一动,都蕴含着TA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看法。

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意义多得不可胜举、没有“绝对正确”、却有高下之分:“有些很美妙,有些很糟糕;有些错的多,有些错的少”,而透过这本书,阿德勒想带领读者找到一个相对科学和比较好的意义衡量标准,以便我们“对实际生活中所有状况应付自如”。

“实际生活中所有状况”——这九个字,在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尚未结束的当下、听起来格外有些沉重。从疫情最初的恐慌、到逝者叠增的震惊、再到居家隔离的焦虑、夫妻关系的恶化、复工与否的担心、家中网课的鸡犬不宁……都是实际生活,然而,又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生活。

于是,很多人乱了方寸。林紫机构大年初一就开通的公益心理抗疫热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接到许多大学生的来电,“控诉”家中的长辈不戴口罩、天天串门、打麻将,怎么劝说都不听;也有许多父母来电,“控诉”孩子太懒太烦、天天就知道打游戏;还有妻子“控诉”丈夫在家里像个隐形人、丈夫“控诉”妻子一言不合就翻脸的……

一个多月来,我应邀为数万听众做了十余场《疫情之下、如何安抚内心焦虑》的直播讲座。讲座上,我说:“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镜,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日常的焦虑,同时将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生死课题、提前摆在了我们面前。事实上,我们怎么度过疫情、就会怎么度过人生——因为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在定义着自己的人生意义;而弄明白死亡、以及我们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才是我们最终缓解焦虑、好好活着的大前提。”

面对疫情带来的死亡威胁,不同的态度却决定了不同人生意义的“高下”——就像阿德勒说的那样。有的人开始反思人类过往的傲慢与无知,意识到作为地球上最脆弱的物种,人类应永远保持谦卑,有的人则变本加厉、将所有罪过归咎于动物、而不是反观自身;有的人低调逆行、有的人则明哲保身;有的人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有的人则满眼看到的都是家人的问题……

同样的热线电话,有人打进来是想要为陌生的一线医生预约咨询,有人打进来则是“想知道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帮我们的好心人”。

听到我列举的这些,有的朋友也许会误以为阿德勒所说的“意义高下”是指道德层面的高下。事实上,虽然我们在后面会分享阿德勒对于合作和奉献等的重视,但就生活的意义而言,高下仅仅是对一个人自身而言——因为每个人以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只有“对实际生活中所有状况应付自如”了,对一个人来说,才是“高”和“美妙”的。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作为脆弱的物种,好在我们有“自卑感”这个“法宝”来促进我们不断接近理想。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比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和预测未来、改善处境、探索宇宙等的需要。他说:“事实上,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冠病毒带给人类生命威胁的同时,也同时会促进人类物种的发展,前提是:保有一定的自卑、保持足够的谦卑。

谈到自卑,许多人童年的不愉快记忆就会被唤醒。

十几年前,一个初一的女孩被家长带来做咨询。家长说,孩子很奇怪,从小到大没有一个朋友,上课也从不主动发言,还常常走神,不知道在想什么。老师每次找她谈话,她总是把头扭到一边,一声不吭,腿还一抖一抖的。老师很生气,说她再不改正,就不管她了。家长很着急,但不管怎么训斥,她就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我仔细观察这个13岁的女孩,身材高挑、足足有1米7的样子,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只见女孩低头驼背,从不抬眼看人。我请家长先出去,单独问她:“林老师觉得你的身材真好,班里面像你这么高的同学还有吗?”

她嘟囔了一句:“就我一个。”我又问:“同学们怎么看你的身高呢?他们会不会很羡慕?”她的肩膀一耸,背驼得更厉害了,又嘟囔了一句:“才怪!”

我点点头,说:“那真是不容易!林老师如果是你的话,会觉得很孤独、而且还会有点自卑呢!我会想,为什么就我跟别人不一样?”

女孩的眼睛忽然抬了起来,看着我、羞涩地点了点头,说:“您怎么知道的?我就是觉得自己从小就比班里同学看着要‘老’很多,像个怪人,所以很自卑,但别人都不相信!”

我回应她说:“是的,在别人眼里,你的身高可是一个大大的优势,所以你不管跟谁诉苦,他们都会觉得‘我要是你,高兴还来不及呢’!而且,大人们也容易因为你的身高而忘了你的年龄、所以对你有更高的要求,让你感觉很不公平,对不对?”

女孩连连点头,身体坐直了许多,背也没那么驼了。因为,当她的自卑被看见和接纳,潜意识就不需要再用驼背来对抗长高的恐惧了。除了身高差距以外,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胸部发育隆起等等,其实也都会让这个阶段的女孩产生“我跟别人不一样”的自卑感,遗憾的是,家长和老师常常看不见、看不懂,所以无法给予孩子们自卑与超越的指引。

现在,请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有没有过同样让你自卑,却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或经历呢?有没有什么是当时让你抬不起头、长大后才知道其实那是别人想要而没有的特点呢?

其实,生而为人,人人都有自卑的时候。对每个人来说,是被自卑感打败、一辈子活得抬不起头,还是借着那些让我们自卑的事情,探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取决于那些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

就像这个女孩,当父母最终了解了她的苦恼,把责怪变成支持性的沟通之后,他们最终一起想出了自卑与超越的办法——与其用驼背来抗拒与众不同的身高,不如挺直了腰杆学习模特表演,把身高看作自己的优势资源,让自己顺势而为。当把“缺陷”看成亮点,整个人就真的亮了起来。

每个人的自卑点各不相同,里面又藏着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看法。阿德勒把我们对事件的看法称作“主观知觉”,意思是,人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主观认知。而这种对过去事件的诠释,又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现在。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他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阿德勒说:“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那么,面对同一个世界、一件事或一个人,我们各不相同的主观知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阿德勒认为,它们来自一个人对自己童年早期记忆的解释。记忆的内容和真实性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对它的解释是什么,以及它对这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讲,童年影响我们对人生意义的定义,但并不必然决定我们的一生。人生的前五年会形成一套专属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所以养育者要格外注意:“身体缺陷、溺爱、忽略都是错误生活意义的重要源头。身处其中的孩子会用错误的方式看问题,要完全改变这些错误观点,一定要有人从旁相助,发自内心地关怀并帮助他们。”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人都逃不开三种关系和事实:1、活在地球上、需要工作;2、活在人群中,需要社会交往;3、活在两性关系中,需要亲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追求以及生活中大部分问题,都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关系范畴中。

结合当下的疫情来看,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思夜想的长假突然实现了、人们却在盼着复工上班;为什么大人小孩闷在家里的时候都更容易烦躁不安;为什么夫妻俩好容易厮守一回却相互攻击撕破脸皮——攻击和性一样,都是生命驱力。当性的部分不和谐时、就只好通过彼此攻击来释放能量了。当职业和社会交往这两个范畴都处在压抑和欲求不满状态时,夫妻就更容易变成彼此的“杠精”——对方说啥不重要,先反驳了再说。

其实,这个时候,合作才是硬道理。因为,“个体眼中的所谓意义只是种想象,我们的一切行为和部分目标也是一样,只存在一种意义,就是对其他人的意义。很多人都走错了路,一心想把自己变成重要的人,却不知道一定要为其他人的生活做贡献,才能实现该目标。”

所以,阿德勒总结说:“正确的生活意义包括:提升个人对其他人和社会的兴趣,开展合作,作出贡献。”

此前,大家喜欢的硬核主任张文宏医生说:“每个人都是战士……把病毒闷死!”一句话,就让各自孤立的居家生活变成了战友间的亲密合作,而“闷”则是在做贡献;

后来,孩子们开始在家上网课了,病毒还没闷死、有妈妈却被差点被孩子气得“闷”死。一位跳河的妈妈被救起来的时候,说:“我真的太累了!”救她的消防员小哥哥轻轻说:“阿姨,大人都很累的。”

所以,应邀为《新民晚报》撰写抗疫文章时,我把标题定为:《愿你“闷”成一朵莲》。我说:“生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待孩子、对待生活。”

回到《自卑与超越》来看:人人皆自卑,唯一能超越它的,是我们自己。

请思考:疫情之下,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生活的意义”的呢?对你来说,这样的意义是美妙的还是糟糕的?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吗?

找个不被打扰的时间,静静地写下你的答案吧,有一天,它会让你开成一朵“莲”。

自卑,优越以及家庭排行2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通过深入学习,反思自卑、优越感以及家庭排行对你的不同意义,可以帮助你活得更清晰。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换句话说,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纵横捭阖取得的各项“丰功伟绩”,看起来似乎显得人类很强大,强大到足以产生“我们是自然主宰者”的优越感。然而实际上,这样的优越感不过是对“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这份自卑感的掩饰和补偿罢了。所有人类的“伟绩”都不过是为了克服群体自卑、寻求安全感的造作而已。

阿德勒对比了人类和其他动物之后,得出结论说:“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的强壮,有许多种动物比我们更适合于单独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人类的婴儿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才能长大。”“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环境的宰割。”

所以,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学会合作,就必然走向悲观,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即使懂得了合作,职业、社交和性这三个生活领域还是会不断向人类提出新的问题,生命短暂、躯体软弱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环境,所以只有不断奋斗下去、增进人类的共同情境。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年3月以来疫情的发展变化:国内的情况日趋好转、国外的病例却日益增多,而朋友圈里,奋斗的人始终在奋斗、刷优越感的人则始终在刷优越感。

这样的状态,在疫情之初便呈现了出来——一方面,死亡焦虑考验着每个人,长期以来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优越感,在无孔不入的病毒面前被打回原形;另一方面,人们又迅速组建起“抄作业”“鄙视链”来喂养自己的“地域优越感”。套用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句式来总结的话,无论疫情之下还是常态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其实是:“因为自卑,所以优越。”

17年前,我曾写过一个发生在高校进修学院宿舍里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从跟舍友们见面那天起,就表现得格外高调热情,而且有意无意间不断透露出自己身世的“显赫”、家境的富裕、夫妻的恩爱……直到有一天,舍友们发现原来她描述的一切都是谎言、事实正好与她所说的相反。

舍友们很害怕,觉得她太不正常了、怕有一天会伤害大家,于是集体来咨询,问我该怎么办。

我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推荐给了她们,同时说:“看见并且接纳她的自卑,帮助她了解人人都有自卑感,再试着用大家的爱和勇气、带着她一点点超越自卑,在真实的事情上建立起真实的优越感吧!”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之所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是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方法改进环境,使自己脱离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所以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如一个人行动之后气馁了,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时,就会用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更深的自我欺骗之中,而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所以,阿德勒给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处境,表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旧有情境会触发自卑情结,变成一个人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而优越感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所以总是带着人们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

明白了自卑与优越感之间的关系,也许,你就更能够接纳、甚至悲悯身边那些优越感爆棚的人了。

阿德勒说:“每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又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它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并像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地布满其间。”

这段有点“文艺青年”的表达,在我看来,充满了人性关怀。与只把目光聚焦于问题的某些流派不同,个体心理学的眼睛里,“人”是一个个活在自己生活意义中的人、而不是一个个等待被分析的问题。

所以,即使对优越感的追求不过是为了摆脱自卑,阿德勒也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妥。不妥的,只是某些不恰当的追求方式而已。他说,追求优越感本身是人类的通性,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地同情那些越努力追求优越、却越自卑的人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做才能帮助那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

阿德勒在第三章里举了一位三十岁女士的咨询案例,与我自己做过的几例咨询非常相似。

这位女士因为焦虑和无法与男性建立亲密关系而找阿德勒咨询。咨询中,阿德勒追踪到她的童年记忆,了解到她是“家中老小、非常美丽、被宠得令人难以置信”,人人都称她为公主。“公主”因为害怕“巫婆”,处处得到家人的全方位照顾,直到成年后、仍然选择躲在家族关系中来维系自己“公主”的可控感。

在阿德勒看来,她的优越感目标是:“我绝不能软弱,绝不能让人家知道我的底细。”她远离爱情,是因为爱情会暴露出她的软弱,剥夺她的优越感。而她达成优越感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强迫家族所有人来帮助她、让她免于应付所有的生活问题。

我的一位同样美丽的强迫症来访者,当我问她:“你真的准备好了去除症状、同时也去除家人对你言听计从、无微不至的现状吗?”她思考了许久,最终摇摇头说:“我希望自己永远可以被当作公主,好像这个病让我达到了目的——不用像别的主妇一样庸俗地面对生活,不用担心老公不重视自己、不用担心孩子不听我的……可是,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选吗?生病是真的很痛苦的!”

我说:“有的人会选择在心里幻想‘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属于另一个星球,在那儿,我是公主。’而在地球上,就只好和其他人一样,普普通通地活着。不过,虽然普通,却不一定‘庸俗’。她们会选择积极投入生活中去,跟家人合作、担当好每个现实角色所对应的责任,活出让自己满足的优越感来。”

追求优越,唯一的出路是:在合作和担责中,真实感受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生活可控感和确定感的同时,也最终学会享受不确定带来的乐趣。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就像阿德勒所说,人类对优越感各不相同的追求中,有一种共同因素——不是想要成为神,就是想要征服神、比神更高一筹。此生为人,虽然群体的目标如此高远,但作为个体,我们最好还是先低到尘埃里、先长成既能独立、又可合作的自己。

刚才提到的阿德勒的“公主来访者”和我的“公主来访者”,在家里都排行老小。虽然不是每个老小都有“公主病”,也不是每个有“公主病”的人都是老小,但阿德勒还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家庭排行对人的影响,当然,这份敏感首先来自于他自己。

关于阿德勒在家中的排行,有两种说法,较普遍的说法是排行老二。也有学者指出,他实际上是家里第三个出生的孩子,只是因为有一位兄长早逝、所以变成了老二。

老二阿德勒,是最早提出“出生顺序效应”的人,意思是: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由于出生的顺序不同,所以在家庭中的经验与地位也不同,因此,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适应生活,而他对生活意义的定义和生活风格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第六章,就专门阐述了排行问题。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等等的观察和总结。只是,阿德勒不仅有观察和总结,还将它用到了心理治疗和家庭教育中。

中国经历了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再到二胎政策的演变。尤其是二胎政策开放后,老大们的各种心理反应,才开始唤醒更多的父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by/126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