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的问题太大了。但如果从创作角度的话
我还会不断找寻能让我兴奋的媒介
从事艺术30余年张培力愈发觉得认识世界的媒介没有限制至于“中国录像艺术之父”这样的称号,他并不屑01
“我从未宣布我是个录像艺术家”如果百度张培力,很容易搜到“中国录像艺术之父”这一描述。年,张培力录下了一段拼凑碎玻璃的影像,并在电视机中播放。这件被命名为《30x30》的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件录像作品。从此,张培力便被冠上了那个title。
-
ZHANGPEILI
张培力
艺术家、策展人
ZhangPeiliinworking,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张培力工作照,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但我在做《30x30》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过’录像艺术’这门事儿。90年代,我创作的重心在影像上,但也从未宣布自己放弃绘画,或宣布自己是录像艺术家。我素来不喜欢被定义。对于别人给我的这些定义,我是不屑的。”
《30x30》,张培力,,录像,32分9秒张培力和中国的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从绘画开始学习艺术。但从《30x30》起,他便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媒介探索过程。
幸亏我当时的画卖得不好啊!能让我去做更有感觉的事情02
“从核磁共振开始”近些年,张培力又从他人给他的定义中游离开了。一系列展览中,影像作品出现得更少,而灯光、信息、3D打印等新技术是他新的兴趣。2年前,张培力在纽约布鲁克林的NEWLAB参观,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机和3D雕刻机,不同身份的人在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工作,他想,“艺术为什么不可以?”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他突然想到,将医疗成像技术中的信息与3D打印结合,就能将自己的身体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实物。为了拿到精确的数据,他做了三次核磁共振。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利用科技,将身体转换成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试图实现的目的。这场个展也是张培力首度使用3D打印和灯光技术进行创作,他将肉眼所看不见的骨骼和内脏制成可见且可触摸的雕塑,还就身体数据进行了多种表达,甚至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呈现自我。
03
“强迫症和个人、世界都有关系”技术让艺术有了更多可实现的空间,同时,也让艺术家对极致更为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张培力意识到“强迫症”对世界的影响,也让他进一步确定下展览的主题。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从我个人来讲,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很注意细节,一直在说’不行!不行!’这是我的强迫症;我父亲是个医生,我觉得他也有强迫症,连杀一只鸡都会花一个半小时,弄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些学者做过关于历史上政治人物的分析,他们认为政治领袖几乎都有非常强烈的强迫症。”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于是,张培力用“强迫症”才有的态度将身体解体,作为一种对自我与他人的提醒。如以往的展览一样,张培力不喜欢将观众局限在狭窄的主题里,他始终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留有余地,让观众的观看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联结。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
“也许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但强迫症和个人、世界都有关系。展览的作品是关于我的身体,但也是对他人的影射。”04
“我讨厌煽情,但我逐渐重视美感。”从确定展览主题,到《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诞生,张培力删去三四十个标题。背后的原因,除了表现“强迫症”的普遍性,还有关于理性的思考过程。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
“这个标题有点伪科学,能引起兴趣,但同时又不煽情。”张培力坦言自己讨厌煽情,在艺术的内容表达上,他是个相当理性的人,并不希望用情绪的煽动掩盖自己试图传达的信息。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
这一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更为明显。只是如今——他笑称是年纪使然——他开始在意作品的美感。“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与观众的对抗那么激烈。现在我觉得,好看还是很重要的。”
05
“面对技术,我始终是忐忑的”张培力说,以他的年纪,对技术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但这想必是他的自谦。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
无论是为了精确的还原骨骼的形态与材质,还是寻找能表现崇高、梦幻等艺术效果的材料,张培力4次去意大利卡拉拉寻找合适的大理石。作品的制作过程更是跨越意大利、中国与美国,涉及多种技术与协调工作。他笑称自己只是在向技术“借力”,但作为艺术家,他毫不回避对技术的运用。
Installationshot展览现场图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
“面对技术我始终是忐忑的,因为我不是科学家,我是门外汉。但同时,我又认为作为门外汉的状态很好。向科学技术借力,来拓宽自己艺术的广度。从布鲁克林到卡拉拉,我看到最好的艺术家都在利用尖端科技创作,我为什么要回避呢?”06
“艺术之外,我是个闲人。”将医疗技术作为创作手段和表达媒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张培力的家庭背景。他出身于一个医疗行业家庭,父辈的一代很多人都与医学有关。
ZhangPeiliinworking,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张培力工作照,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父亲的严格、医学工作的严谨、甚至拉小提琴的邻居对音乐的热爱,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张培力的世界观和对艺术的态度。只是,如同对“强迫症”的意识一样,张培力后来才意识到这些悄无声息的影响。
workdetail,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他们的严格与压力,让我把艺术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张培力说,“我很难说清楚这对我影响的多少,但一定是有的,和周围的朋友相比,我能意识到不同。”workdetail,courtesytheartistandRenSpace作品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和仁庐提供
而有趣的是,相比“强迫症”吹毛求疵的形象,张培力在艺术之外的生活却是闲散的,他在杭州有三处工作的场所,但并不愿意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工作室”型的艺术家。
我每天只能工作半天,’闲人’甚至成了我的微博名字??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张培力个展展期:年11月6日-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