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宝宝都有强迫症

宝宝竟然有“强迫症”?

孩子有这些类似“强迫症”的表现,其实,是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主见,通常也被称为秩序敏感期。

孩子经常任性,发脾气往往是处于“秩序敏感期”。一般来讲,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外在的秩序会有以下要求:场所、位置、空间、时间、顺序、所有物、约定、习惯。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比如,东西就应该放在哪里、哪件事就应该先发生、谁应该做这件事,等等。   专家分析,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当宝宝为了某件事情或者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而哭闹抗议的时候,妈妈不要妄下断言觉得宝宝在无理取闹,而要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不要说宝宝霸道,也不要埋怨宝宝固执。宝宝这些对空间方位知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是宝宝提高感知觉能力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妈妈顺从宝宝就是对宝宝成长的支持。

培养宝宝好习惯

有秩序的环境令宝宝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宝宝维护内心认定的秩序倾向这一敏感期,培养宝宝建立有秩序的生活习惯,会非常容易。??

1.接纳宝宝的固执??

宝宝年龄还小,思维是单维度的,所以宝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加之3岁前宝宝的记忆时间短暂,他只记得最近的情况,如果最近吃饭的时候,他跟奶奶挨着坐,那么他就会忘记以前是和爸爸挨着坐的。如果他的旁边坐的不是奶奶,他就要喊叫,因为他要跟奶奶挨着坐。??

妈妈当然不会记得宝宝眼中的世界,当宝宝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只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搞清了宝宝的想法后,按着他的意思来,宝宝自然就接纳了。??

2.打造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原因就在于宝宝内心的秩序感需要环境保持最初的状态,他才会喜欢!??

秩序感一旦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美感。如果宝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小区,那么宝宝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

当宝宝第一次吃饭就被要求使用餐巾纸擦嘴、不端着碗到处走、吃饭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摇不晃;当妈妈从小就坚持每天睡前给宝宝洗脚;当妈妈要求宝宝进家门就要换上拖鞋,上床就脱鞋;当妈妈从小就要求玩过的玩具要放进玩具箱……即当妈妈在宝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时,只需一两句话就奏效了。而等宝宝很快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后,即便妈妈每天唠唠叨叨都难以改正了,因为乱象也是宝宝内心秩序的一种。所以,尽早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宝宝建立一种有秩序的生活。??

3.增强宝宝的灵活性??

妈妈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宝宝看到主人家的花盆用铁钩吊在了阳台上面,便指着花盆说:“妈妈,拿下来,放到阳台地上。咱家就是放在阳台地上的!”妈妈说:“咱家习惯了放阳台地上,不是别人家都要放在阳台地上的。就像这个叔叔家,就习惯了吊在阳台上面。”宝宝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不再闹了。??

妈妈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宝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宝宝独立意识的增强,宝宝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4.支持宝宝帮物品归位??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做事的主动性特别强,当他发现什么东西不符合心中的秩序感的时候,便要动手去做。但是,宝宝的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会把东西弄坏,把场面弄糟。??

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洗不干净,弄得到处都是洗涤灵;想把饮料箱子运到原来的位置,但是由于人小力气小,不但把箱子弄坏了,还搞得饮料瓶满地都是……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妈妈不要觉得宝宝“碍事”或“笨手笨脚”,就让他按着心中的秩序去完成吧,这有助于宝宝形成规则生活的意识。??

误区

×家长对于孩子敏感期的非常行为忽视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发展,更严重的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父母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秩序感。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比如不让孩子自己做事,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吃亏等,这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本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by/51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