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陈翔
···
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部影片表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既要面临国内各种反抗势力的骚扰,又要抵抗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全国还处于普遍饥荒的危难关头,列宁同志以他的大智大勇领导布尔什维克们顽强奋斗,最终赢得胜利挽救了革命。影片成功塑造了列宁同志刚正不阿、坚持革命理想,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高大形象,批判了以阴谋家布哈林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必然失败,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与重大历史意义。中国“70后”以上的人群对这部影片印象深刻,对其中的一些台词更是信手拈来,可以说《列宁在》绝对称得上是领袖人物传记类电影的经典之作。但是,抛开这部影片的艺术成就外,影片对历史事实的表述却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其中的众多情节都是无中生有的捏造与别有用心的替换,尤其对一些人物的表现更是毫无根据的污蔑,这部影片是斯大林专制高压统治下为迎合“政治正确”的作品,并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那么电影《列宁在》幕后的历史真实又是什么样的,那些被捏造和被污蔑的情节及人物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随着影片名字所指的年,来回顾一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俄国所经历的人与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谋取了俄国的国家政权,其后年发生的“一月剧变”又粉碎了俄国各阶层通过宪政理念合法获取利益博弈渠道的可能性,导致了俄国国内各个利益集团严重分化与对立:布尔什维克组建的红军与保皇党人、部分社会民主党人主导的白卫军之间陷入了血腥残酷的内战之中。内战兴起的同时,由于列宁力主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得俄国单方面擅自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强烈不满,并最终导致了十几个国家对俄国粗暴的武装干涉。当时的内外形势,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无异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赢得内战的胜利,抵御外国干涉军的入侵,关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是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所要应对的首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使得俄国损失惨重,沙皇及其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留给布尔什维克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烂摊子。物资的严重缺乏,敌对势力的肆意破坏,前线战斗的吃紧以及人民群众的质疑,都重重考验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核心和领袖,此刻列宁的所作所为,是新政权能否克服万难,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出生在沙俄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一个拥有蒙古人血统的俄国家庭。他的父亲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成绩,被沙皇政府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荣获贵族称号。用现在的话说,列宁出生在“体制内”的家庭,算是个“高干子弟”。列宁的长兄因反对沙皇统治而被杀害,使得列宁最终走上了反抗沙皇专制的革命道路。当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俄国后,列宁随即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自马克思死后,恩格斯及其领导的“第二国际”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暴力革命”的激进观点,在符合国家和平、安定发展的前提下,在完善法治的环境中通过“议会斗争,合法夺权”,成为了欧洲广大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流选择。
但是,同属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却坚持主张走“暴力革命,武装夺权”的道路,而布尔什维克领袖人物列宁更是将“暴力革命”的观点进一步阐述发挥,形成了更加激进的“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取得的成功,正是在“列宁主义”指导之下达成的,而伴随着“暴力摧毁一切”的思维逻辑之下,其建立起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开始便充满了重重矛盾。俄国“一月剧变”的发生,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无产阶级工人起来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即便“马恩”复活,怕是也难以解释了。因此,十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之中,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激进手段是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不过,拥有蒙古人血统的列宁似乎天生继承了北亚战斗民族的一些特质,他意志坚定,行动果敢,坚持“以暴制暴”解决一切问题的简单初衷,并丝毫不会被眼前的任何困难所动摇。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施了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期间,国家的一切资源和人力要为赢得内战的胜利做出所有的“贡献与牺牲”:在无产阶级专政之下,资产阶级作为天然的反对派,对他们必须要做到从财富到肉体予以消灭;在城市里,苏维埃政权打着“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口号,将口粮的分配实行极端指标的量化,因此使得残疾人、老人、孩子以及所谓的“不事生产的懒人”在口粮分配上他们往往饥肠辘辘,仅仅拥有“被饿死的权利”。
在农村中,列宁力主实施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们连活命的口粮都不能保证,他们并不情愿向苏维埃缴纳粮食,而富农们更是刻意隐藏粮食不予配合,但这势必威胁到红色政权后勤保障的实施,对待农民们的这一“蓄意破坏行为”,苏维埃派出的“工兵抢粮队”(余粮征收队)表现得如一群强盗般毫无道理可讲,但却很好的完成了革命任务。影片《列宁在》里便有列宁同志面对“毫无大局观念”的富农进行训斥的情节——列宁同志大义凌然的对着一名惊恐异常的富农说道:“当你们这些富农存在一天,就必须得要给我们粮食吃,你要不给就强迫你们给,你要用武力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
应当说年俄国的局势对列宁而言不过是“暴力革命下反动势力的垂死挣扎”罢了,他以自己和布尔什维克的决绝起誓,一定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们在维护其政权的存亡上表现着决不妥协的强硬,甚至不惜通过人类历史所罕见的所谓“红色恐怖”来巩固他们所取得的一切革命成果。吊轨的“列宁遇刺案”的出现与其后续的发展,是俄国在年起掀起“红色恐怖”的导火索,也是电影《列宁在》里着重渲染的一幕。
影片中,列宁同志满怀激情的来到位于莫斯科的米海尔松工厂举行工人集会演讲,就在列宁演讲结束正待离开之时,一个名叫卡普兰的年轻女性反革命份子混迹在集会的工人队伍中悄悄地把枪口对准了革命领袖,随着三声枪响,罪恶的子弹朝着列宁同志飞去!幸好领袖人物代表着“正义与力量”,列宁同志尽管遇刺却并无大碍,最终女刺客被革命群众所逮捕,反革命势力的企图也随之破灭。以上的电影情节刻画的十分细致,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宁的伟岸,反革命份子的卑劣,无不体现着光明正义战胜黑暗邪恶这一永恒主题。然而,“列宁遇刺案”的历史真相绝非影片所表现的那么津渭分明般的脸谱化。
“列宁遇刺案”是俄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桩悬案,其发生的经过与结果绝非影片所描绘的那样简单清晰,实际上其中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该事件由于史料的缺乏与部分毁弃,使得后来斯大林专制时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被刻意歪曲与捏造,斯大林出于攻讦否定党内反对派布哈林的需要,别有用心的将其在影片中描绘成阴谋刺杀列宁的幕后黑手,革命的大叛徒(布哈林后被苏共平反);而苏联解体后一些阴谋论者关于这一事件添油加醋的揣测与渲染更是使得“列宁遇刺案”疑惑重重,难辨真假。在历史研究领域里流传着“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的论述,我认为此话颇有道理。九十八年以来,关于“列宁遇刺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其实放在如今而言并没有什么争辩的价值,但其发生后出现的苏俄“红色恐怖”还是值得我们为之思考一二。
列宁在遇刺后伤势未愈时便立即下令:“必须秘密和紧急地准备恐怖。”而布尔什维克中央党报《真理报》也据此在年8月31日庄严宣告:“如果我们不想让资产阶级毁灭我们,我们就必须毁灭他们,这个时刻已经到来。我们的城市必须无情地清除腐恶的资产阶级。所有那些绅士们都是算帐的对象,任何对革命阶级构成危险的人都要毁灭……工人阶级的赞美诗将是仇恨与复仇之歌!”9月3日,契卡(后来的特务机关克格勃)总负责人捷尓任斯基在《消息报》上号召:“让工人阶级用大规模的恐怖粉碎反革命妖魔!让工人阶级的敌人知道,任何携带枪支的人被抓到都将被就地枪决,任何胆敢散布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最微不足道的谣言的人,都将被立即逮捕并投入集中营!”布尔什维克中央领导人季诺维也夫甚至公开宣布要消灭一千万人,他群情激动地表述道“在苏俄一亿人口中,我们将与九千万人民一道前进,对其余那些人,我们没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必须被消灭!”9月5日,苏维埃中央下令实行“红色恐怖法案”,命令如下:经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家委员会建议决定自年9月5日起实行“红色恐怖”,中央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以恐怖手段确保后方至为必要,必须派出尽可能多的党内同志去加强“全俄打击反革命、投机与犯罪非常委员会”的工作,以确保将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阶级敌人关进集中营,枪毙一切与白色组织有联系和密谋暴乱的人。
列宁遇刺案发生后布尔什维克强力部门及其相关领导人的各种表态并不是虚声恫吓,在奉行“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布尔什维克们看来说到就要做到,于是“红色恐怖”在俄国席卷狂潮:契卡立即枪决了名所谓的“被被推翻的阶级的代表人”;根据列宁开出的名单,25名沙皇政府的部长和高官,名沙俄军官在莫斯科被枪决。在“红色恐怖”的号召之下,各地“意志坚定而又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党员们竞相实行“杀人比赛”。据俄国学者拉津斯基披露,当时最常见的政府告示写到“只要有反革命活动的任何轻微迹象,下列人将立即被枪决”,告示下面便是长长的嫌疑人名单。一份当时出版的名叫《契卡周报》的报纸上记载说“在许多城镇中,大规模处决嫌疑犯已经得到执行。这很好,在这种问题上,不彻底的措施是最糟的,它只能惹恼而不能削弱敌人。”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自到年间,“红色恐怖”时期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受打击者不仅仅是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由此看来,实施“红色恐怖”的主要手段便是将任何反革命份子实施“枪决”或者关进“集中营”而已。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里,革命者们标榜着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取得自由”的激进情愫,他们肆无忌惮地抛开人性中的怜悯和恻隐之心,对待那些可能成为对立面的人务必要做到毫不留情,绝不能给他们任何翻本的可能,因此从历史上看“反革命”者对“革命”者的屠杀远远不及“革命”者对“反革命”者的报复来得程度深、范围广。始于年的“红色恐怖”狂潮将“暴力革命”的理论上升到人类法制与道德底线的极端层次,且血腥与暴虐的对待“持不同政见者嫌疑人”的做法真可谓空前绝后,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后来苏联的历史及其所作所为,也无不一再证明,在继承及突变于这样一种所谓的“自由理念与革命狂热”之下,人类的一切政治文明与道德底线终将荡然无存,正如法国大革命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临终遗言所大声疾呼的那样:“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电影《列宁在》向观众们展现了一个多么正义凌然,充满“革命理想情怀”的激情岁月,但真实的“列宁在”却又显得那么的无奈残酷与血腥恐怖。如今苏联早已解体,那些号称所谓“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者们”被证明不过是一群自欺欺人的历史“伪善者”与“唯我独对,我即真理”的“政治迫害强迫症患者”罢了,而宣扬与歌颂“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也被历史和有良知的人们证明不过是一条“通往奴役与地狱”之路罢了。当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则在中国获得了发扬光大与科学发展。因此,以史为鉴更应该要求我们抛弃那些落后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成见、个人好恶乃至意识形态的桎梏后得出这样的反思与明证:出于信仰,你可以选择左右(政治理想);基于良知,你更应明辨善恶(普世价值)!
精彩回顾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以“革命”的名义背叛革命——从十月革命到一月剧变
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