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84642.html一个普普通通的学习日:早上醒来之后,我一般习惯刷上半小时手机,然后在手机备忘录列一个简要的一天todolist。需要看书的话,我一般会把书籍的pdf下载到ipad上,用一个专门为ipad设计的学习软件Goodnotes打开。配合applepencil来画记号、写笔记。如果是上课的话,我会用手机拍下老师的笔记,手机自带功能将照片扫描成更清晰的版本,再将其同步到电脑上,插入正在编辑中的课堂笔记中。如果熟练的话,这套工序大概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在我备考雅思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是电子版的,而且因为选择了机考,我甚至不需要去尝试用纸质试卷来模拟考试。这就是我读研之后的日常学习常态——无纸化学习。纸质化学习尤为集中的时代,我们肯定都遇到很多次这种情况:拿的书一多就胳膊疼肩膀疼,在书上做记号总嫌弃自己画的线太丑。更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记了一本笔记之后,想寻找一个知识点,却要从头开始细细查阅。有时候干脆不记得随手写到了哪里。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精彩的句子,想抄下来又找不到合适的笔和本子。对我这种没收拾又懒散散的人来说,这种抓耳挠心的频繁出现,真的能摧毁一天的好心情。而电脑+平板+电容笔的搭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烦恼。每节课的笔记都写在同一个word文档里,其他的阅读资料和相关书籍放到一个文件夹,逐层收检,一目了然。关键词可以很方便地检索,想及时搜索一些相关的知识补充也很容易。随时修改、随时涂抹,完全是强迫症的福音。更美好的是,无论你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学习怪癖,总能找到对应的软件。想自己建立知识库,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背诵?可以试试Anki。这是一款卡片软件,使用过程来说,制作卡片-看到正面-思考-打开反面-选择熟悉度。它相对于同类软件的优点就是自定义程度强,好玩好学。想提取文献关键词,建立思维导图?MarginNote3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一款阅读大纲编辑软件,最核心的功能是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内不同部分摘录下来,并按照大纲的形式进行排列,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搜索来进行快速定位。想克制自己不玩手机集中注意力?推荐Forest、番茄todo这类定时软件。可以自己设定学习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不能使用手机。会有排名机制来自我激励。另外资深软件爱好者k同学还推荐了规划软件Omnifocus、OmniOutline写作软件Ulysses等。(突然变成软文)而且更方便的是,由于平板电脑的出现,完全可以实现随写随学,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带到哪里。还可以利用不连续的碎片时间看书背单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不是)。只是坚持了18个月,我终于还是决定不再坚持完全的无纸化了。无纸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超话叫studyaccount,阅读量高达65.7亿,里面每天有无数博主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拍照上传,比如写的笔记、背的单词等等,每张图都精心构图,配有精致的滤镜和励志的文案。在这里,学习也成为了一门艺术。只是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某博主天天发精美笔记和超长种树时间,最后却考研失败。这种“学习艺术”到底是刻苦努力的证明,还是感动自我的摆拍?如果说这篇文章是我妈写的,她肯定会立刻作出决断: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一看就没认真。然后大肆批判一番形式主义。还好这篇文章是我写的。一个总是在反抗异化的退步主义者。无纸化,是用最新的科技来替代古老的传统,用随携随看容量巨大的平板电脑来取代厚重笨拙的书本笔记,用只需充电的电子笔来取代需要更换笔芯的签字笔。因为我们迫切地想要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更多,而科技正是为了效率而生。成功学普遍认为,提高效率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捷径。提高效率,于是我们可以看更多书,获取更多信息,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决策、更高效地生活。他们振臂高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仔细想想,效率这个词,所隐藏的内涵是什么呢?一个简单的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也就是说高效是用最少的时间去换取最多的收益,那么被压缩的又是什么呢?在效率魔咒下,人似乎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自愿(被规训)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份子。对上面所提到的sa圈的控诉,有部分原因也正是出于此。太多重读的抄写,太多无用的花边设计,这些都是效率党所不屑的大量投入,而一旦这些投入没有收获应得的回报,效率公式所得结果无限趋于零,那被嘲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人生,是一场看得见起点和终点的马拉松吗?尼采曾说:在对“劳动”的颂扬中在关于“劳动的幸福”的反复论述中,我看到其隐藏的想法,一如在称赞公益的非个人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那就是对于所有个体的恐惧。现在,当人面对劳动时,在此总是指那种从早到沉重的辛劳,他感受到其实是:这样的劳动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并且善于强烈地去阻碍理性、欲求、独立意念的发展。由于劳动消耗极为大量的精力,并且夺走对于反思考虑、梦想、忧虑、爱、恨的精力,因此劳动总是树立一个在眼前小小的目标,并且提供简单而常态性的满足。如此,一个不断辛苦劳动的社会将会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而现在人们把安全当成最高的神祇来崇拜。部分效率党,已经不自觉已经迈入了这个圈套之中。能者多劳,越做越多。直到把自己变成效率圈养的奴隶。而部分效率党,正是深谙这个逻辑,才想拼命提高效率,以期早日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而将剩余的时间投入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之中。我想,我抗拒完全的无纸化学习,正是想从前者变成后者的些许抵抗。从一个非常努力的奴隶变成不那么努力的奴隶。无纸化学习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却也造成了我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分不开的可怕局面。我无法忍受长时间的不摄取新的信息流,也不再喜欢逐字逐句慢慢品读我喜欢的书。我甚至很长时间不再看小说——这类不能让我获取知识的虚构作品太浪费时间了。我喜欢随着开着电脑、手机和平板,在各个屏幕之间切换,迅速get我想要的所有信息。毕竟脖子上不是一颗比尔盖茨的大脑,作为一个非常愚蠢的普通人,在保持一段时间这种日常之后,我想我并不适合这种超高速运转的生活。由于习惯依赖各种及时信息和软件的帮助,我发现独立在脑海中走完一整个逻辑链都变成一件艰难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诚然,我也无法做到完全不追求效率。从小学争口算第一名开始,我已经掉进这个圈套。对于sa圈,我也无法做到单纯的欣赏和赞美,在惊叹于那些层层叠叠的手帐套路的同时,也忍不住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我只是厌倦了让机器去代替一切,我不再觉得无限的知识和无尽的远方都与我有关。无纸化学习终究只是工具,而并非目的。我想接下来,我会深度耕耘我最感兴趣的两三个方向,逐步拓展我的知识网络。对于未知的,保持敬畏而不是一种征服的态度。我会继续坚持使用ipad和电脑来帮助我搜集信息和归纳文档,但是我也会开始尝试纸质化记录笔记和整理思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ta如何看待效率。对我来说,人生是荒原。无论怎么走,都是空茫茫一片。我不想奔跑,也不想停下来,只想走走逛逛。效率并不是助力器,因为无所谓成功,所以也没有公式。最后,文中所有提到的软件都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的,用起来都还蛮不错的,如果还没有尝试过的可以试试鸭~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