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前在中国出版过一本英文版精神病学教科书《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CurrentDiagnosisTreatmentinPsychiatry),有许多知识和概念是同期出版的中文教科书缺少的。例如,在描述强迫症的表现时介绍了强迫症家庭关系中的病态关系模式。该书介绍道,强迫症患者家庭中常有一个深深卷入患者疾病中的父母或生活伴侣,与患者共同构成了这样的“病态关系”(pathologicalrelationships)。这样的病态关系有两种形式,其一为顺从促进(facilitation)关系,其二为对抗-防御配对(antagonistic-defensivedyad)关系。患者的父母或伴侣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两种与患者疾病和患者的病态关系的形式。
顺从促进关系是患者通过祈求、唠叨、强求或要挟来使得家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父母接受或认同其恐惧和担心,多少有点儿像“洗脑”。这些家庭成员可能会按病人的要求或期望从事一些仪式动作,或允许患者控制家人的活动、占用他们的时间,这样的配合行为使得疾病可以不受限制地充分表现出来。
我曾看过一个存在典型顺从促进关系的病例。这是一个14岁少年强迫症患者,以多种魔幻性超价观念及相应的仪式化强迫行为作为其强迫症的主要表现,共病有人格解体障碍。他在患病初期的人格解体体验是“感觉头脑不清醒”的焦虑不适,为缓解或减轻焦虑以及“核查”其头脑清醒程度,他采用规定了一定次数的用力眨眼行为。在采用眨眼行为减轻不适作用减弱后,患者在某次早上起床时,通过祈求方式,要求其老来得子的父亲用右手抓住他右手把他从卧位拉起到坐位后,他在用力眨眼后,就感到“头脑清醒了”,立刻穿衣下床洗漱,吃早餐后上学。此后,他每天起床都要求其父亲用此方式拉其起床,他再通过用力眨眼验证其“头脑是否清醒”。随着时间的进展,患者需要其父亲按程序化拉其起床的频率增加,刻板重复地躺下起来,直到他再通过眨眼验证,感到头脑清醒才起床。其父亲完全按照其要求百依百顺、认真配合,刻板重复操作的活动持续,耗时一个上午甚至更久,都不能使患者感到“头脑清醒”,自然也就不能开始后续的活动如吃早餐、上学。
对抗-防御配对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互敌对的关系。扮演抵抗力量一方的父或母以一种刻薄、贬抑的方式行事,并且不理解、不接受患者的病情,他们将强迫症的症状特别是强迫行为看作是患者有意的敌对行为。这样,患者在实施其强迫行为尤其是仪式化行为受阻时强化其焦虑时,就以会激怒对手的敌意的、防御性的姿态做出反应,于是在这种家庭成员关系中存在的敌意、情绪不稳、丧失自尊以及烦恼加重了强迫症的症状,并导致彼此敌对的升级。但在此种恶性互动关系演变的一些时点,与患者作对的父亲或母亲一方,可能因患者表现出激烈情绪和行为难以忍受,或认为继续冲突会导致严重后果,可能偶然做出让步或妥协,患者的强迫行为得以充分释放,成为“战胜者”。于是,每当患者的强迫症状受到来自对手抵抗时,甚至在遇到其他不遂其愿的情况下,都会重演故伎,以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征服对手。作为天然具有亲情关系的双方,父亲或母亲几乎总是战败者。由于强迫症患者这种“招数”屡试不爽,自然会成为控制父母百战不殆的利器。最终,患者的强迫症状也会不断挫败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对抗而一路向前。
我也看过一个与其父亲形成此种对抗-防御配对关系的12岁男童,了解到其强迫症状在与其父亲的对抗性互动中渐趋严重的过程。这个男童在每次实施强迫行为——主要是要求其母亲(母亲与患儿间是典型的顺从促进关系)陪同其到电脑城购买游戏光盘时,若其父亲在场都会坚决阻止患儿的行为。其父亲的阻止使患儿的焦虑骤然加重,他就会出现破坏性攻击行为如摔东西、大力推搡其母亲等,甚至用小凳砸向新买的大彩电。面对患儿这样的行为,特别是在患儿母亲又往往采取迁就患儿的态度,患儿父亲的阻止就变得毫无成效。而且,有时这位父亲还会质疑患儿的破坏攻击行为是“疯了”,自己的阻止行为可能真“错了”,主动软化态度。在这对父子的较量中,父亲是屡战屡败。于是,患儿的强迫症病情在这对与患儿分别形成顺从促进关系和对抗-防御配对关系的父母的参与下,日渐加重,并到了不得不住院治疗的程度。
按照作者在该书中的描述,在上述两种病态人际关系中,强迫症患者均可能使用其症状来控制其他人,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或假意识的(pseudo-conscious)心理过程。顺从促进性的关系可促使患者利用其疾病获取物质上的或情绪上的收益,而在抵抗-防御配对关系中,患者的强迫症状可能起到激怒和挫败充满敌意对手的作用,这是患者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拉回”该对手的机制之一(即迫使对手对其行为作出让步)。在这两种病态人际关系模式中,与症状相伴随的获益可进一步使病情更为顽固。
根据我个人较长时间的观察,这样的临床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仅常见于强迫症患者的家庭,也常见于其他一些青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这也是我在很多时候,在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会建议其家庭接受家庭心理治疗的缘由。
预约问诊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