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来访者,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强迫症案例

作者:刘海滢“医院临床心理硕士,心理咨询师愿意待在最暗的地方陪你唠五毛钱的人”编辑:江湖边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发生在咨询室里的故事。

主人公叫小梅,她患有强迫症,每时每刻都在恐惧自己“会得艾滋病”。以至于总是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里里外外的消毒仪式。

藏在恐惧背后的、那个吞噬了小梅的”怪兽“到底是什么?这个”怪兽“有没有可能是真的?我们如何去应对这只内心的“怪兽”呢?

与小梅对话后,咨询师刘海滢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注:小梅为化名,案例经模糊处理,双方授权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来说出门变成了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患有强迫症的小梅说,”我总是害怕,怕自己和孩子被艾滋病毒感染“。

“每次出门回家,我都要洗好几遍澡,把所有衣服放在开水里浸泡。我还会检查自己和孩子身上有没有伤口,然后用酒精棉给磕碰的地方消毒。这一整套做下来,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但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心。“

在日常生活中感染艾滋?她在担心一件多么小概率的事情啊。我想。

抛弃自己原本可以光鲜亮丽的公务员辣妈生活,为如此的小事殚精竭虑,实在不值得。或许,她夸大了感染艾滋的可能性?

我们认真评估过小梅所说的这种,“感染艾滋”的几率:

首先,你得刚好遇到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这个概率大概是1%;其次,这个携带者身上刚好有伤口,这个概率是30%;再次,伤口流出了足够多的血液或体液,这个概率可能是30%;之后,你身上也刚好有伤口,这个概率大概是20%,最后,这些血液和体液刚好在几分钟之内沾染到了你身上,这个概率是1%左右。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系列条件链,出门沾染艾滋这件事情才会真正发生。

——而这个概率,估摸着只有几十万分之一。

但是,在小梅心里,对“不做仪式性动作会感染艾滋”的相信程度,几乎达到60%。我们之间的沟通陷入僵局。

她说,“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小。可是,一旦降临在我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啊。我的生命就全被毁了。虽然它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它太可怕了。我怎么能不竭尽所能的为阻止它去做些什么呢?”

即便概率再小,糟糕的事也的确有可能发生

小梅的话点醒了我。

事实上,虽然概率极低,但感染艾滋病毒这件事,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被感染的几率并不会降至0%。

毕竟,人类是如此脆弱的动物。每一天,我们都有可能得病,遭遇地震、车祸、高架桥坍塌……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我们通常在脑子里、在心里回避这些小概率事件,就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并竭力否认这一切也可能会降临在我们头上,仿佛自己会永远幸运。

但我不禁思索,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像小梅那样恐惧,以至于要发展出一套仪式行为来保护自己呢?在感染和死亡背后,她怕的又是什么呢?

当小梅恐惧艾滋病的时候,她恐惧的是什么?

我们战战兢兢地坐在咨询室里,仿佛死亡就在身边凝视。

“提到艾滋病,你会想到什么?”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随着她描绘的图景,我渐渐明白,原来她真正害怕的,一是“自己无力对抗疾病”:

原来,小梅从小就是一个身体比较虚弱的孩子,虽然从来没有生过什么大病,但是她经常感冒、发烧、过敏……小病不断。父母却总是数落她,说她“生下来就是个病种”,“不好好注意身体就会病死”,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有种很弱小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抵抗疾病,只好竭尽所能地想办法预防。

二是,小梅害怕自己死后,家人痛苦,孩子无人照顾。

她怕的是自己没有办法尽到照顾孩子,为人母亲的责任;还怕孩子没法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可是,这就带来一个矛盾:

她要自己活着,能照顾好孩子。但在日复一日的担心中,她变得没有办法真正活着,也没有办法真正照顾好孩子了。她被恐惧攫取,无法再投入生活。积年累月的清洁仪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她没有精力去做感兴趣的事,她甚至没有精力再去对什么感兴趣了。

但是,一个过分焦虑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感受和影响,又是什么呢?她就像卷进了一个漩涡,一边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得以延续;一边却通过努力,亲手摧毁着自己的生活。

学会与不确定的威胁共存

我只好残忍的指出这样一件事——对小梅来说,摆在眼前的是一道选择题:

消毒仪式在短期缓解焦虑的同时,也让她失去时间、娱乐、读书以及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她又会为此而焦虑悔恨。但如果她不做消毒仪式,也会带来一些威胁和焦虑。

所以,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威胁和焦虑感总归是无法消除的。对于小梅来说,她只能去渐渐平衡两方。

对于那些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天然具备这样一种防御:可以想当然的不去注视那些危险。或者说,知道,但不去感受。

最最重要的是,即使对这种不确定性心知肚明,却依然有一种与之共存的能力。这种能够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恰恰是小梅还没有学会去承担的。

遗憾的是,糟糕的一切的确有可能发生。更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学会与这样的威胁和不安共存。

我们在生活的混乱和繁复中头晕目眩、惶惑不安,处处受到局限和限制。而在这样的局面中,我们都被置于生存的边缘,我们被迫作出决定,采取行动。

萨特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听起来无比悲观和消极,但只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前提。“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而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人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

正是因为我们有广阔的自由,我们也承担着为自己人生创造意义的责任。梅洛·庞蒂说,“我们需要通过或者这种亲身体验来发现如何赋予生存以意义。”只有通过活着本身,并在人生过程中与种种困苦抗争,人们才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

心理咨询师需要的正是在毫无意义的生活中帮助人们找到意义。你如何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又如何帮助来访者找到意义?或许可以听听看存在-人本学院的前辈们有什么样的想法,与他们交流,共同探寻答案。

经过2年多的试验培养和近2年的升级打磨,年第三期课程现已开始招生。

通过“体验式学习”,领略存在-人本理论的精髓

和Mark老师一起学习,

领略存在-人本心理学的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11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