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导航系统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医疗领域
它还可以带领医生精准找到通往人体肺部病灶的“路”
成为患者重获健康的新利器
近日,医院胸外科成功为1例32岁右肺上叶小结节女性患者实施了湖南省首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肺结节一站式诊疗”技术——即在一次手术过程中,实现了对患者的病变诊断、定位标记和外科切除治疗。
今年9月,该女士体检发现右肺上叶尖段直径8mm磨玻璃结节,3月后复查CT,提示右肺上叶病灶大小稍有增加,不排除恶性可能,但是病灶位于右上肺中央多肺段交界处,采用常规支气管镜手段无法到达该部位以获取病理组织,术中也难以定位并找到病灶,常规的技术难以为此类患者提供精准诊治。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是将现代电磁导航、虚拟支气管镜和CT三维成像相结合的新一代支气管镜技术,被称为“肺部的GPS导航仪”,即在支气管镜下利用电磁原理探知工作导管的位置,并显示与目标病变的距离、前进路线,术者如同遵照导航地图驾驶汽车一样准确引导工作导管到达肺部指定的目标部位。通过这种技术可到达常规支气管镜难以到达的部位,缩短了检查时间和提高病变活检成功率,能够为肺深部及外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手段。在活检的同时还可以对病变进行精准染色定位,引导医生在胸腔镜下对病变进行精准切除。
该例患者获得成功后,胸外科喻风雷教授、王翔教授团队又挑战了2例更为外周的肺部病变“一站式”诊疗技术,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实施了1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与1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小结节的一站式诊疗。
?术前通过对患者CT数据进行三维支气管树重建,提前标记目标、规划出操作的路径。
(↑电磁导航重建支气管树后导航路线↑)
?术中通过操作支气管镜和电磁定位导管顺利到达目标病变,活检采样精准获得病理组织,根据病理结果立即决定下一步的手术方式。(↑电磁导航到位视图↑)
?随即通过电磁定位导管注射医用染色剂到目标病变位置,进行病变的标记和辅助定位,最后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
(↑定位病灶荧光染色↑)
?以最快速的方式完成从诊断到手术的全过程,为患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目前,肺癌已成为中国第一癌症死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上升在近十年尤为明显。随着低剂量螺旋CT对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的应用,愈来愈多的肺外周小结节被发现,尽管大部分为良性改变,但仍有一部分不能排除早期癌症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及干预治疗。对于生长在外周支气管、大小<2cm的病变组织,目前的常用技术手段如:支气管镜检查、EBUS-TBNA、EUS、CT引导下细针穿刺、胸腔镜下切除活检等,均普遍存在因定位困难、活检困难导致诊断率不高或操作创伤性太大等缺点,因此大部分患者难以在手术前获得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虚拟导航技术检查,克服了以上传统技术的部分缺点,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诊断率高等优势,使更多患者获得根治疾病的机会。喻风雷教授、王翔教授主持开展此项技术是我省胸外科领域的首次应用。
王翔教授表示,采用电磁导航系统不单可以获得肺中外2/3区域病变的病理诊断及术中定位辅助手术,今后与介入治疗技术结合,可以行肺外周病变精准定位及治疗,为多发结节、不适合手术完全切除、高龄及身体条件难以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磁导航引导下通过微波、射频、冷冻,反射粒子植入等手段杀死病灶中的肿瘤细胞,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的同时获得近似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这将会是未来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往期推荐1、全球首例!医院成功开展碳C环外悬生物人工气管临床移植术2、新纪录医院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成功突破例3、人工心脏“中国火箭心”让心衰患者重获生命4、医院完成ABO血型不相合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术
编辑:胡敏珍
审核:赵晓华
责编:赵丽萍
内容、图片来源:胸外科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十二月门诊排班预约挂号指南
白血病
肾病
脚气
肝癌
猝死
游戏成瘾
眼癌
鳞癌
类风湿关节炎
无痛分娩
鼻咽癌
脱发
强迫症
低血糖
护肤误区
甲状腺癌
心肺复苏
海姆立克法
主动脉夹层
慢性胰腺炎
蘑菇中毒
原生家庭
出汗
熏醋防流感
新冠流感
色素痣
卵巢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