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两种,一种是并发多动症,一种是并发强迫症,这个在文章《抽动症的并发症》中我都有介绍。
《在如何应对抽动症孩子出现的强迫倾向》中我着重讲了儿童出现强迫倾向的几种情况以及应对方法,在文章中我特别提醒家长,对于小孩子出现的强迫倾向,不要去定义孩子有强迫症,这仅仅是一种强迫倾向,这种强迫倾向在家长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爱孩子的情况下能够缓解、康复。
对于强迫行为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和周围的人用所谓的正确概念去定义、去评判、去说错了,比如:孩子反复洗手,家长说,你这样不对,你这是强迫症,你不应该这样洗手,洗这么多次。家长做法不是在帮助孩子缓解强迫,清除强迫障碍,而是在糟糕的帮倒忙。家长强调一次,就是心理暗示一次,就是让孩子本已纠结的内心更纠结,就是在助推和增强孩子内心纠缠的两股力量——洗手?不洗手?洗不洗?如此孩子只会更严重。
强迫行为源自两股纠结的力量,当你洗手的时候,洗完本能会告诉你已经洗好了,但是思维会告诉你没洗好,还没洗干净,于是会再次去洗手。如果意识强硬对抗,告诉自己已经洗过了,再洗是不对的,这个时候让你再次洗手告诉你洗手没洗干净的想法会强烈的盘踞你的脑海,挥之不去。如果你没有按着思维的指令再次洗手,这份挥之不去的命令感会从头脑开始向全身蔓延,然后攻击你的心,你的心会焦虑无比,坐卧不安,犹如针扎。如果你一直对抗着坚持不去洗手,你整个人会如同坐牢,寝食难安。最后你抗拒不了,去洗手了,这样的对抗和忍耐会导致你比平时多洗数次,才会结束这次洗手的过程。
所以采用对抗的方法面对强迫行为是最辛苦的,尤其不适合成长中的孩子。
“.....在抽动症中,强迫症是抽动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抽动症和强迫症之间共享遗传的影响,但目前还不清楚抽动症和多动症之间的遗传关联。”(摘自《欧洲青少年精神医学杂志期第20期》“欧洲抽动秽语综合症与抽动障碍临床评估准则”)
抽动症并发强迫症的情况和单纯的强迫症有所区别的。
“。。。TS(妥瑞症)伴发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者两者皆有,可表现为反复检查核对、仪式动作、嗅舔、反复洗擦、重复无目的动作,其他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以表现为强迫排序、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摘自杜亚松主编《儿童心理障碍诊疗学》)
对于已经青春期,甚至已经成年的抽动症并发强迫的情况该如何面对呢?
一个抽动症并发强迫的例子
这是我这里的一个咨询个例,因为家长职业的原因从一开始家长就请我不要把家庭故事说出去,今天我也不是完整呈现这个个例,尊重家长对隐私的要求,我只是分享其中的某些方法和效果。
家长找我的时候,孩子已经是休学在家,当时初二,十四岁。孩子的主要症状表现除了发声就是强迫倾向,不能看见书和纸,看见就要撕,不撕不行,过不去;也不能看见笔,看见就要摔、砸或者别断;重复说话,家长还需要应。
孩子是小学就表现出抽动症状,二、三年级的样子,这个家长在治疗上曾经进入误区,从一开始就为消灭症状努力,并且是锲而不舍。这类家长如果愿意接受采访,对国内抽动症的治疗是最有发言权和话语权,没有他们没去的地方。刚开始家长带着孩子跑的医院,一流的专家,医院不会只是一味帮孩子止抽,如果一味止抽,孩子吃药会吃出问题的。刚开始在医院治疗是有效果的,但是后续出现反复,家长一看症状控制不了就去那些牛皮吹的医院,没用。最后什么旁门左道只要有,家长都试,包括当时抽动症吧热门的。
这么多年家长都在积极治疗孩子的身体,从来没有真正去思考身体动作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求助的第一个问题是他的发声。
孩子说在外面,尤其人多的时候就会发声,忍不住。十四岁的孩子要面子注意形象,这个很容易理解。
我首先告诉孩子,他没病,发声只是暂时的一种表现。我教孩子,在外面想发声的时候就频繁说话,或者咳嗽,或者唱歌,总之主动让自己的喉咙发出声音,主动的让那股气跑出来。在家里就不用顾忌了,想怎样就怎样。症状任何时候都不要压抑,想做的时候就做出来。
孩子很聪明,自己就领悟到想要发声的时候,快速的说话能够把这个发声掩盖或者带过去。
孩子求助的第二问题是他害怕出门,一出门就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恐惧,所以他总是尽量宅在家里。
我告诉孩子他的紧张和害怕很正常,差不多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告诉孩子,紧张的时候就说出来,大声说或者小声说都可以,比如说:“我很紧张。我很紧张。我很紧张。我就是很紧张。。”,说十遍,十遍不行就说二十遍。说的时候不要有压力,轻松投入的去表达就行。最好把自己真正紧张的原因说出来,比如“我很紧张,我害怕别人知道我有抽动症。”。试几次,你会发现说着说着你就不那么紧张了。不用否定自己的感觉,接纳自己真实的感觉,说出来,看到这些感觉,如此这些卡住你的障碍慢慢会得到疏通和化解。
孩子告诉我他脑子里经常会有一些古怪的念头和想法,意想不到的自己就跑来了,他越不想要的时候这些念头会来的越频繁。
我告诉孩子念头和想法没有对错,来了就来了,不要去评价判断说是非对错,比如这个念头真不好,下流;这个想法挺好。我建议孩子念头来的时候可以找个信任的人说出来,比如妈妈,当妈妈的自我成长不够,无法理解和懂得的时候就不要告诉妈妈,自己写出来,准备一个日记本,随时写,无论有多少的念头和想法都没有关系,如实的写下来,就当写观察日记一样。
很多荒诞的念头和想法往往来自潜意识,当你看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你,我们只能调整和控制我们的意识,对于潜意识是无能为力的。写观察日记,每次看到他们都说出来,就是练习觉察练习看见他们,当你能够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便慢慢的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因为他们已经被你看见。凡是能够被我们看见明确觉察到的就不再属于潜意识的层面,而是意识层面,这个时候转变就已经开始。如果这些荒诞的念头和想法一直在潜意识中,无法被你察觉和看到,那么他们会在潜意识中继续影响你。
这个方法不适合年龄小的孩子,至少这个孩子需要进入青春期,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能够懂得和理解怎样去表达这些念头和想法。
孩子看见书和纸就想撕。
孩子从上一年级成绩就特别好,差不多一直是第一,这个第一可不是什么好事,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让家长给孩子下了定义,我的孩子就必须学习好,就得是尖子生。孩子进入初中后,真正的灾难开始了。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成绩想拔尖可不那么容易,这就跟各地的状元考进清华北大一样,在各地是尖子生进了清华北大就不一定了,山外有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所以清华北大偶尔会有学生经受不了压力疯掉的情况。
压力大造成的紧张首先让孩子的抽动症状频繁表现,症状的频繁表现给了孩子更多压力,然后是接踵而至的发声,孩子开始从单纯的紧张到自卑,最后不光是成绩下降,孩子看见本子、书就克制不了的要去撕,毁掉,孩子撕书的行为,潜意识是对学习的恐惧。然后笔也不能看见,看见就得别断,不别不行,心里过不去。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障碍,比较幸运,家长没有继续逼孩子学习,家长选择了休学。
刚开始家长清空家里所有的书和纸,就是在家里看不到书和纸,家长说,没有书和纸总是安全的吧!眼不见为净,都看不见了哪里会有毁灭的欲望。
家长理解的也对,都看不见了哪里会有毁灭的欲望呢?
强迫的这股力量和抽动症这股力量有点像,都是一股内部意志的驱使力,力量产生后只能被转化、化解,无法被消灭。这股力量即不会被消灭也不会凭空消失。
我建议家长让家庭和原来一样,该有的书和纸回归原地,我让家长准备了更多的报纸。刚开始孩子受不了,看见就要撕,原来每次撕总有人说他不对,这样撕纸和书是浪费,所以每次撕孩子都很纠结,纠结痛苦过后再继续。孩子的强迫就是这么来的,当孩子想做某件事情,本来没什么,但是会被家长套上很多的概念,定义和评判,比如,你这样不对,你不要这样。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干扰孩子。孩子的真正自我,真正本我的意愿和外界家长强制输入的概念信息相矛盾,而家长并没有给孩子机会来沟通表达这纠结和困惑。慢慢孩子就用了错误的方式自我平衡,强迫就是错误的自我平衡方式(也是错误的自我防御机制)。
家里回归原样后,家长很坦然和孩子一样开始撕,并且整个过程一点不纠结。孩子刚开始并不相信家长,边撕会边看家长。家长的做法很简单,把报纸拿起来看看,好像没什么用,哗哗哗就撕了。整个过程家长无需解释或者说明什么,投入的去做,整个人轻松自然。
同时家长告诉孩子,不想上学可以不去上学,家长再也不会勉强他了。
事情真的没有那么恐怖,你完全放松的让孩子投入到这件事情中,让孩子投入其中的感觉,自己去体会,孩子只是对于过度的学习压力有不满而这种情绪没有被家长看到和接纳,孩子自己也没能排解,于是孩子把这种愤怒和不满的情感投射到书和纸,还有笔上,心结打开,淤堵消散,孩子自然没有了毁灭书和纸的欲望。情绪和情感只要能正常流动、表达,障碍便不会出现。
孩子重复说话,家长还要应。
这个首先说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基本是看不到孩子,家长看到只是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并且把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当成了孩子的。孩子需要表达自己,并且反复表达。以前孩子肯定也反复表达自己,但是家长看不见也听不见,视若无睹。没有回应对孩子而言就是不爱。这个时候家长只要看见,不是只是眼睛看见了,而是眼睛和内心都看见了孩子,感受到孩子,并积极做出回应,真诚的回应,而绝不是敷衍性质的回应。表达和回应一旦链接上,孩子内心的这个障碍便会慢慢消散,一旦链接真正有用并且有效,孩子这份曾经淤堵的能量会再次健康的流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
我提议让孩子多运动,巧的很,这个孩子居然对》》球热爱上了,从开始的每天一个小时,到每天两个小时,然后每天三个小时。反正休学了,有的是时间,家长最后也完全放开了,整天陪着孩子差不多泡在》》球馆。
长期坚持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意志力。
这个孩子就从》》球馆开始,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从刚开始的只是随意玩,然后报了》》球的训练班,再后来进入》》球训练队,最后选择进入体校,专攻》》球。
孩子目前还有轻微抽动症状表现,强迫已经好了,孩子的变化让父母欣慰,这变化不仅仅是抽动症方面,更多的是孩子真正的成长,这成长和父母后来的转变和努力,对孩子的陪伴和鼓励分不开。
来看看妈妈的表达:海老师,儿子在省体校,》》球专业,进步很大,各方面都是。现在他承受能力很强了,省级比赛都可以反败为胜,输了也能正确面对,这是我最欣慰的。
海夫人:不能不着重说一下这个家庭,因为孩子的问题出现的变化。
爸爸原来应酬很多,后来应酬减少,到最后成了孩子的陪练,每天陪孩子泡在》》球馆。爸爸原来是个强硬派,在孩子面前说话是高高在上的,慢慢变成是彼此平等的关系,孩子从怕爸爸到敢大声和爸爸辩论。
妈妈是最大的功臣,孩子表现出问题后,她虽然曾迷失过,继续过错误的方式方法,到底本能的母爱唤醒了她,她开始学习,思考,反省。从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孩子,到慢慢学会尊重孩子,这个妈妈付出的不是一般的努力。每天学习,看好的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写读书笔记写体会;每天观心、静心、打坐;最困难的时候向海夫人求助咨询等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静待花开。最重要的是妈妈一直在努力行动,不是把想法停留在大脑。
你知道了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因为也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说他们都知道,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不行动。
“在抽动症中,强迫症是抽动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要全面了解抽动症,对于抽动症并发强迫症的情况一定需要了解。抽动症并发强迫症的情况比较常见,尤其在青少年抽动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