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12岁男童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竟得了

“孩子小时候就爱咬指甲,现在上学还是改不掉。咬指甲是不是一种病?”

最近,家住扬州的方女士急匆匆地带着12岁儿子胡康(化名)医院就诊。经医院专家检查断定,小男孩患上了“咬甲癖”。

那么胡康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是不是你家宝宝也有这种癖好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咬甲癖”?

快随小编往下看

1从不用指甲剪,他双手指甲被咬秃

胡康今年12岁,今年9月刚升上六年级。平时他性格偏内向,不愿多开口说话。

在胡康3、4岁时,方女士和丈夫就发现他开始有咬指甲的习惯,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吸。起初,他们以为儿子还小,调皮贪玩,并不以为意。“朋友家孩子也有咬指甲习惯,但年龄大了自然而然改掉了。”谁知一等8年,方女士发现儿子一直没有改正,情况反越来越严重,双手指甲被咬秃,有时他还会咬到指甲周边皮肤,令其出血,形成皮炎。

“指甲又不好吃,为啥他总是想到用嘴咬呢?”方女士一直纳闷不解,也曾私底下问过胡康。胡康也充满童真地回答道:“妈妈,我也知道咬指甲是不健康的行为,但我总是控制不住。不咬指甲就是觉得缺少点啥东西。”听完胡康的答复后,方女士哭笑不得。为了弄清楚儿子所患的病症,他们医院心理科。

2患上“咬甲癖”,独处、紧张时咬甲最频繁

负责接诊的江苏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医院临床心理科科主任周朝昀表示,之前他也遇到过于胡康类似情况的孩子,他们所患的病症叫“咬甲癖”。这属于一种行为冲动控制障碍,目前也作为强迫症的一种形式。患者常常存在焦虑的情绪和内心未满足的情结。在心理冲突的支配下,他们采用一种幼稚的行为作为情感的替代品。

“患者常常知道行为的不合理性,但潜意识的冲动迫使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很难改变。”周朝昀随后通过与胡康沟通发现,胡康经常一个人独处,感觉无聊,就开始咬指甲。渐渐地,时间长了,这样的行为也越来越频繁。此外,面对班级考试,胡康表现得紧张、焦虑,也将频繁咬指甲作为克服焦虑的一种手段。

3生活单调养成咬指甲习惯

胡康怎么会有咬指甲的习惯?周朝昀在与方女士交谈中得知,她和丈夫一直忙于在外地工作,从小将胡康放在爷爷奶奶家,由二老抚养长大。二老又忙于干农活,常把胡康放在一边,不与他说话。因此,胡康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渐渐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

周朝昀还发现,胡康性格偏内向孤僻,人际关系表现得腼腆胆怯,先天有自卑的倾向。“上小学后,爸爸妈妈把我寄养在姨妈家里,生活非常单调。”胡康还向周朝昀坦言,自己没有娱乐与爱好,对音乐、体育、美术等都不感兴趣。

针对情况,周朝昀解释,胡康由于早年与父母分离,常常出现分离性焦虑。而爷爷奶奶不良的养育方式,令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照顾、满足。因此,胡康才将咬指甲的不良行为作为情绪的替代物。

专家分析

30%孩子学龄前存在咬甲行为

周朝昀分析,“咬甲癖”以儿童为主,其中3岁到6岁学龄前的儿童居多。日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统计发现,约有30%的孩子在学龄前存在咬甲行为。但是在入学后,这些孩子往往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咬甲行为会缓解,甚至消失。

治疗方面,周朝昀表示。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是催眠暗示治疗,让孩子消除对指甲的依恋性,重新培养他们对情感的认知,建立更为合理的爱好和行为。另外,适当给予小剂量抗抑郁药物,缓解内心焦虑。针对胡康情况,还要让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定期与孩子交流,建立亲子关系和情感互动,让他增强信心,增加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

延伸阅读

咬甲癖早期预防很重要

周朝昀介绍,关于咬甲癖病因,有几种代表性病因学说,即微量元素缺乏说、人格类型说、模仿说、习惯成瘾说。

微量元素缺乏说认为,孩子之所以咬指甲、啃手皮,是因为孩子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如硒、钾、锌等,若补充了这些元素,孩子就自然停止了咬指甲等异常行为。人格类型说方面,按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把人群分为三种人格模型:口唇型、肛门型、生殖型。咬指甲孩子多属于口唇型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孩子易焦虑、依赖性强、喜嚼咬、有破坏欲。有些学者认为,孩子咬指甲、啃手皮是互相模仿导致的。

因此,周朝昀提醒,要想预防“咬甲癖”等病症,家庭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10岁前,父母起到主要照料者的角色,不要与孩子长时间分离,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回馈,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式交流。此外,要让孩子参加与自身年龄相符的活动,建立对社会的兴趣。

内容来源:扬州时报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49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