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感谢老师的赠书,能够得到出书作者的赠书,还有赠言和签名,此乃人生一大乐事。而且还劳驾老师邮寄过来,甚至连邮资都补贴上,除了受宠若惊,剩下的都是感激涕零了。学生我认知严重失调,亏欠感强烈,自觉无以相报,唯有认认真真拜读大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之后,作读后感一篇,希对后来读者有所裨益,以表对老师赠书赠言之谢意。
作者开篇就为本书定下基调:“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不讲高深的“屠龙之术”,只谈实用的“杀猪之法”,P4“理念可能不够先进,招法可能也不够漂亮,甚至姿势有些难看”,但就是要实用有效。本书不靠广告,靠疗效。而我更愿意将本书看成是作者传授给教师的“三板斧”,不错,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第一板斧砍向问题学生,第二板斧砍向班级管理,第三板斧砍向教师自我认识。教师只要学会耍这三板斧,基本就可以在学校里确立江湖地位,先摆脱“养家糊口”的精神困境。有时间有精力,再去学其他门派的招式和内功。
作者传授的第一板斧:如何面对解决问题学生。第一板斧包含有“七种武器”:P79赞美、承诺、活动、成功、榜样、人情、强化。每种武器,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其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原则,还有其适用范围和功能功效,最后还配上相应的现实案例。依样画葫芦,不会都对不起自己了。此外,作者为了使读者印象深刻,便于操作,干脆整理出一桌教育套餐:P寻找共同点,先跟后带(理解)——培养自尊心,先扬后抑(赞美)——逐级提要求,先小后大(承诺)——多元化鼓励,先远后近(强化)——以活动引导,先情后理(活动、成功)——以关系保障,先拉后教(榜样、人情)。作者把七种武器糅合在整桌套餐之中,有时间有精力请问题学生吃一桌,够他喝一壶的。
作者深知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在运用七种武器之前,已经充分探清了对手的底细。对于师生关系,虽不至于成为敌我矛盾,但也绝非同盟伙伴,明争暗斗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对于“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他们总摆出一副P79“我是流氓我怕谁”,或者“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甚至直接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怎么办?作者提供了非常简单的解决思路:P78“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么,什么猪怕烫呢——活猪——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救活了再烫。”而对于“叛逆”的孩子,P83“他们处处跟成人对着干,有时候明显强词夺理,而且就是不听人劝”,反正就是为了叛逆而叛逆。对付他们也很简单:P85“你跟我对着干,或者想跟我对着干,我不接你这一招。”其实就是打太极了,不给他借力使力的机会,让他有劲使不出。
我倒是认为:叛逆不是青少年的特征,更不是青少年的问题。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成人自以为是地替孩子作选择!小孩从小到大,成人不但听不进小孩的心声,而且还强行替孩子作出选择,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当小孩还小时,就是有不满也无力反抗。等到了青少年的阶段,有了些许力量,才以所谓“叛逆”的形式,将不满表现出来:成人可以不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就为什么不可以不听成人的话;成人强行替孩子作出选择,孩子就为什么不可以不按照成人的选择而选择,而且只有对着干,才能显示是自己所作的选择。孩子只在乎是否是自己的选择,而不论选择正确与否或有益与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道出根源:P99“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这发生在乡土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的时候,但当社会环境变迁速率快的时候,习惯成了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
而那些“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在教育排行中可以列入病入膏肓了,只有把一个人的自尊摧残殆尽,才会有这种表现。作者用赞美的手段,P79“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P“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难教的原因。作者用赞美来提高自尊心,是相当对症下药的,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赞美切勿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太容易被感知出来,一旦被学生觉察到,非但起不了赞美的作用,反而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对以后的一切赞美都有免疫,偷鸡不成蚀把米。大多数人都知道赞美是个好东东,但不见得大多数人会赞美和表扬。比如,就有人的赞美,听起来比被骂还刺耳还难受。可见,赞美和表扬是个技术活。作者在P“拿什么表扬你,我的学生”中有详细的介绍,自己看书去吧,我不重复。
这第一板斧,不论是七种武器,还是教育套餐,面对的都是学生个体,靠的都是教师的课余时间,单对单相碰撞,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主将对决,动不动就大战三百个回合,一两场还能撑撑,再多就吃不消了,再说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这些技术都有这个特点:面对越小的学生越有效,因为越小的学生,被伤害摧残就越少。不像一些大龄学生,早已被摧残到百毒不侵,刀枪不入,面对他们,教师只会感觉自己黔驴技穷。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很另类:把学生的自尊心先给灭了再找回,说白了,就是本来没有病,非得弄到精神一级伤残,等到他们迸发出巨大的破坏力,又急忙找人医治。好像不走这一大圈,就无法显示出高超的教育水平。不幸的是,大部分都是碰不上良医,都回不去了。
作者传授的第二板斧:如何进行班级管理。这是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针对的是整个班级团体,涵盖所有人。作者从管理心理学中的团队发展过程入手,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分析了班级发展的四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成就阶段。然后依据班级发展的这四个阶段,指导教师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分别是班级管理的指挥策略——教练策略——支持策略——授权策略。其中,在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里,还着重指导教师如何手把手培养学生干部,也有四步走战略: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重点工作,具体要怎么做,为什么要那样做,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书中都有详细介绍了。
这部分内容对于新教师,尤其是新班主任,就是一盏明灯。不但能指引着路的方向,而且更像作者特地派了辆车,把新教师请上车并送一程,顺利度过这无助摸索探路的启程之路。我们现在都是大班教育,甚至是超大班,班级人数普遍达到50人上下(比较合理的班级规模在20到30人之间)。班级人数越多,对班级管理的需求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强行把管理和教育分开,可以这么说,班级是先有管理,之后才有教育,而且管理比教育更直接,见效更快。可是,在我们的教师教育之中,恰恰是极少涉及到班级管理这一块。绝大部分的教师,他们关于班级管理的经验,大多来自其本人的摸索和同校老教师传授的心得。而每位老教师的经验和心得却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最终都只会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方法。另外,我们民族虽有管理的智慧,但缺乏管理的文化。我们都是处于乡土社会和熟人社会,要求的是克己修身,而且对待不同身份的人适用不同的规则。而管理更多是运用于生人社会,利用规则让别人去做管理者想做的事。
很多人把管理认为是一种天分,不错,要管理得非常好,确实需要加上天分,但管理本身是一项技术活,作者在书中也讲到:P“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许多管理能力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只要管理有规律可循,管理就可以学习。那么管理是什么?P“管理的本质不在于自己带头工作,带头做事,而在于让别人去做你想做的事。”管理中的奖励和惩罚,与对待学生个体的目的很不一样:P“奖励一个人的目的不仅仅在受奖的个体,还是在给周边的人看;惩罚一个人的目的,也不仅仅在受惩戒的个体,还是在给周边的人看。”重点在于给别人看,杀鸡儆猴,而当众的惩罚的对象,往往还需要管理者善后。P“中国管理智慧中的诛大赏小: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管理,真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通过某些行为达到影响所有人,且让所有人朝既定的路线行进,真不是随便就可以学会。原来,我以为我对管理是七窍通了六窍,很轻视管理。看来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对管理真的是一窍不通。再回想以前的工作,我总想以克己修身的方式去替代管理,真是无知,真是羞愧难当!
作者传授的第三板斧:教师的自我认识。这一板斧是指导教师进行内功修炼,教师的自我认识首先是认识自我的定位和作用。新教师刚开始都会碰上这几个困惑矛盾:P14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P38还是要做学生怕的老师;P要对学生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是民主一点好,还是专制一点好;要亲和力强一点好,还是威慑力强一点好;P要不要和学生交朋友……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的两个极端,不可能有标准的清晰答案,除了一堆毫无指导作用,无比正确的废话。作者是根据班级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重要他人,分析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角色与学生关系的相应定位,非常详细,比较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较清晰了解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作者跳出了“要不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种思路束缚,而是提出了“做学生的重要他人”。如果追求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就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说:P“我有时看见老师溺爱学生,这些老师经常惧怕自己不受孩子的欢迎,这种恐惧是让孩子很快被宠坏的快捷方式。”而做学生的重要他人是P17“我不管你喜不喜欢,只要我说的话起作用就行,换言之,我的教师定位,目标是对学生起作用,产生影响,以此为主。”这与《彼岸的教育》中罗恩?克拉克表达的意思相同:P“开学后的前两周,我知道孩子不喜欢我,但只要他们尊重我,尊重全班学生的学习权利,我不在乎。我不是来这里跟他们做朋友的,我是来这里教他们的。”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重要他人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重要他人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定位,还有具体实操的案例,自己看书去吧。
书中还谈到如何让学生钦佩你,作为教师,身份和地位在较长的时间里是改变不了。作者提到了教师靠专业能力去赢得学生的钦佩,在应试教育中,考试科目的专业能力,教师可以体现在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上。学生问一道题,教师立马就解答出来,之后还能引申出某某年的某道类似的高考题。而对于心理学专业,靠什么来体现专业能力呢?有人对心理学稍微了解一点的,对学心理学的人,开口就要什么析梦、催眠和沙盘,而对心理学同样也是七窍通了六窍的人,就会更直接问:“你能看出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对不起,真不会!更惨的是,连牛也不会吹,这可怎么活啊!希望作者在出第二本书的时候,能够解答这方面的内容,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学校里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没有绝招。
关于教师的定位,还必须了解教师的局限性。作者讲了一些大实话:P“是不是每位教师都要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既当爹又当妈。每位教师只为学生奉献,不顾家庭,那不行,教师角色只是他们众多社会角色中的一种。”这是大实话,可惜作者不是咱领导,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巴不得,甚至直接要求教师二十四小时既当爹又当妈。P6“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心是不能做老师的,但爱心并不是做教师职业的要求,而是做人的要求。就像谈吃饭,没有抓住做人的关键,谈爱心,也没有抓住做教师的关键。”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他们的职业身份。爱心、师德都是没法量化,而且也没有上限,完全就是无底洞。空谈爱心,只会让教师充满罪恶感。
P“有时候,某些学生是教不好的。当老师,要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爱莫能助。那种妄图改变所有学生的想法基本是一种变态的想法,很多学生最终如何发展,教师是无能为力的。作为一种职业,自然需要专业精神,敬业态度,该干的工作要干,但要承认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问题都能解决。”简而言之:尽人事,听天命,教师最起码得保证自己是个健康的人。《卡尔?威特的教育》P5“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算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一个学生形成问题行为的时间长度,与解决问题行为所需的时间成正比。我个人的感觉:教师是在学生一生的路途中,与学生偶遇邂逅,然后在碰撞的过程中发挥一点教师的影响作用。至于影响程度,那是一种师生缘。中国现如今的教育,不出任何问题比解决任何问题重要。对于绝大部分教师,解决问题学生(也有叫做后进生、差生、顽童)的问题行为(纪律问题)和考试成绩,是头等大事。这是现阶段教育的温饱问题,大部分教师都还活在教育的“”前后,还不知能否熬过“”。至于学习兴趣、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之类,那都是教育奔小康后才会摆上桌面的问题。
如果教师想进一步修炼内功,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并找到更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管理方式,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给出很好的建议,他建议教师接受精神分析:P“老师也是脆弱的,许多老师自己没有孩子,因此就下意识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自觉地拼命与家长争孩子。这样的老师实在应该接受精神分析。分析不是医治百病的万灵药,它有它的限度,但的确有让人清醒的功效,它能使人更易了解别人,也会使他更仁慈一些。因为这些原因,加上老师主要的工作在于了解别人,所以我竭力推荐老师接受精神分析。被分析治疗过的老师会很愉快地面对孩子,他的行为也会因此得到改进。”
我对本书的总体感觉:首先是可读性强,用口语化的语言,类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通俗易懂,版面加上很多方框,有专栏有侧栏,看起来舒服很多;其次是案例众多,心理学技术的运用,都有相应的案例作注解。不过,书里面的P93无偿献血和P99爱情错误归因,效果远远不如作者现场讲解那样生动风趣,这或许与作者现场的互动和语调,再加上作者的长相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是实用性高,用心理学的术语就是可操作性强,作者是接地气的人,深知一线教师的疾苦,因此,所运用的技术都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有效是必然的。最后,分享作者画龙点睛的总结,完全贯彻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手法:
P30小学生写日记,是作业,是给教师看的;中学生写日记,是孤独,是和自己对话的;大学生写日记,是鼓励,是给自己打气的;毕业后,写日记——什么,毕业后还写日记,你是贪guan吗?
P所谓爱情,就是心跳加速之后错误归因的结果。
商榷之处(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目录:书中的第一章,感觉更像是总论,后面是分论点,何不干脆把第一章当成总论,第一编从第二章开始。
P1序言中的“代序”,问了度娘才知道是“本非书序之体的文章”的意思,我起初是以为别人代写序言,可后面一看,还是本书的作者所写,有点凌乱。其实现在没几个知道书序之体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
P11感觉序号有点混淆,“第二”里面的分序号和“第三”有点混乱,要么换一下分序号,要么先空一行,再讲“第三”的内容。
P39倒数第三段:“即使是都”感觉有点拗口,可以换成“即使都是”。
P45第二段:“自己的母亲”,原意应该是“自己的父母”。
P78第二段:“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估计是翻译的问题,“不一致的事物合理化”。
P81扩展阅读里面“国家科学院院士”,出现了两次,但时间不同,一个人没必要两次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吧。
P第三段:“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过度)强调……他人反应的(过度)预期”,感觉增加“过度”好一些。
下面“假想观众”使得青少年们必须……导致尴尬、(被)嘲笑或(被)拒绝的行为,这里是主语和宾语的不同。
P倒数第五行:“其实英姐有练过”,不知道什么意思(粤语?),换成“其实英姐有前提”。
P倒数第二行:“更多”换成“众多”,“他们众多社会角色中的一种”。
P第二段:“会”换成“得”,“没办法得在学校老师面前……”
P倒数第二段:“许多”换成“太多”,太口语化了。
P第二大段中:“诛大赏小”是后面才出现P,而不是出现在前面,顺序搞混了,那句直接删掉就行了。
P第三小段中:“当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无能”,听起来挺伤士气的,换成“当教师,要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爱莫能助”,这样感觉好点,也更接近事实。
P倒数第三段:“难移”换成“显露”,“时间长了,往往禀性显露”。
P中间:“给以”换成“给予”。
P第三行:分号换成逗号(老师抱歉,强迫症有点厉害)
P第三段:“地”换成“的”,“用句通俗的话讲”。
白点疯白癫疯初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