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等待一个有趣的回复。
开篇
故事
15年初的时候,我被一个朋友骗了三千六大洋(相当于我半个学期的生活费),转头就被他拉黑了。父母的血汗钱一下子被骗光了,我内心感到很痛苦,不敢跟父母说,但又没钱吃饭了。挣扎了好几天后,我还是把这件事跟父母说了。理所应当地,我被狠狠地臭骂了一顿。
也许是正在气头上,他们骂我的时候,顺带把我整个朋友圈骂了一个遍。但我始终争辩,这是唯一一个骗过我且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他们说我完全把个人信息暴露给朋友,他们说活该我被骗。我当时既有自责,也有不解,为什么我活该被骗?谁会把自己卡里有多少钱告诉一个不熟的人,没有人愿意把个人隐私完全暴露吧?难道我被骗,就该是我的错?
虽然这件事里我也负一定责任,没有防范意识,没有保护好自己,但人总不会刻意去防范身边的人吧!如果我们每天像电影里玩间谍一样,幻想着周围人来陷害我,那不就变成了被害强迫症?我不断在内疚与自责中反省自己,我真的错了吗?
直到10月下旬一个晚上,我看到了一则微博热点
说在河北一个小区内,有一名母亲劝阻一个男子吸烟遭到暴打,当时她的孩子也在电梯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来看,这位母亲并没有做错,在电梯内吸烟是明令禁止的,网友们也纷纷声讨该名抽烟男子。
此时,有一位名叫王小山的网友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两人均有错,他的论点立足于两人对错关系上。他认为,这名男子错在电梯吸烟、骂人和出手打人,而这名母亲错在“招惹”那名男子和不考虑孩子的安危。
(来自微博)
王小山言论中带有的地域黑成分,如果下一个受害者是东北人,那是不是演变成东北人就活该被打?电梯不准吸烟本属于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自己没有遵守,为何要别人出言相劝?如果好心劝告却遭来横祸,以后谁还会站出来劝阻别人不要在电梯吸烟?
王小山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欺善怕硬,认同施暴者的合理性,来刻意施加受害者的过错,甚至认为受害者有罪。
直到近日,一条来自日本的噩耗让我彻底清醒了
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留学生在租住的公寓内遭到杀害。根据网络资料得知,在日本大多大学是不附设宿舍的(除了少部分),因此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地学生都需要在外居住。据报道,该名女大学生是在自己居住的门外被国人捅死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在某网站上的部分网友纷纷表示“这名留学生去日本被杀是活该”“不去日本就不会被杀了”“去日本做叛国贼活该被杀”“反正学有所成后也不回来了,死了更好”。
(以下是国际在线的网民评论)
抛开历史问题,去日本求学却被杀,没有人能预料,一味指责一个无辜的死者,一个已无法反驳他人的人,何谓奇怪至极。虽然这只占小部分的人,但一个女学生为了深造前往日本,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为什么一到了他们口里,就成了是一种罪过?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可以选择置之不理,甚至是不闻不问,但扭曲心理而作出的评论,却让人感觉如入冰窟。被害者有罪论,是扭曲的心理的其中一个缩影,甚至不难看出,这里面带有的“我在网上说又不用负责任”的心理。不去把制造恐怖的人揪出,而去把无辜的人变成被指责的对象。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相对弱势的群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发生事故后,人们凭借报道里面对受害者的情况的描述去进行判断,而不是详细了解情况和理性思考后发表言论,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心理安慰,有可能选择忍气吞声,最后极有可能演变成抑郁甚至是自杀。施害者得不到该有的舆论声讨,而更加有恃无恐,甚至演变为一个连环罪犯。不去纠正错误,而去把白的涂黑,直的掰弯。
文字:CL
编辑:Yocaki
睡前一问当你受害,别人却在落井下石,你怎么办?
■杀他全家
■没得办
■沉默,挺过去
■拿那个石头砸他,往死里砸!
■会有人帮我扔他下井的
■把他的头按进显示器
■就当早点认清了一个人
■都已经伤得不得了了,哪有空理会其他人
■感谢他们,让你变得更强
■当然直接怼他
■更崩溃,然后置之不理
■偷辆车,待TA出街,直接撞死
■拉TA下井
■背井离乡,这样他就没有井了
■认清现实和朋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一巴掌过去
■做鬼都不会放过他
上一期的一问是:双十一了,关我什么事?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癫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