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
作者:托尼·朱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Postwar:AHistoryofEuropeSince
译者:林骧华等
出版年:-9
托尼·朱特的这部经典巨著的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分成了四个卷本出版,共计多页。同样在年的《读书》期刊上备受推崇,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来读这四本书,期间也跋涉了漫长的路,从浙东海岸到万里之外的塔里木河。走走停停,让我对这本书的份量有了不可名状的感触。像这类以和平时期的列国历史为题材的著作,虽然没有挥发出像《权力的游戏》里令人兴趣盎然的血腥味,但它毕竟忠实于事实、毋需隐喻,对今天滚滚而来的历史有更大的参考价值。今天的新欧洲与旧欧洲的区别大致源于三个重大事件:二战的结束、欧共体的诞生、东欧剧变。因此,《战后欧洲史》分别以这几个事件作为轴心展开。
第一卷涵盖的时间很短,历史的起点是被战争摧毁成一片废墟的欧洲,伴随着对本国法西斯合作者的清算或忽略、对游击武装的围剿和收编、疆域的重新整合,新的欧洲国家在雅尔塔体系(年)的基础上重建。德国被四国彻底占领,使纳粹主义偃旗息鼓。曾经由纳粹和苏联并肩吞噬的东欧各国则在苏联的掌控下被吞并或成为共产主义阵营卫星国,东西欧之间渐渐因意识形态的敌对而失去了联系和往来。西欧各国因为战争的损失几乎一蹶不振,美国适时地开始了马歇尔计划(年),为西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这在今天保守主义占上风的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值得 第二卷的起点是斯大林驾崩后的赫鲁晓夫改革(年)与以阿尔及利亚独立(年-年)为标志的欧洲老牌帝国之式微。在东西欧两方面,都预示着欧洲将走出战争阴影。此时马歇尔计划已终止,共产主义的魅力一时席卷欧洲,马克思主义开出的药方遥远地回应着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代,追求福利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左翼精英成为了中产阶层的主流,各国的社会民主党逐渐成为议会中的重要力量。凯恩斯主义在政府经济政策中渐成气候,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盛极一时。当然,它即将面临以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等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挑战。以《罗马条约》的签署(年)为标志,新欧洲渐成雏形。西欧的工业生产和多边贸易逐渐连贯,国际自由市场带来的巨大实惠让各国大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膨胀的趋势。与此对应的是,旧城市基建落后而造成的严重拥堵、超级市场的兴起、娱乐和旅游产业蒸蒸日上。欧洲工业一时供不应求而开始粗制滥造,直到后来经济危机爆发后才渐成各自风格,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或追捧的北欧宜家风格、德国汽车,以及各种精良美食。意识形态造成的困惑依然是笼罩在欧洲上空的阴霾。在西欧,表现为混杂着民族主义与反资本主义情绪的如埃塔(年)、红色旅(年)和爱尔兰共和军等恐怖组织涌现出来。苏联的赫鲁晓夫及贝利亚主导的一系列改革让东欧国民产生了可以重返欧洲的幻觉。有着自由民主政治传统的国家,公民们率先开始了大胆的运动,比如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年)、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年)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年)。这三个事件有着思潮上的连贯性,也先后被苏联干涉和镇压。在此期间,柏林墙(年)也建立了起来,为的是防止东德人民逃离。从此,西欧左翼知识分子们识破了这种依靠暴力维持的共产主义阵营的虚伪,也不再对苏联社会主义抱有任何幻想。
第三卷的起点是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尼克松政府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年),西欧失去了美国这座软沙发,经济危机开始蔓延开来。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案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撒切尔的迅速崛起为标志,直到被托尼·布莱尔终结。保守主义党派逐渐取代基督教党派或民族党派,成为能与社会民主党制衡的力量。但与此同时,以环保、女权乃至动物保护等单一议题为目标的小政党也流行起来,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开始走上舞台,当然,他们暂时无法成气候。逐渐失去全球殖民地的英国极不情愿地走回了欧洲的轨道,与几个发达国家一起先后加入了欧洲共同体(年)。希腊(年)、西班牙(年)和葡萄牙(年)结束了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后,虽然不算丰饶,但也具备了加入了欧洲共同体的条件,欧洲进一步完整起来。苏联迎来了天真的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年),他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使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管控。东欧各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发展滞缓,政治气氛压抑。拜戈尔巴乔夫所赐,各国公民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民主革命,使各国走上了独立与民主转型的欧洲化道路。当然,这里一方面要看到各国公民运动在民主化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如传奇人物哈维尔发起的七七宪章与公民论坛。同时,东欧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受的共产主义遗毒根深蒂固,他们都将面临艰难而严峻的民主巩固历程。另一方面,像今天中国自由派们这样美化戈尔巴乔夫显然只是改良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戈尔巴乔夫所造就的世界格局并非他的初衷,只不过是因为苏联模式意味着他对局势的控制能力比他自己判断的要弱很多而已。
第四卷的起点自然是苏东剧变后的新格局。欧洲之核心——德国,终于迎来了东西德的合并(年)。共产主义苏联经过了内部各联盟国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解体(年)。《申根协定》(年)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年)签定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已不可逆转,欧洲共同体转化成欧盟。在年,欧盟吸收了富庶的北欧国家,年又向民主转型后的东欧国家敞开了怀抱。欧洲统一已成定局。当然,欧盟并不是一个民主化组织,它基于一系列的部门协议和臃肿的小机构,以联盟之名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难以调动各国人民的政治动力,并将受到各国保守主义者的挑战。同时,欧洲各地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导致欧盟内部存在令人困惑的财富重新分配。富国觉得在被打劫,穷国却觉得远远不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日后欧盟的分裂。伴随着共产主义历史的消退,还遗留着大量的遗产尚待消化,最主要的是种族主义和宗教问题。随着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分裂(年),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塞尔维亚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摩擦与日俱增,并在南联盟(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支持下独立成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最终引发了波黑战争(年),其间在非军事区还发生了塞尔维亚族主导的骇人听闻的种族清洗——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年),7千多穆族人遇难。这是在中国拥有大量拥趸的米洛舍维奇和卡拉季奇罄竹难书的罪孽。同时,南斯拉夫内部的阿尔巴尼亚族也在寻求独立,并一度获得了自治的权力。但他们所在的科索沃也被塞尔维亚人视为民族起源的摇篮。因此米洛舍维奇以民族情感为借口,不断向科索沃输入塞尔维亚人,并帮助塞尔维亚族警察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镇压和种族清洗。这块土地上的冲突造成了数十万难民流离失所,且塞尔维亚方面长期以来一意孤行,不肯接受和平方案。为此,北约方面开始武装干涉、空袭,导致科索沃战争爆发(年),最终米洛舍维奇就范。北约的行动在欧洲也引起了不少国家的不满,他们不满的根源是美国对欧洲事务的过分介入,这激起了他们自二战结束以来的欧洲情感。自二战结束以后,西欧接受了美国的援助,也在恍恍惚惚之中开始接受美国的快餐文化和廉价价值,一时间成了美国的附庸。那种自中世纪以来庄严而高贵的欧洲贵族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欧洲,当务之急是要从美国的影子里找回自己的传统,自己的道路。溯源而上,托尼·朱特联想到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切,在纳粹肆虐期间,欧洲各国都配合了针对犹太人的暴行,二战时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及灭绝是他们反犹主义、种族主义思想的总爆发。战后,各国都在有意无意地掩饰或隐瞒他们的罪孽。所以,朱特把奥斯维辛封为新欧洲的元叙事,类似于整个欧洲民族的原罪,尽管它将随着岁月的积累逐渐成为可以诉说的历史。欧洲如果要追求永世的团结和统一,就必须要迈过这套槛而不是对它熟视无睹。朱特的警告对于今天面临恐怖主义威胁、保守主义势力占优势的欧洲而言,是极具洞察力的。虽然我并不认同他认为21世纪可能是欧洲的世纪的说法,但的确,欧洲如果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争端,不拘泥于保守主义的泥潭,就能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一套书作为宏大叙事的典型,虽然在细节上、实证上没有讲得深入和具体,但是作为认识现代欧洲历史的入门级读物,极具收藏价值。毕竟它的时间跨度相比《上下五千年》一类的只能靠小故事串联的历史读本要小得多,而且离我们当下也要近得多,许多史实也确凿无疑,所以它提供的干货更可靠。从战后欧洲的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仍然还在河里摸的石头,它展示了有路不走、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丑态。可惜的是,图书馆里的书陈列两年了还是崭新的,极少有人借阅。我读完并不过瘾,趁着双11期间又低价买入了一套,打算以后给孩子做课外书。推荐指数:五星。
《锌皮娃娃兵》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原作名:Цинковыемальчики
译者:高莽
出版年:-8-15
页数: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本回忆录集,收集了年苏联引发阿富汗战争后,青年战士及其家属所承受的战争创伤。这些创伤既包括具体的牺牲、伤残,也包括笼罩在他们今后人生的沉重的心理阴影。而他们除了要承受肉体的代价,还要面对价值观的崩塌、信仰的颠覆,这是他们在兴致勃勃地从军参战之前从没料到的。苏共让人民相信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用各种共产主义修辞美化他们的侵略。然而待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国土,才从阿富汗人民的眼神中读到了自己的侵略者形象。而如同中国当今铁杆毛左或者黄俄一派的思想相似,苏联也有大量沙文主义的拥趸。尤其是沙文主义还要被包装上共产主义的宿命。共产主义不是个好词,经历了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的欧洲,已经见证了它只不过是用暴力来维持统治的极权主义口号。阿列克谢耶维奇把这些人对战争的辩护也收录了进来,呈现了他们被国家利益的说辞洗脑而无视政治伦理的荒谬言论。这本书我也是在阿克苏的旅程中读完,车窗外是满眼的中亚风情,睹物思人,有些许感慨。推荐指数:四星。
《忧郁的热带》
作者:列维·斯特劳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王志明
出版年:-6
页数:
这本书与其说是人类学笔记,不如说是散文集。书的背景是上世纪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府执政期间,政府实行排犹政策,斯特劳斯作为犹太人,不得不借道拉美逃往美国,在此期间,他展开了对往生旅途的回忆,包括在南美和南亚旅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见闻。其中无论是人类学观察还是沿途风光的描写,其描述的对象对于21世纪的今天而言,均已如化石般作古。书名里的“忧郁”,既体现了作者在繁复的旅程中的审美疲劳,又吐露了作者对所经之地那些野蛮人或贫苦百姓生活状态的同情。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值得玩味的见闻。比如,里面讲到称为南比克瓦拉族的几个印第安部落。这些印第安部落都是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除了打渔、打猎、采摘水果、制作简单的工具,没有更多的文明可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面临着病毒与野兽的侵袭,由此形成的社会也危如累卵。部落里人与人之间维持着淳朴的和谐。这里面的许多酋长有简单的责任感,当然,他同时也可以占有更多的女人。对于这种“不得已”的社会形态,你无法简单地用“平等”这样的指标去评判。另外,在与一个酋长交流时,斯特劳斯发现,酋长对书写字符很感兴趣,即使他自己写下的各种字符之间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对于酋长而言,文字意味着权力。他可以通过解释和宣传这种其他部落成员看不懂的符号,使自己有提挈天地的神秘感,从而树立权威。由此产生的书写也好、知识也好、文明也好,其实都有强化社会区隔的工具意义。多年以后,福柯和布尔迪厄才先后以更哲学化的语言对此加以论述。以至于我们今天谈政治学、文学、哲学、历史学或社会学上的祛魅(去蔽)和返魅(复魅),无非都是在对抗或沿用自原始社会起就开始玩弄的这套把戏。另外,斯特劳斯也在最后写下了许多人类学研究者在学术研究时的价值立场问题,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现象不应当影响我们树立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对其他社会的评价,其实是可以独立而不受自己社会的影响的。这种看法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学习。许多国人认为人的观点、意见总是屁股决定脑袋,有环境的局限,所以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是折衷和相对主义的。其实学术研究可以并且已经做到纯粹和超脱,否则时代的进步会滞缓得多。这本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作为外行人而言,自然能大开眼界。当然,干货总是夹杂在连篇累牍的流水账中,我捕捉得也比较辛苦。推荐指数:四星半。
《大正文化——帝国日本的乌托邦时代》
作者:竹村民郎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原作名: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译者:欧阳晓
出版年:-1
页数:
这本书以介绍日本大正时期的社会文化为主。大正时期的日本,城市化相当迅速,这本书里描述的东京、大阪等地的情势如同《战后欧洲史》中的欧洲城市,伴随着产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对外贸易兴盛、人口膨胀、城市基建落后、大兴土木、娱乐业发展、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现象,极似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风貌。作者曾经写过名为《大正民主》的研究著作,使后来的读者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大正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了。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个时期也算是战前日本最具民主气息、最和谐美好的时代,同样可令国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现在作者不得不加以澄清,给原来的读者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推翻了这些美好的想象。他认为,大正民主时代的称法应以-年代来替代,因为如果我们简单地称之为“大正民主时代”,那么不仅将早期的大正时期与后期的昭和时期混为一谈,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最终走向了法西斯、走向了二战。另外,作者在这本书中还有两个高明之处:一、他认为大正文化的特征应被归纳为文化的商品化、大众化和中立性,因此就不能选取当时文学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竹久梦二等人来代表这个时代的文明,而应选择大众文化这条平均线。所以他大量引用了当时流行的报刊舆论和经济统计数据来呈现大正时期的社会风貌;二、如前所述,他质疑了大正民主的提法,因为这段时期的日本实际仍置身于皇室中心主义,前方是民主主义与军国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的分岔口。虽然城市中的社会风气看起来越来越开明,但军国主义无论在农村或者在大学,都在默默地酝酿。并且,此时日本游廓兴盛,从中也难以看出人权在日本社会文明中应占有的地位。这本书对中国读者也是有启示的,我们可能会因整个社会面貌的表面状态或者这个社会中的精英言论,来给政治体制或者政权性质下定论。事实上,无论社会面貌一时表现如何,它最终都将被政治权力纳入它的轨道。推荐指数:四星。
不包括杂志、报刊以及其他不便言谈的书,今年一共读了20本书。与往年相比,只能说差强人意。明年的工作压力更大,花在业务和家庭上的时间更多,花在闲书上的时间恐怕更少,希望我至少能读完以下7本书:
《罗素传:疯狂的幽灵-》——如前面的文章所述,这本书是《罗素传》的下卷。对于系列书,我有一种追美剧似的强迫症,不全部看完决不罢休。
《东京本屋》——在豆瓣上浏览时发现评分相当之高,有兴趣看看,以后可能对赴日本旅游有极大帮助。
《旅行与读书》——詹宏志之作,今年在各家书评 是否还有精力读其他书,取决于个人的造化。我的现实生活单薄而平庸,不见风浪起伏,却也向往自由地流浪,便只能通过阅读书里的世界来假装几世轮回过。阅读其实与看电影、听音乐无异,不过是一时间灵魂的放逐,不为附庸风雅,只因自己的灵魂原本就属于风雅小筑。生命不止、阅读不止。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幓鍝鍖婚櫌鍖椾含姝h鐨勭櫧鐧滈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