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究竟有多残忍

每一个走出高考考场的苦读生,心里都充满了解脱和激动,因为终于结束了监狱般的高三生活。

高考之前,大学的面貌于我们来说是一场看不清的幻境,每当被连在一起能绕地球两圈的试卷逼到崩溃的时候,老师、家长和别人家的学长学姐都会用同一句话安慰我们:

熬过这几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我们幻想着,在大学里拥有想要的一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段桃园结义的友情、努力挣到奖学金、精彩的社团生活、好玩新鲜的兼职、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带着大学文凭走向人生巅峰。

然而,我们也曾被旁敲侧击,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四年你会了解到成年人世界里的游戏规则。

度过了大一羞涩新奇的时光,无数新鲜的学弟学妹逐渐向寝室御宅进化。我们渐渐地发现,大学生活好像并不全是别人嘴里的天堂,有时真实得有些残忍……

大学,是一个人的修行

在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这种感觉恐怕对于异地上学的女生们感触最深吧。虽然和寝室的人关系比较融洽,但是相比初高中同学们,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

在大学这个一夜之间让人无所适从的地方,你会惊奇而略带惶恐地发现,身边人的活法和目的是不一样的。你会第一次感觉到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之间竟会有如此悬殊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奋斗四六级……每当逆着下课的人流独自走向图书馆,每当穿着正装、踏着夜色走出由人声鼎沸转为寂静寥落的活动中心,每当在深夜熄灯、室友入睡后借着照明灯的光亮挑灯夜战时,那种“注定无法和多数人同行”孤独感便会在心底暗生。

大学里的孤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情愫,它并不是那种“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之类的自我安慰,也不是不合群的自我贬低。在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它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主动的选择,是对自己所追求事物的一种尊重与坚持。

我们终将与大学的孤独和解,学会享受来自内心的富足,就像刘瑜说过的那样:

人要让自己活得像一只军队,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既深刻,又自由。

颜值,真的决定了太多的东西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没有人会真心对你好,除非你很漂亮,或是濒临死亡。”

很残忍吧,因为它足够真实。

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是我的大学室友L。客观来讲,她是一个长相一般的女孩子,皮肤有些黝黑,然而因为常年练习瑜伽,身材很好。刚上大学的女孩子大都稚气未脱,不太会打扮自己,然而L总会画着精致的妆容,不俗的穿衣品味总让她在新生队伍中脱颖而出。

也许是女人天生的嫉妒和防卫心理,同寝室的女生对“另类”的她多少抱有一些敌意,然而接触时间长了,发现L除了过分爱美之外,本质上是一个性格外向热心的大姐大。

L是我们寝室中外交活动最丰富的人了,不仅参加学生会的各种活动,周末也会去做做兼职。她经常会主动教我们化妆,哪怕去食堂打个饭都要打扮一番再出门。虽然她家境殷实,但她用在化妆品、衣服上的花费始终都是靠自己自力更生而挣的。

她说:“省哪里也不能省掉打扮自己的钱。女生,最有回报的投资就是投给自己。颜值,真的能够决定太多东西。”

那时,我们都对这句话嗤之以鼻,每个人都抱着内在美要比颜值高重要得多的执念。

而时间与现实,最终检验了她的话是真理。

生活中无数的事例教会我,颜值够高的人,哪怕跌倒谷底,也很快会有人拉他们起来。刚入学清纯可人的小鲜肉,总会受到学长学姐们的特殊照顾,校花校草也在众人的羡慕嫉妒恨下换了一批又一批的男友女友。

当然,我们从来不否认内在美的重要性,可是,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没有耐心忽略外表去探究你干净美好的灵魂。因为爱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与人品无关。

童话中的灰姑娘因为有了仙女助攻的惊艳晚礼服,才得到了王子的青睐;丑小鸭也是变成白天鹅之后才让瞧不起她的人追悔莫及。

如果说美好的内在是维持长久关系的养分,那么外在的颜值便是让一切开始的刚需。偌大的书店里能被拿起的书,往往是封面精美,书名瞩目的那一本。

虽残忍,却真实。

所谓刻骨铭心,也只是玩玩而已

大学最期待的,恐怕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吧。告别了上课偷偷递纸条的青涩年代,终于可以敞开怀抱在大学里好好的爱一次。曾坐在小碧池边握着TA炙热的手,信誓旦旦的说什么要永远在一起,然而到最后,却随着毕业的人流,走散在茫茫人海。

毕业季就是分手季,这句话既然能流传到现在,就有它的道理,不要硬着嘴不承认了。

在大学,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谈个恋爱,也很少有家是在一个城市。大学谈恋爱的时候不受羁绊,因为恋爱只是恋爱,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不会受外界的干扰太多。可是一旦毕了业,不说工作能不能找到一个城市,就连家里的父母亲戚,都会成为恋爱继续维持下去的阻碍。?

更别说有多少男男女女不理智的在大学宣泄自己压抑多年的爱情欲望,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耗尽了对方最纯真的感情,也在欲望与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所以大学的爱情,就不要太当真,否则,当迎来光芒万丈的毕业季,你就会备受折磨。

所以,在大学,谨慎去恋爱,做对彼此都负责的事。

比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取悦症

取悦症大概在我们初高中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每个班都会有那种学弱型同学,他们最爱说的就是:“哎,你作业写完没,借我抄一下呗?”,“等下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把你的答案往我这边上挪一挪呗?”

如果说在初高中,学霸有拒绝的余地,那么在大学这个不完全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说“不”就是一种装逼、小气、不可理喻的表现。

大学的寝室,更是取悦症的高发地。你出门买个东西,总会有人说“顺便帮我带个牙膏吧”、“路上帮我买点薯片吧”、“帮我打包个卤味多放辣椒”、“帮忙在出门左拐右拐直走尽头的小摊带个煎饼果子吧……”

仿佛出门帮人带个东西是理所应当的事,连感激都是多余的,而你若拒绝,却会被冠上自私的名号。

帮忙答到、帮忙进学生会、帮忙做作业……这一切都变成了检验是否合群、自私的标准。

在大学,我们走过最深的套路,就是“只要不把别人的需求视为优先,便被冠以自私名头”的无奈。

于是,我们渐渐学会委屈自己,取悦别人,错误的以为只要不断地付出、做很多事来取悦别人,就能获得爱和关怀,赢得别人对你的肯定。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总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的,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其实只是种自我安慰罢了。

取悦症,是比拖延症、强迫症更可怕的“病”。而学会适当的拒绝,是治病的珍贵良药。

朋友曾有一次邀请了很多外校同学组织了一场联谊,热情地约我去参加。并不善于处理热闹场面的我苦恼于那天的尴尬,却又碍于朋友的面子不知是否该答应,最终决定硬着头皮拒绝。

说出口后,我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自己都有些后悔,作为朋友这么不捧场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不知道她以后会不会不再约我参加任何聚会,会不会……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朋友只是有些失落地说了句“没关系,也是,大部分人你都不认识,可能也会觉得尴尬”,然后就愉快地转到了下一话题。我松了口气,脑海中的那些“会不会”系列,只不过是自己想要取悦他人的幻觉而已。

人际关系并不是靠取悦换来的,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无限制的给予并不一定永远比忠于自己的拒绝有福,人际关系最好的平衡状态,是施受兼备。如果你总是无原则的取悦他人,最终只会成为别人眼中好用的便利贴,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也越来越不像自己。

在适当的时候说不,并不会有损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相反,以后有事找你帮忙,别人一定先考虑清楚是否真的有需要,并且得到的你帮助后会真心的感激。

如果你的合理拒绝引来的却是对方的怨念,那么恭喜你成功排除了一个不值得取悦的人。真正理解你、值得你帮助的人,一定会体谅你的难处。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你有时间么?

没有!

你能帮我做这件事吗?

不能!

快取关大了学那点事吧!

不,就不!

本文来源:北京高校联盟(ID:BJ_GXLM),大了学那点事整理发布。

内容转载自







































卡介苗接种反应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80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