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固执强迫症如何应对孩子秩序敏感期

初为人父人母,终于熬过每天为孩子把屎把尿的时期,迎来育儿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变得任性、固执、小叛逆,稍微有点不顺他意,就哭闹、发脾气,这就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什么叫做秩序敏感呢?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在《童年之秘》一书中提到

2-4岁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周围人物的呈现面貌,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以及家中物品的摆放位置等等,这些事物在孩子刚开始发育的思维中会逐渐模式化、固定化。

紧接着他们不但会要求自己按部就班,还会要求周围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这种自我意识就会逐渐演变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规则,慢慢在孩子自己的世界里制定并且实施。

秩序敏感期的外在表现有哪些?

1.在电梯中要自己按楼层按钮,如果被父母抢先按亮,孩子就会哭闹,直到重新按到按钮才满意,这是任性的一种表现。

2.上完厕所要自己冲水。之前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何面对一个拉完粑粑,你顺手冲了他却哭闹半小时的小孩?他是什么心理?

3.给大人安排固定的座位。这也是我的自身经历,去亲戚家吃饭时,三岁的小朋友会自己进厨房拿碗筷摆在餐桌上,并且拉着大人坐到位置上,但因为人多,可能没有按照小朋友的安排坐,小孩便开始哭闹也不吃饭,小孩的父亲训斥她不懂事之后,小孩哭的更大声,直到我们按照他的意愿坐座位后,小朋友才平静下来。

一位母亲带着一岁半的安娜外出旅游,因为天气热的原因,母亲把外套脱掉搭在手臂上,当她把安娜抱起来后安娜开始哭闹,这位母亲没有办法让安娜安静下来。

周围的游客中有一位幼教专家,走过来建议这位母亲穿上自己的外套,母亲照做后,小孩逐渐安静下来。看来要应对孩子的秩序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在大人眼中奇奇怪怪和不理解的行为,都是孩子对秩序敏感的外在表现。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研究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并著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她在书中指出,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一个层次,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到干扰或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能力就会丧失。

作为家长又如何去引导孩子度过成长中的“秩序敏感期”呢?

首先,要认可孩子的行为,孩子是在不断地鼓励中成长的。

比如说电话响了,孩子要接电话,父母可以教他怎么与电话那头的人交流:你好,我是谁谁谁,我的爸爸/妈妈在忙,请稍等一下。

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但得到了肯定,并且迈出了成长中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其次,是要尊重孩子的权利。

幼儿园时期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一直很后悔所以记忆犹新。母亲带我去同学家玩,当时在小朋友中很流行的游戏——过家家,我和朋友需要一人找一个东西当做自己的小孩,但我们同时看上她的布偶熊,拉扯起来,于是我们都被骂了,同学的妈妈还打了她,说人家是客人,不懂礼貌之类的话。

当然这件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向同学承认了错误。

我讲这件事是想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过失,没有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更不对的是用激烈的言语骂孩子。

当有这种情况发生时,作为家长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鼓励两个孩子交换自己的玩具,以平等的、宽容的态度教会孩子什么是分享。

孩子需要成长,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在陪伴孩子生活或者教育中,要去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尊重他们的做事规律。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小孩的一些行为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的模仿进行的,所以要引导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从教孩子做家务开始,清扫地板、整理衣物等,养成孩子良好的作息规律及卫生习惯。

我们把教育的关键放在最后,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在英国,一户人家中保姆有事请假离开,女主人请了一位临时保姆。这位临时保姆在照顾三岁孩子时就发现了孩子的抵抗行为,不愿意让这位保姆抱着洗澡,不停哭闹。

这种现象在原来的保姆回来后才消失。这个例子说明,孩子会对周围有哪些人产生了固定的记忆,当这种固定化形态被打破,一时间是无法接受改变的。

父母在这个时候就要多带孩子去接触新事物,引起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孩子多沟通,将这些改变耐心讲解给孩子。

蒙特梭利说过: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秩序敏感期,假以时日,他做事就会非常有条理,一般不会怎么乱,在情绪管控方面也会非常优秀,人会显得非常平和。

永远不会有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标准答案,一切问题都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得以解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10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