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熵强迫症就是要整理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反熵”,很多人是在王小波的《我为什么要写作》中看到的,他写自己要做一个“反熵”的人。那什么叫做熵呢?熵(shāng)是内部无序结构的总量,而宇宙万物无不服从一个不断熵增的规律,由秩序化到无序,清明化为混沌。

做一个“反熵”的人,活得“反熵”便有些像一个人非要做一些逆潮的事儿。“整理癖”便是一种反熵的状态。也许,正是这些反熵的秩序、结构、思想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清明!

Lernert和Sander一定算的上“反熵强迫症”,他们找到了98种不同的食材,全部切成了2.5x2.5x2.5厘米的小方块,看细节↓↓↓

请不要问我为什么不选种蔬果?为什么不把肉类、蔬菜、水果分开?为什么不按颜色排列?现在这样我便已经要献出膝盖了。

他们两个还创作了一个叫做“ColorCorrection”影像作品,九小时不间断的整理了1公斤的微小色彩颗粒。

见不得混乱和无序,情不自禁的想要收拾,瑞士艺术家UrsusWehrli在整理的艺术上走的更远。他把许多著名的艺术品拆分成了最基础的组成,然后按照颜色和尺寸排列起来,他提供给我们了一种看作品的全新角度。

最初,Ursus是从家中挂的这幅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整理的。每天看着这幅作品,他无法接受这些红色方块的凌乱,忍不住的整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梵高的《在阿尔勒的卧室》被Ursus整理后,变成了右边的样子。

单纯整理之外,Ursus觉得解构艺术家的作品,让他更好的了解了艺术大师的创作。这幅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拉克的名作,经过Ursus的整理,变成了5罐颜料!

席勒的《斜卧曲腿的女人》被解构的更是脑洞打开,立体的人像其实就是由线条与空白构成的。

顺着这样的思路,你猜猜点彩派的作品被整理成了什么样子?

Ursus干脆把作品还原成了一袋小颗粒!

我最喜欢Ursus整理勃鲁盖尔的作品《狂欢者与斋戒者之战》。勃鲁盖尔重细节,作品的场景也大都宏观,在Ursus的整理后,这幅作品变成了什么模样呢?

狂欢者与斋戒者都回家去了吗?不,他们在这儿↓↓↓

请不要太过严肃的对待这位艺术家解读创作的方法,他只想要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做一个“反熵”的人没有什么不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10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