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爸爸去幼儿园接圆圆回家,谁知快到家时圆圆忽然大哭着拉着爸爸往另一条路走:“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爸爸安慰她说这条路也能回家,可圆圆怎么也不肯消停。爸爸拗不过她,最后只好带着她重新走平常她走的那条路。
爸爸妈妈们,你家宝贝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TA是否会因为你做某件事的顺序错了,就哭闹着让你重来一次,直到达到TA的标准为止呢?而你又是否会被宝宝的这种执拗,惹得又好气又好笑呢?
其实,这些看似是宝宝无理取闹的行为,都是因为宝宝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们会对事物的位置、顺序特别在意。那么,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还会有什么表现呢?家长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宝宝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因此她提出秩序敏感期理论。她认为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他们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随着孩子秩序感的发展,秩序敏感期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表现:
1-3岁,执拗敏感期。此时,孩子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3-4岁,完美敏感期。此时,孩子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
5岁以后,审美敏感期。此时,孩子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