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要常常把书码整齐,我有强迫症吗?”
“强迫症就是洁癖呗,什么地方都要整齐干净”,真的是这样的吗?
生活中人们对于强迫症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总觉得强迫症就是洁癖,就是把东西必须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那真正的强迫症患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典型症状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系指反复闯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持续存在的思想、观念、表象、情绪、冲动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没有现实意义,非己所欲,违反了个人意愿。患者明知没有必要,试图忽略,压抑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苦恼和焦虑。有的愚者抵制不明显或随病程进展,抵抗逐渐减弱。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强迫症患者通过反复的行为或动作,以阻止或降低强迫观念所致焦虑和痛苦的一种行为或仪式化动作,常继发于强迫观念。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导致明显焦虑。虽然强迫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快感,但是可以使焦虑或痛苦暂时缓解。对于病程漫长的患者,抵制可能十分微弱。强迫性行为有的为外显性的,为能看得见的一些仪式或行为;有的则较为隐匿,如默默计数或祷告;有的为了消除强迫思维而用另外一种思维来抵抗或消除。从根本上讲,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任务的完成。
强迫行为与患者所担心、害怕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常常不合逻辑,如将物品排列整齐是为了防止心爱的人受到伤害等或明显超过了正常界限,如每天花几小时的时间洗澡来防止生病。
并发症
焦虑症
当面对诱发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情境时,强迫症愚者会经历很大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反应包括明显的焦虑、惊恐发作,强烈的厌恶感,对不完美感到痛苦或不安,直到事情看上去、感觉上或者听上去“恰到好处"。强迫症患者伴焦虑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病程,而是取决于强迫症状内容的性质和强度,以及与以缓解焦虑为目的的强迫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一般会伴有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平行变化。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85%,面异卯双生于则为15%~45%。
神经生物学基础
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基础,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面导致了即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的高度激活,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强追症的发生与脑内5-HT功能异常的联系也较为密切。
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素;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拘泥细节,甚至生活顼事也要“程序化”。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包括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丧失和突然的惊吓等。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想象暴露可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处在害怕的环境中及其后果。真实暴露则是将患者置身于引起其焦虑、痛苦的环境之中或是与其极力回避的物体共处一段时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害怕灾难性后果发生的患者。让其想象整个过程,在想象中不采取任何仪式化动作,也不回避,直至其痛苦程度从高峰回落。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患者愿意接受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观痛苦程度和回避程度分级设置。
心理动力性治疗
强迫症患者不宜进行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因后者需要患者有较好的内省力,否则有加重患者强迫性心理冲突的危险性。但这并不妨碍医生或治疗师对患者有深入的心理动力学理解,特别是对患者核心心理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患者症状形成的心理机制,也可以指导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的顺利进行,并促进远期疗效更好。
家庭治疗
对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系统治疗需按阶段进行。治疗师采取中立的、客观的态度以避免自己卷人家庭的三角关系中。在对家庭进行干预之前,首先通过一系列的会谈评估和测量技术,试图评估家庭和过去的情绪系统。
作为深受强迫症“迫害的病人家属”,我深刻体会到身边有个强迫症的痛并快乐着的切实感受,你总会发现你一回到家里后,随手放在桌面上的东西,当你再想起来的时候要去用的时候,东西就不翼而飞,不晓得被整理到哪里了,我的性格是比较随性的,所以我休息的时候,很多时候我都是想起什么做些什么,除了比较重要且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和事情,我都不太会给自己规定好什么时间必须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当你的身边有一个强迫症时,你就会发现他会把你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且极其规律,但是他也会把你很多事情解决的很完美,确实是让人甜蜜又烦闹的事情了,适度的强迫自己按时准时的完成事情,是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过度就会对身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作为家属要真实了解强迫症患者的内心体验、感受,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类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预防不良问题的发生。但也不必压力太大,只要适度,不会给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启新|QIX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