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宝妈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在小区里碰到了,她跟我吐槽,孩子开学一个多月了,从没有在学校里拉过一次大便,每次回到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蹲厕所,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妈妈忍不住念叨孩子,你就不能在学校里解决吗?谁知孩子坚决地摆摆手,妈妈,你都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厕所实在太臭了,你就别逼我了。孩子在学校“憋大便”,并不是少数情况还以为是这个孩子有洁癖和强迫症,非要选择一个整洁干净的如厕环境才行,谁知道上网一查询,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憋大便的情况并不少见,就拿杭州为例,记者曾经在三所小学和四所幼儿园进行过调查,人数超过了多人,年龄段覆盖3-8岁,其中憋大便的小朋友比例达到了90%,其中有53个孩子表示,从来没有在学校里拉过大便,由此可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很常见,对于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一对小兄妹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点赞。一对广州的兄妹,哥哥上三年级,妹妹上一年级,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公厕里又脏又臭的环境,孩子们每天都要憋着回家上厕所,哥哥甚至在三年里,从没有在学校拉过大便,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就鼓励孩子写一份建议书给校长,还别说,兄妹俩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于是开始商量和构思,几天后,真的做出了一份图文并茂,并且有理有据的建议书。建议书的名称叫做《呼吁改善:学校厕所环境》,三年级二班赖泽明,一年级一班赖秋凝,建议书总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厕所环境有多差,以及大家憋大便的惨状,还配上了生动的图片,可以说非常生动了。第二部分,分享身边同学在憋不住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比如孩子们不得不上厕所,但也不得不捂着鼻子等,感觉上个厕所不是释放,而是受罪一般,可谓是感同身受了。第三部分,孩子还对厕所进行了对比,比如办公室旁边的厕所是干净的,因为这是老师们的厕所,科艺楼的厕所是一般臭,大通道的厕所是臭,还有两个厕所是非常脏的,可见多数厕所的环境需要改善。第四部分,孩子们还对厕所香和臭进行了分析,比如比较香的厕所是老师用的,人也少,打扫也多,而臭的厕所,人多还来不及清理等。第五部分,孩子们对厕所环境提出了自己的改善建议,比如加强通风,勤打扫,还要用一些除味产品等,非常具有可行性。最后,呼吁校长重视这件事,让大家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如厕环境,可谓态度诚恳,有理有据,图文生动了。校长的回复也是足够生动了,建议书真的没白写面对小学生写出的可行性建议书,校长的回复并不是死板地说知道了,而是生动地回应了大家,他专门把建议书发在了朋友圈,他首先肯定了孩子的做法,有实地调查,也有具体措施,遇到不会的问题,还会上网查询,为两个孩子点赞。他对厕所的环境问题也提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可孩子的想法,并且告诉大家,学校会积极整治,还大家一个香香的厕所。恰当而文明地照料人类的排泄物,就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也为这么好的校长点个赞。厕所也是一种文化,看看国外的孩子是如何认识厕所的孩子在能够如厕的时候,家人就会教孩子如何上厕所,但人们提到厕所,普遍都是回避的态度,认为它只是人类排泄的场所,不值一提,但是在德国,人们是十分重视厕所文化的,比如德国城市一般都会绘制厕所地图,市民可以在网上定位查找,很多城市还开辟了“厕所游”,让孩子从小认识城市的厕所文化,另外,德国还有民间的厕所组织,他们会要求大人跟孩子谈论上厕所的问题,提出家长经常跟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就要去刷厕所”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因为管理厕所也需要专业的人才,也能做出成就。一个干净的厕所,除了给人舒适方便的感觉,更是对孩子的一种示范,人们认真对待厕所,才能影响下一代也用这种方式去对待环境,一个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公民意识,也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果有一天,连厕所都变得干净整洁,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是不干净的呢?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