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为,我不懂:分析两个强迫症孩子背后的需求
原创-07-26周军宝
各位晚上好,开始我们今天晚上的分享,今天给大家讲的主题是:我的行为,我不懂。
通常我们都知道,我们为何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需求是什么。我们都很清楚,比如,小朋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会倒地打滚、哭闹,他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倒地打滚、哭闹对于满足他想要追求的需求而言是有益的。再比如一个成年人捡起一块石子,他也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他是想用这块石子打水漂。通过这种打水漂的行为把身上的压力或者是郁闷随着石子一块甩出去。总而言之,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却并不清楚,在哪些情况下呢?就是当我们的需求很邪恶,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想法比较邪恶,比如说孩子恨父母,想要打父母,当然这种打不是一般性的打,这种想法无疑是很邪恶的,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害怕,所以他就不能够用行为表达出来,怎么办呢?只能够压下去。但需求压下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延缓问题的爆发而已,但无论如何是不能爆发的,于是他就只能通过变相的方式来表达。
举个例子,一个九岁的男孩,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必须要洗脸,这没问题,讲卫生是好事,洗完脸以后还必须要把水龙头擦拭干净,好象也没啥问题,关键是他还要重复检查水龙头以确保它没有滴水。如果只是检查一次,看看水龙头有没滴水也没啥问题,但关键是他要反复检查,这种行为就带有一种强迫性。我们都知道强迫性的行为背后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归结到这个案例而言,他反复检查水龙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好象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经过跟小朋友交谈以后,就发现情况确实是这样,问他为什么要把那个水龙头反复的检查?是不是你担心什么?他说,他担心滴水滴太多了会发水灾会淹死人,尤其是他的妈妈不会游泳,所以他这样做目的是保护全家人,这是他的需求。但显然他的需求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很清楚,水龙头再怎么滴水,就算是水龙头全部打开放水,也不至于会让家里面出现水灾,更不至于把家里人给淹死,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地步,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原来他父母对他比较凶,尤其是他的妈妈,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因此他内心对妈妈是充满敌意的,但是他又不敢反抗。他自己都承认,他曾经想过能够让妈妈淹死算了,否则的话我就没有出头之日,但这种想法一出来把他自己都吓一跳,所以他不但不敢行动,相反他要把这个邪恶的想法给拼命压下去,但压不住,每当妈妈粗暴对待他的时候,这种邪恶的想法又会冒出来,于是他就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最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我这个人很坏,但人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说一个人的内心很脏也是个抽象的概念,面对抽象的东西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这种想法烦扰着他,他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式就是把抽象的东西投射到实际的东西上面。内心不是很脏吗?那么他就投射到手很脏,手很脏那么就需要去洗手、洗脸,关键是他后面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并不是出在强迫洗手上面,而是在关水龙头上面,而他后面的行为比较有意思,擦拭水龙头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想把水龙头打开,但是又很犹豫,因此在那擦过来擦过去,最终他还是选择没有打开,并且还在观察有没滴水。并且他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和借口,我这样做是在保护全家人,而不是想要伤害全家人,他的这种强迫的行为就是源自于对父母的一种愤怒。
这个案例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因为比较遥远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另外一个案例是我们学员自己的案例,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上初一,有强迫症,手不敢沾东西,随便弄点东西就去洗,吃饭都不用手扶碗,也不抓菜,比如有些必须要抓的菜,象海鲜之类的,做什么都不想用手,除了写字和他喜欢的游戏以外。问他为什么不用手,他说怕脏,一旦沾了东西以后他就强迫自己去洗,有时候甚至连拿筷子都要用纸巾包着,这种情况是他上初中以后开始出现的。并且上了初中以后他还出现了其他问题:看小说、玩游戏、看电视等娱乐不能自拔,根本停不下来,两只眼睛一直都是布满血丝,身体也出现问题,胸闷气短出大气,感觉到他呼吸都挺困难。他所经历的教育环境是什么呢?他妈妈说他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但这种乖明显是一种胆小顺从,我们以前也讲过,乖的本质是害怕,因此显然这个很乖的初中生是没有安全感的,他甚至都不敢发脾气,情绪不好只能默默流眼泪,说话的声音也很小而且很简短,问什么就回答一个字:嗯;让他说自己的感觉就是:还可以;让他提建议做主就是:随便。看到他这样妈妈心里很难受就会指责他,并且教他以后应该怎么做。爸爸也会在一边说风凉话:天啊,你这个样子,哪像正常人啊?咋会这样呢?爸爸就在拼命的说风凉话。现在我们就要问了,孩子为什么会乖?既然乖的本质是害怕,那就是说明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面是严酷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爸爸属于那种很凶的,动不动就骂他指责他甚至是打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妈妈在爸爸那里受到粗暴对待以后也是不敢吭声的,忍了一肚子气,最后也很容易转嫁到孩子身上,结果就是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经常遭殃。他们对孩子采取严酷的方式之后,还有一个更苛刻的要求,记得我当时问他,我说你们对的孩子严吗?他回答说,不是严,是不允许反抗!这就是孩子的基本情况;另外还有一点,其实这个中学生在小学以前成绩都是非常好的,到了中学以后成绩就一般般,没什么动力和目标,大人和老师交代的事情他能很好的完成,但是完成后自己就不知道做什么了,所以就想着看小说、玩游戏或看电视。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他为什么怕脏?为什么只要手沾一点东西就要强迫自己去洗手?而这种行为在我们正常人看起来根本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说拿筷子的时候都要用纸巾把它包起来,以免把手给弄脏了,他这样做他的需求是什么?请大家注意一点,不管是多不可思议的行为,只要这种行为很固执,反复出现,那就说明他背后有一种压抑的需求,这种压抑的需求是不能够通过正常途径来的,因此他就通过一种变相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变相表达出来的方式往往就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所谓的强迫症,要化解这个小朋友的情况,我们就必须了解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这个小朋友没有安全感,很胆小、很压抑,也没有一点活力。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样呢:强迫性洗手;显得很消沉;身体很差,连呼吸都很困难。
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对父亲的愤怒。
刚刚我们也讲了父亲是很粗暴的,在上幼儿园期间是没有跟父亲在一起,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不错,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一直到一年级以后才来到父亲身边,但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由于他自己不会处理情绪,因此经常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点,这位父亲在外面绝对是一个老好人。对别人都挺好,挺关心,哪怕就是自己吃点亏也要帮助别人,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好人并不好,老好人尤其不好,因为他是在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他在外面受了委屈结果在家里面要当老大,在外面受气,结果就把所有的气全部撒在亲密的人身上,这父亲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打骂孩子,并且也象我前面所讲的,经常采取冷潮热讽的方式去说自己的孩子:哎呀你怎么这样啊?你这咋象个人呢?这将来长大了怎么得了?用这样的语气去讲孩子,给人感觉他对的好象不是孩子,而是别人甚至象仇人一样;同时他也跟孩子的妈妈经常打架,还有家暴的倾向,妈妈几乎是不敢反抗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感受到父亲任何的爱,他感受到的是恨:打骂、父亲发脾气还有父亲的嘲笑,以及在孩子情绪不好受了委屈之后,父亲还有一个变态的要求,那就是不许孩子哭。尽管我没跟这个孩子面对面谈过,但我可以合理的推测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父亲没有在他们身边,他们母子是挺和谐的,孩子也是没啥问题,突然之间有一天父亲回来了,结果家里面乱的今非昔比,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孩子肯定会怨恨母亲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坏爸爸回来。
第二个原因,他也会怨恨母亲没有保护好自己,因为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要保护我,这是天经地义的想法,他对母亲被爸爸粗暴对待,刚开始也绝对有同情心,但母亲的一再懦弱忍让,同情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也会让他产生愤怒:你为什么这么懦弱?在有些情况下,家庭里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甚至会勇敢地说出来:你跟他离婚算了,不要跟他在一起。但作为这个孩子他肯定是没有这个胆量讲,因为他连哭都不敢,这是对母亲的愤怒。
第三个就是对自己的愤怒。首先他几乎是没有朋友的,小学期间他没有朋友,他在学校的存在感至少还可以通过成绩比较好刷出来,但到了中学以后不但没有朋友,现在连成绩也不好了,存在感就没法刷了,更主要是他碰到任何事情由于内在安全感不足,即便这些事情对他很不公平,他也没有任何足够的勇气来进行反抗,一方面在学校里面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在家里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做什么?能够干什么?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大人交代的事情,他会做完,但做完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没有归属感的人势必他会对自己充满愤怒和怨恨甚至会瞧不起自己,可以说就是一座愤怒的火山,对父亲、对母亲、对自己。对自己的愤怒就只能转向攻击自己,他攻击自己的方式就是沉迷游戏,沉迷游戏其实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实太骨感,而游戏是美好的,现实太不堪了,而游戏当中能提供给他所需要的成就感,在现实当中,他没有朋友在游戏当中,他能够找到他想要的朋友,但是游戏玩多了玩过了,本质上是一种沉沦,他就用这种沉沦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攻击;尤其是他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我不是很清楚他身体出问题是不是跟玩游戏有关系,其实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的他的攻击已经体现在身体上面出状况,胸闷气短出大气,呼吸好象抽筋一样,给人感觉它像是一个病人,医院去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官上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不是真正的身体出问题了,而是心里出问题,是自我攻击所导致的结果,这是面对自己的愤怒;而对妈妈的愤怒,它可以直接对妈妈发脾气。
我们大家要记住,如果一个人有愤怒的话,他只有两种方式得到释放:一种就是对外,一种就是对内。在对妈妈愤怒方面他通过对外的方式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这是一个比较正当的途径。我们很多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经常会采取一些攻击大人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我们通常会感到比较困扰甚至会很愤怒,用强有力的手段把它压下去,因为在我们看起来这么一点大的孩子就敢如此对我们不恭不敬,将来大了以后岂不是更不得了?于是我们会不惜一切手段将孩子这种对外攻击的行为在幼苗阶段就坚决把它斩草除根把它拔掉。但这样做是有问题,不是说你堵住了他向外攻击他的攻击能量就没有,而是相反,他掉转矛头对向自己,这就是这个小朋友在处理对父亲愤怒所采取的方式,因为爸爸太凶了,太可怕了,他对爸爸的愤怒是不敢也不能正常表达出来,他的矛头是不可以指向爸爸,现在他唯一选择有两种,第一种是对自己。原本他对自己已经有愤怒,他已经是在攻击自己,如果再把对爸爸的愤怒转嫁到自己身上他可能有点不堪重负,因此,另外一种就是转移攻击对象,我攻击不了爸爸我就攻击别人,哪儿安全攻击哪儿。这就好比这个妈妈一样,被自己的丈夫家爆之后,一肚子的火没处发泄,于是他就把矛头转向孩子身上,因为至少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哪里安全往哪里释放,这是人性在面对攻击性需求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这么做。这个初中生也不例外,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攻击的对象向外转移,而向外转移的话,可供选择的对象和目标又比较有限,老师他肯定是没有勇气和胆量去攻击的,而且老师没有引起他那么强的愤怒;要不就是同学,而他连朋友都没有,他去攻击谁呢?那么唯一可供选择的对象就是妈妈。一方面他对妈妈是有愤怒的,另一方面,爸爸经常家暴妈妈,而妈妈的表现很懦弱,事实上也是在给他传递一个信息,攻击妈妈的风险相对而言比较少,于是他的合理的选择就是把针对父亲的愤怒转移到母亲身上,而攻击的方式,我们以前讲过叫情感上排斥,行为上认同。为什么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呢?尽管我从情感上面我不能够接受父亲对我的粗暴,但我会从行为上去模仿父亲,他是怎么粗暴对待我的,我就怎样去粗暴对待别人。对待我想要攻击的目标,通常我们的说法叫榜样的力量,在心理学上面叫“行为上的认同”,通过这种行为上的认同,来缓解父亲对自己攻击行为所导致的愤怒。因为至少表明我对他的行为是认同的,一旦我认同他了我的愤怒肯定就不会那么强烈,这是情感排斥行为认同的最深层的心理原因。
既然这个初中生准备要认同父亲粗暴对待他的行为,他要将对父亲的愤怒转嫁到妈妈的身上,请问他该怎么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像父亲那样去对待她的妈妈,但一想到这样做他就会感到很害怕,很恐惧,为什么?因为妈妈是唯一陪他的人,前面不是说他几乎没什么朋友吗?爸爸是不可能陪他的,他也不需要爸爸陪着,他也不敢要他陪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妈妈是唯一陪他的人是不能失去的。而且如果他攻击妈妈的话,像爸爸对妈妈那样去对待妈妈的话,他就面临着要失去,所以他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很龌龊,就象我前面所讲的,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内心很脏的时候,他必须要向外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这个初中生投射到手很脏,这也是导致他只要一碰到东西就需要洗手的原因之一;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如果手不能碰东西的话,就意味着我不能拿任何攻击性的工具去攻击人,这样我的攻击的需求,攻击的想法就不能够正常的去实施;在我看起来还有第三点,他现在不敢碰任何东西是在为未来不上学做准备,现在如果说筷子都不能拿,任何东西都不能碰,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书也不能拿笔也不能碰,唯一能碰的就是游戏。为什么现在他还敢拿书拿笔呢?原因是他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他还没有勇气做到连书和笔都不敢拿的地步,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而玩游戏他这是可以永远去做的,因为玩游戏能够满足他的一个需求,那就是攻击自己的需求,可能我这样说大家不好理解,我再给他大家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给大家强化一下。
有一位25岁的女性,她跟母亲住在一起,她得了个什么病呢?就是很严重的手臂无力病。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她为什么要手臂无力呢?大家听过我上面对那个初中生的分析之后大家应该都可以猜到,那就是她内心有想法想要攻击自己的母亲,但她又因此感到内疚,为了不让自己打母亲的欲望能够实现,她就让自己的手臂变得无力,手臂没有力气了,想打也打不成,这样即能够防止自己邪恶的想法付诸实施,同时也是对自己有这样一种想法的惩罚。
而在我们所讲的这个案例里,这个初中生他并没有采取让自己的手臂无力,而仅仅是通过怕脏不能去拿一些攻击性的东西,防止自己不好的想法付诸实施,两者之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一方面是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采取的方法未必是一致的;第二个还有一个更大的区别:前者初中生只有13岁,他手臂的力量相对来说不够强大,后者这女性25岁她已经成年了,如果她仅仅是让自己不敢拿东西而不是让自己的手臂无力的话,她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体强壮对母亲实施攻击的,所以一劳永逸解决办法的唯一有效途径,那就是让自己手臂无力。
这几个案例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即便某个人的行为在我们看起来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但在他本人看起来他这样做是能够满足他的需求的,也许是为了防止他邪恶的想法,能够会计实施,也许他通过这种替代的行为来获得某种满足,在今天这些案例里面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替代的行为,来防止自己邪恶的想法付诸实施。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变态的教育培养出变态的人格。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的,心理都是健康的,后来心理出现问题了,归根结底是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上出了严重的问题。父母不成长,孩子就遭殃。而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必须要经过心理辅导,单纯的靠父母改变,我们先不说你能不能真正做到改变,就是改变的非常好,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让孩子意识到他这样做他的目的和需求,必须要让他清楚他在哪些方面想偏了,想歪了;同时也要给他提供一些安全的管道,将他积压的情绪彻底的释放出来,综合各种手段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孩子从目前的困境当中走出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