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嘘……小魔女终于睡着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阿门。
让我掰起指头来算一算,今天在心里默念了多少遍:我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竟然超过了十次!
一次是她吃早餐时,故意将牛奶倒到桌子上,再试着用舌头去舔,一脸天真的望着气急败坏的我,慢悠悠的说:因为我是小猫咪啊,小猫咪喝牛奶不都这样嘛。
一次是走进她的玩具房时,刚刚整理好的玩具房,十分钟不到又变得乱七八糟,书和玩具四处散落在地毯上。
一次是她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时,不知道为啥两个孩子撕扯到一起,她比人家个头大,却全落下风。
一次是耍赖看动画片,约定好的时间早就到了,却依然不愿离开电视机半步。
一次是我起码喊了五十遍要她刷牙,她却当我的话是耳旁风,自顾自的玩。
……
请问上帝,你派这么个无厘头的小鬼混进我生活中,是为了考验我耐心么?
不过,我运气不错,找到了能带来耐心的“四个盒子”。
每当我发现自己的导火索好像越来越短了,离发脾气的阈值越来越近时,我就会依次打开这四个盒子,总是能重新找回我的好情绪。
2第一个盒子
第一个盒子里装着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写着一句话:又跟孩子发脾气了?恭喜你,你是个正常的妈妈。
咦,发脾气原来是正常的?是啊是啊。首先,发脾气是你真实的一面。孩子不也常常冲我们发脾气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呢?千万别刚发完脾气就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一直骂自己真是一个坏妈妈!你可不是什么坏妈妈,你只是一个真实的妈妈。孩子需要的正是你这样有喜怒哀乐、有情绪变化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完美妈妈。
其次,你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啊。试想,如果父母永远、绝对不跟孩子发脾气,甚至连重话都不说一句,这样的超理性家庭环境与外界环境落差该多大啊,从没有和人红过脸、吵过架,连别人发脾气都没见过的孩子,走出家门遇到不讲道理的陌生人还不得懵掉啊?
所以,发脾气了,没什么了不起,说明你还蛮正常。我们要避免的只是高频率的、高强度的发脾气,如果脾气来得有点儿密集,有点儿轰轰烈烈,可能伤害到了孩子,才需要警惕一下啦。
3第二个盒子
第二个盒子里装着孩子的标准。
什么叫孩子的标准呢?就是非成人标准。意思是,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孩子自有孩子的标准。
让我们来诊断一下刚刚发生的一场战争:孩子故意把牛奶倒在桌子上,要用舌头去舔,说因为自己是小花猫,小花猫都是这样喝牛奶的。我发脾气了,因为我的标准是吃饭时应该保持桌面干净,只能使用刀叉筷等工具,而不是用舌头舔!
我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这件事,于是大为光火。可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充满了想象力,或许她昨天晚上刚刚观察到小猫咪喝牛奶的动作,今天忽然想要实践一下而已。为什么我非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她呢?
再比如,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坐不住而发脾气,我们觉得做事情就要专注,这是我们的理想标准。可是,对一定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敏感而多动的,很难认真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但只要过了这个年龄段,随着理解力增强孩子坐的住的时候自然会多起来。
还比如,有妈妈因为孩子撒谎而大怒,觉得我什么都可以忍受但就是不能忍受他说谎!可是,你或许没有意识到,孩子还有个撒谎敏感期呢!
所以,当我们快要爆炸时,先忍住,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惹得我们生气了?要是换成孩子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事情会不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呢?是不是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了呢^_^
4第三个盒子
第三个盒子里装着你的旧日伤痛。
孩子的行为并不是让我们情绪失控的唯一原因。有时候,我们生气,只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映出了潜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旧日伤痛。
我得承认,我不能忍受玩具房里出现一丝凌乱,其实是因为我的强迫症。我的强迫症来源于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不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出现一点乱糟糟的地方,就会被训斥个不停直到我重新整理好。而我现在一看见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和书,就想要责骂女儿,要求她统统整理好,不正是我自己强迫症的延续吗?
我的闺蜜特别不能忍受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吵架,只要两个小子吵架,她就怒火中烧,恨不得把两个娃都弄来打一顿。其实,孩子之间吵吵闹闹很正常,她无法忍受只是因为她自己心中的阴影:她和她的姐姐关系一直都不太好,小时候为了争抢玩具经常打架,长大后仍是芥蒂不断,最终不得不慢慢疏远了彼此,这段姐妹隔阂成了她心中隐痛。
而我老公对她的“小情人”则是什么都能忍,唯独不能忍受她不认真,如果她是因为做事不认真,疏忽导致的错误,就必定会被她老爹骂。原因也很扯,因为她老爹当年高考时就是因为粗心写错了一道应用题的答案,最终和自己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于是,当小妞不认真时,就触动了老爹心中的导火线。
……
太多例子啦。
当我们快发火时,真的应该冷静想一下,到底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还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触碰了我们的某些旧日伤痛,不要让无辜的孩子做了替罪羊。
5第四个盒子
第四个盒子里装着一个疲惫的自己。
其实,大多数时候,发脾气也是我们身心提出的警示,它在告诉我们:疲惫了,累了,烦了,需要休息了。
当我们特别疲惫的时候(不只是身体上的疲惫,还有长期带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时间的心理疲惫),就会失去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失控,发脾气,因为发脾气而感到挫败,挫败感让情绪继续失控,继续发脾气……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与其这样坚持下去,给孩子低质量的陪伴,还不如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什么事情能让你感觉舒服放松。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和闺蜜约好一起喝一杯,或者逛逛街,买件心仪很久的衣服?和死党一起吃顿美食,看一场电影?现在问问自己,上一次做这些事是什么时候呢,是不是都快记不起来了?
如果你没办法照顾好自己,就不可能照顾好孩子。如果,你自己都是满满负能量,怎么能带给孩子正能量?
一段互相尊重的关系需要我们先尊重自己,所以,给这个疲惫的自己放个假吧,爱她,呵护她,从做个按摩开始!去吧,这是命令!
end
▍文章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编辑:厦门辣妈圈
北京中科中医院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