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儿童的存在,是社会的耻辱和伤口

前世界冠军张尚武表示:“......王红卫教练,心里就没有一点点,惭愧羞愧吗,练的让孩子浑身都是伤病,还拳打脚踢,扇人家孩子的脸,嘴角直流血,你对人家孩子有什么恩情啊!人家孩子没找你就不错了,谁家的孩子我要把这个事情跟自己的父母说了,谁家的父母不找你啊找你算账收拾你,谁的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

导读

只要是稍微有点人生出路的人,都不要轻易走入竞技体育这个门槛,尤其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完全就是一种比中六合彩还难的人生赌博。《每日邮报》刊登出一组图片报道,展示了中国体校对六岁孩子进行训练的日常场景。其中的一张照片拍摄于上海杨浦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操教练正在安慰女孩拭去她脸上的泪水。

作为一名曾经长期采访各级国家队的体育记者,我的内心仍然被这组照片重重地锤击了一下,那种难受的心情难以言表。我见过太多以命相搏冲击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体育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烈火战车,他们必须站在车上像一个战士一样拼杀到最后一刻,从上车的那刻起就已经没有选择。

我的家乡大连号称足球城和田径之乡,从小到大我就见过很多杰出或边缘运动员,但他们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体育棒子”。“体育棒子”是一个充满侮辱性的词汇,只有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读书没有出路的孩子,才会选择去练体育。在很多家长看来,“体育棒子”们永远精力旺盛,他们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反正都是劣迹斑斑的代表。

(教练要求女孩把双腿绷直)

(女孩们在练倒立)

(男孩因为太用力脸憋得发红)

我记得有次去体育总局采访田径队的时候,路过体操馆,看到程菲带着一帮小孩进馆。这些孩子太小了,但每一个都看上去精神饱满。他们必须打足十二分的精神,首先体操是一项具有相当危险系数的运动,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训练的动作完成度,都关系到谁能继续留在这个队伍中,留下来的人就向着奥运会又迈进一步。

当时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我想到小时候的一个同学,他初中的时候就去旅顺体校练习竞走了。他的训练太苦太残酷了,我们每次见面,他都会给我看他脚上的水泡和伤口,他说有时候走到鞋里全都是血,就是这样仍然要坚持训练。对于中国体育的初始印象,就是一种复杂的痛苦。

只要是稍微有点人生出路的人,都不要轻易走入竞技体育这个门槛,尤其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完全就是一种比中六合彩还难的人生赌博。中国体育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从刚开始就是错误的,除了足球、网球和高尔夫这样极个别的职业运动外,任何想在体育上有所作为的孩子,都必须进入体校系统,这是举国体制的第一道门槛。

举国体制的本质诉求就是培养奥运冠军,亚军是没有意义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系统而残酷的训练,他们必须在不同年龄段夺得相应的冠军,才有机会继续走下去。但是过早让孩子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无论对他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很多家长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他们并不认为从小让孩子进入竞技体育的名利场有什么不妥,顶多会觉得身体上可能会吃不消。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人只有在童年获得安全感,他的心理素质才会更好,关键时刻更能顶得住比赛的压力。国外的很多伟大运动员,他们都是从六七岁才开始竞技体育的训练,而且只是循序渐进,以兴趣来维持向前的动力。

中国的好多孩子,他们很小就进入到体校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教练把他们的成人意志强加给他们,达不到目标就要进行各种惩罚,这会让孩子很容易患上强迫症,这会为他们将来站在顶级赛场上埋下隐患。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他们的心理问题都相当普遍。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有多少人辛辛苦苦二十年,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却功亏一篑,那种孤绝的冠军目标最终引爆了心理痼疾。

比如网球大满贯冠军李娜就说过,中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普遍没有国外运动员好,我们能够取得一些好成绩,完全就是机械而大量的训练换来的。李娜本人就很厌恶启蒙教练余丽桥的训练方式,后来遇到海宁的前教练卡洛斯,她才重新找到打网球的乐趣。童年过度训练,人的热情就可能过早被透支,就像普通学生厌烦学习和考试一样,他们也会很厌烦自己每天必须要从事的训练,以及必须要面对的鬼门关一样的比赛。

(李娜与卡洛斯)

伟大的运动员,并不是后天强制能够训练出来的,他们都是天生的,或者说那种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教练进行一些引导和刺激,那也是在科学的方式下进行的。总而言之,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反生理反人性的,决定走这条路的人,都是非人类。

当然有极个别天生为体育而生的天才,毕竟人和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差异,他们可以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很快见到成绩。举国体制的目的,就是把这种人挑选出来,尽管这个过程会造成人力上的巨大浪费。这就像一个永攀金字塔的游戏,大量的无法进入到金字塔尖的人,只能扮演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那一把枯骨角色。

前苏联和东德同样曾是举国体制的实践者,这两个国家解体后,有大量的资料被解密。尤其是体操队的一些资料,让人无比震惊。比如教练给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抑制身体生长的药物,还有控制生理周期的种种做法,导致不少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就连基本的生育能力都丧失了。

从本质上说,举国体制是一种社会资源匮乏的国家才会选择的体育人才选拔制度,国家倾注金钱等资源,用集中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探宝一样的游戏。而发达国家则不需要使用这种方式,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生存方式。大量的体育俱乐部的存在,为国家队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性。

比如欧美的学校体育和俱乐部文化,就是两条平行走路的腿,所有的人才都从中产生。美国有一套比较好的学校体育系统,有的地区的高中联赛都会有很多观众,校队的主力是当地的明星。至于到了大学,尤其是橄榄球运动,更是大家热捧的项目。校队的四分卫往往智商极高,懂得如何凝聚团队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未来华尔街的翘楚。至于欧洲,比如体操这个运动在德国就有很多俱乐部,很多年轻人练习体操只是因为热爱。

(美国大学橄榄球赛)

热爱才是推动体育前进的本源,功利只能是扼杀运动的毒药。比如中国足球,从来就没按照规律办过事。

欧美的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战奥运会,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荣誉,仅此而已。比如高尔夫入围奥运会,先后有高尔夫大满贯冠军、澳大利亚的亚当·斯科特和南非的路易斯·乌修仁宣布不会参赛。

说来说去,还是我们这个国家,始终没有走出锦标主义的桎梏。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奥运会则是指导中国体育的红头文件,奥运会的一切变化,都会决定某一个项目在中国的兴衰存亡。

家长肯定明白从小让孩子练竞技体育苦,而且这很可能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不归路,比考清华北大还要残酷千万倍。体操女童出现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中国一线大城市,真的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只有有一天体育真正跟传统教育结合,孩子们不再把练习体育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再把奥运冠军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终极命题,这个国家的体育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

冠军乞丐”怒斥教练练废自己(转载)

年12月23日08:20

年,前世界冠军张尚武北京地铁乞讨一事经过媒体发酵迅速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运动员退役后悲惨遭遇引起社会广泛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能治愈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7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