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依瓦伊达走了,波兰电影失去了父亲

10月9日晚,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依·瓦伊达在华沙因病离世,享年90岁,此消息由瓦伊达同僚波兰导演亚采客·勃朗姆斯基向媒体透露,波兰当地的报纸与电视台都报道了此消息,医院因肺功能衰竭过世。毫不夸张的说,他离去,波兰电影失去了父亲。瓦伊达生前共执导了49部电影,绝大多数都是以战争、政治与历史为背景,他一生载誉无数,曾在戛纳、柏林、威尼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得超过20次的提名,7次获奖。其中,年、年,他破天荒地两度获得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安杰依·瓦伊达曾任波兰电影协会主席,是“波兰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波兰电影学校首席代表,培养了不少电影人。瓦伊达敢于用影片抛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也用于展现备受争议与残酷的战争现实,以倔强不屈并且充满着勇气、希望与自由的“波兰精神”蜚声全球。因为电影,他的声音跨越国界与政治,也因国内特殊政治环境而处境尴尬。日本导演大岛渚曾评价瓦伊达:“我相信,在面对历史时,世界上的国家中波兰是具有最深切悔恨的一个。瓦伊达坚持的制作电影有着重大意义:这里一定会诞生出‘像宣告胜利的曙光般闪闪发光的钻石’来,而这是超越波兰国民要求的,甚至是远超波兰国家要求的结果。”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称“瓦伊达属于波兰,但他的电影属于世界文化财富”。这几部代表作,你需知道《下水道》(年)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灰烬与钻石》(年)第24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13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大理石人》(年)第3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费比西奖《铁人》(年)第3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5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丹东》(年)第37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第8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卡廷惨案》(年)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甜蜜的冲动》(年)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爱弗雷德·堡尔奖少年时代二战阴影中认识电影年3月9日,瓦伊达出生于波兰的苏瓦乌基的一个典型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爷爷是克拉科夫远郊的农民,父亲是波兰军队的骑兵军官,母亲则在一所乌克兰学校教书的教师。他曾在自传性电影《债与信》中曾说道,“父母是为他人工作的人,那时波兰知识阶层的身上都有这个品质,你不可能不这么做。为他人而活,在当时的波兰知识界是绝对的信条。”在瓦伊达13岁的时候,二战的爆发结束了他田园诗一般的乡村生活。他的父亲于战争中失踪,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也开始做工。因为波兰政府封锁战争消息,直到他63岁的时候,才能在家族墓地里正式记下父亲的牺牲地。瓦伊达也曾想过继承父亲的愿望考入军校,但无奈考试失败,只能进入当时德军占领下的一所绘画学校学习。随着波兰沦陷,他也必须做工人才能被允许自由活动。△瓦伊达的画作战争年代,波兰画家们以只画风景表达沉默的反抗,画着裸体与鲜花、沉浸在法国精神中的学生瓦伊达,穿着父亲留下的海军制服,不得不在街头围捕、波兰起义中决然行走。这些关于二战的年少记忆,构成了他日后创作反战电影的重要来源。年,瓦伊达偶然看见了罗兹电影学院的招生启事,几乎误打误撞地考了进去。在这所五十年代的电影学校里,瓦伊达被教授们带领着走进真正的电影艺术里,他接触到大量的法国先锋派电影作品,发现了电影的另一面的世界。生涯早期“战争三部曲”震惊影坛在年,29岁的瓦伊达开始导演故事片,他拍出了以二战为背景的不朽名作《一代人》,由此开启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传奇之旅。《一代人》描写了有冒险冲动、个人理想也有恐惧感的青年战士,影片并未刻意渲染纳粹的暴虐,重点在诉说推动历史车轮的那些生如夏花绚烂的普通生命。《一代人》的诞生打破了波兰电影创作上的禁忌,但也为此,瓦伊达备受当时文艺理论家的指责,他们认为这部富有新现实主义的作品被中产阶级的虚无主义所玷污,也有持正面观点的评论家认为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刻画,都是对反战电影的拍摄的新突破。两年后,瓦伊达又拍摄了电影《下水道》(下图),讲述华沙起义后抵抗者在下水道逃生的故事。影片表现了下水道的阴暗、污秽和恐怖。而年的《灰烬与钻石》斩获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影片的史诗气质更像是一幕四连拍的舞台剧,沉郁的影片氛围,被不少影评人称为是“战争史诗的精神高度”。《一代人》、《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构成了他导演生涯早期的“战争三部曲”。实际上,“二战”时期,瓦伊达才13到19岁,因为缺少身份证明,沦陷期间他也不得不每天待在屋里,在叔伯的锁店里帮工,关于很多外界的消息更多来自于周围人的转述。在后来的访谈中,他曾表示因为自己几乎没参加过抵抗运动,战争经历不多,他可以大胆地憧憬二战中那些被绞杀的英雄主义,然后在电影中一一得到弥补。高峰成就从获金棕榈到离开故乡年1月曾发行的《世界》杂志上,瓦伊达曾在访谈中说过,“如果我是自己作品的制片人,经济能独立化,我就能拍出第二部《一代人》和《下水道》吧。”话里充满了他对电影志向的苦闷,但他并未退缩,年与年,瓦伊达最出名的作品《大理石人》及其续集《铁人》诞生,这两部作品被称为“波兰道德焦虑”的代表影片。△其中,《大理石人》描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劳动英雄比尔库特遭受迫害的故事,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而《铁人》讲述一名记者被指派深入现场采访罢工、搜集罢工领导者不利材料,却在最后关头辞职。《铁人》最后获得第34届戛纳金棕榈大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这两部作品都是受到了多方阻挠才得以公映。20世纪80年代,瓦伊达的电影创作组被政府勒令解散,他在国内也失去了拍片的资格。在《铁人》之后他不得不离开波兰,开始了在国外拍片的生涯。期间他的电影创作也不曾停止。《丹东》、《德意志之恋》、《恋爱事件编年史》等著名影片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他的影片结合了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精湛的电影技巧,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波兰的苦难和挣扎。回归救赎永不停止的怀念与创作年,在外流亡九年的瓦伊达回到了祖国,他发现波兰的“政治电影”基本开始消失,整个民族的电影业面临着几乎崩溃的处境。波兰电影处于极度消沉的一个时期,年轻人对严肃的民族历史电影反应冷淡,除了少量优秀的纪录片外,整体作品难见起色,好莱坞大片充斥着银幕,沉闷的艺术片毫无票房,面临着这样的氛围,瓦伊达依旧坚持创作,整个20世纪90年代一共拍摄了6部电影,其中,《塔杜施先生》,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价值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波兰,观看它的观众甚至超出观看《泰坦尼克号》的七倍。年,瓦伊达经过长达17年的酝酿,推出了呕心沥血之作《卡廷惨案》。影片描写了前苏联年在卡廷森林中对波兰战俘军官实施的大屠杀,瓦伊达的父亲就在那场灾难中死去。《卡廷惨案》在波兰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应。他表示,《卡廷惨案》的创作动机是希望尽可能地重建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当被问到为何坚持拍摄此片,他说,“我害怕集体的遗忘。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验尸报告,它能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年,83岁的瓦伊达依然宝刀不老,他拍摄的传记电影《甜蜜的冲动》为他赢得了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阿尔弗莱德奖,而遗作《残留映像》(Afterimage),日前刚被提交为波兰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代表,这也是瓦伊达第九部代表波兰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电影。△遗作《残留映像》”“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只是想拓展一点点自由的边界。电影能直击人们的良知。我觉得自己没有浪费这一生,因为我对政治事务做出了一些贡献。”

输入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逼死强迫症丨高端吃货丨杜蕾斯美术馆丨成人学英文丨精神处男看高中女生丨阴三儿丨奇葩道具保存丨艺术品成emoji丨最美50书封丨恐怖片教父|50岁芭蕾天后丨妓院里的艺术丨真正的民谣|伪作大师丨跟剧照学拍照丨AV女优的真实生活丨中国最文艺美术馆丨欣赏裸体画的正确方式丨最励志自拍丨你的姓对应的杀手丨要看的大片丨照片变海报丨小城之春丨银河映像丨神坑动画辛酸史丨偶戏大师丨文艺片女王丨身价几十亿的乐队丨冰火花式死法丨中国最懒最穷艺术家丨文青测试丨乌镇戏剧节丨陈粒丨我爱我家总摄影丨人艺最纯老炮儿丨最难聊的社恐艺术家丨当代戏剧30年记录者丨陈佩斯宠物经丨椎名林檎丨写尽SM的作家|威尼斯高分片单|釜山行丧尸编舞|南城二哥|方大同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比较好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7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