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得了”超级妈妈新标准
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了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
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罹患了共同的病症:焦虑。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应试。而几乎所有的欲望,都指向一个目标:在应试中胜出。更高度一致的渴望就是:逃离。
大多数家长对待亲子养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也就是把孩子一生“成功”的责任全揽在自己的身上。父母对待亲子的责任,除了生活中的照顾以外,更多的应该定位在扶持、帮助与鼓励上,而不是绝对的掌控,比如提供资源、创造环境、讨论引导等方面。
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焦虑程度越来越高
01
压力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家长的焦虑是构成儿童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社会对于家长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人说现在是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各种信息都在督促着家长们不得不努力向完美父母标准努力。不论是拼爹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拼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师大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新媒体的使用
加重了攀比程度
攀比是人们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兰·德波顿在其《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产生了。”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同样源于比较。生活中最能加剧家长焦虑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了一场比赛,为了取胜,他们尽一切努力让孩子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
以前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也有攀比现象,但关于孩子的攀比大多发生在自己与身边的人之间。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使攀比的区域越来越大,自己的孩子比过了同事的孩子,比过了同班同学,还要和生活在其他城市甚至异国他乡的孩子相比;攀比的内容不仅包括孩子的长相,数学、语文学得如何,还要比上了什么课外班、拿了什么证书,几乎要与其他孩子的一切长处相比。
信息时代的攀比,对攀比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整的。
比如,信息不发达时和邻居的孩子攀比,家长对于对方家庭的信息有更多的了解,知道邻居家的孩子学习不错,但是性格不太好,或是身体不好,对一个人的认识相对比较全面而且客观。这种客观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让家长们意识到想要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会在对比中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
但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事实并不像传递出的信息那么完美,或有夸大的成分。因为生活没有交集,我们看到的信息更多是经过粉饰的,如同经过“美图秀秀”的照片,让人感觉自己与他人相比总是不够美。拿自己的孩子与众多优点拼接而成的那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家长们往往会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越比越着急,焦虑因此而生。
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加剧了竞争
家长的焦虑与现实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按照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一旦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他需求就会被提到日程,比如被尊重的需要。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进入了此阶段。
能否获得尊重,往往与人们的身份与地位相关。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小,上升的路径越来越窄。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对公平的高考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决定命运的机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高考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改变家族所处层级的机会。
这条路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尽管教育学者们不断告诫说孩子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但是家长们会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谁说我的孩子就不行呢”。想实现此目标,就要想办法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比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于是家长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家庭重心下移导
致过高期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教育支出的增加,价值观的转变,这一切导致家庭重心下移——从以长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重心的下移,一方面让人们更多地回归了爱孩子的动物本能,另一方面对这种爱投射了更多期许。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高于实际成绩,接近80%的家长期望孩子在班上考第一名,98.9%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90%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将来至少要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
家长的焦虑与其对孩子的高学业期望高度相关。现在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更像是投资,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意味着父母投资的失败。家长作为投资者,面对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焦虑也就成为了必然。
亲子一体化心理
导致界限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亲子一体化心理,造成亲子间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亲子间荣辱紧密相关,许多父母在单位就是比孩子。孩子表现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是家长的骄傲,家长面子上有光;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家长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亲子一体化心理导致家长与成年后的孩子仍然无法分离。家长会忧虑孩子的未来生活,因为如果孩子生活得不好,自己不仅没面子,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啃老族”让家长苦不堪言,也让家长承受了孩子没有培养好的后果。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一生都要由自己负责,对教育孩子就不可能不焦虑。
内心平和不会与生俱来
它实质是一种能力
02
很多焦虑的家长,尤其是焦虑的妈妈,表面源头是孩子,实际源头是自己。即使没有孩子,妈妈也照样很焦虑,总有千百样值得焦虑的事情,永远达不到平和的境界。
平和是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精神与生活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人就会辐射出影响他人的正向力量。平和是一种较高层次且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更是一种完全随俗不从众,不依赖于“抱团取暖”的价值观。这样的家长,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新生关系,如亲子关系,都有学习与成长能力,都有独立的判断与行为能力。
平和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一定有一个后天修为的过程。真正平和而坚定的心灵,如果不是在无意识中被家庭环境赋予和塑造的,一定是源于后天有意识的危机意识与自我反省。
不论为孩子付出多少,前提条件就是要用感恩的心取代不应有的牺牲情结。孩子是天赐予我们的成长阶梯,我们因为爱而对孩子的付出,表面为孩子,实则为自己。姑且不论孩子未来的幸福带给我们多少慰籍,多少人生质量的提升,我们借助新生命实现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人到中年,人生阅历、理解力、记忆力、学习能力正值鼎盛,是成长的最好时机。所谓中年危机,往往是一次蝉螁的过程,是信仰体系更新的过程。借助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摆脱徘徊不前,重新上路,此前所有的人生积累在托举新生命的过程中,也成为托举我们上升的强大根基。我们作为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灵,重新审视生命的成长潜力与巨大意义,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的焦虑
该如何消除?
03
焦虑。家长的焦虑。
孩子婴儿期,脸上起个小痘痘,家长焦虑。
孩子上学了,不爱写作业我焦虑,不爱阅读焦虑,考试成绩不好焦虑,太闹腾焦虑,太安静了焦虑……
焦虑。家长的焦虑。
如何不焦虑?
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引发对孩子“拔苗助长”,实施过度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形成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要减轻孩子的压力,父母就必须缓解自己的焦虑,回归平和的心态。
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