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第六章恐惧神经症

第六章恐惧神经症第一节概述

·概述:历史由来与要点

要点一: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要点二: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要点三:回避所怕的处境,这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

·分类和临床描述

场所恐惧

社交恐惧

动物恐惧

·治疗(行为治疗)

个别恐惧症病人的简单记载,不论中外,都是很早就有的。据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害怕一个人停留在黑暗的地方。我国古代杞人忧天的故事很可能有真人真事作为模特儿,而不大可能完全出自杜撰。

现代精神病学关于恐惧症的描述,是从德国医生C.Westphal()开始的。他的专著《场所恐惧》(DieAgoraphobie)对病例有具体的描述,他创造的名词成为各种恐惧症命名的开端。

S.Freud()把恐惧症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恐惧症,如害怕死亡、黑暗、蛇等,这些东西是大多数人都多少有些害怕的。另一类是特殊恐惧症,例如怕上街,这是大多数人并不害怕的事。后来,在一次学术演讲中(Anxietyandinstinctuallife,),他提出了置换(displacement)的概念:“很容易看出,内在的危险在恐惧症里变成了外在的,换句话说,神经症性焦虑变成了表面上看去是现实的焦虑。为了把这种复杂的事加以简化,我们不妨设想,场所恐惧症病人在街上看见人时,总是害怕自己出现受诱惑的情感。恐惧症的置换把这种害怕变成了对外在处境的害怕。置换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因此而感到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外在的危险可以通过逃遁而得救,而要免于内在的危险却是困难的。”这样的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病例,但不能解释所有的恐惧症,除非假设有决定人类一切活动的无意识的性心理,而这是作者无法接受的,很多心理学家也不接受。

与精神分析完全不同,行为主义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M.C.Jones()不仅提出了解释,还用直接条件化(directcon—ditioning)和社会性模仿(socialimitation)的方法成功地消除了孩子们的恐惧症。

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恐惧症的两条主要路线。近几十年来,临床的(包括家族史调查)、实验性的、心理学的(如人格的发展经过)和流行病学的多方面研究资料表明,恐惧症包含多种不同性质和起源的精神障碍,差异很大,既不能用单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去解释,也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治疗。

W.S.Agras()的调查发现,恐惧症在人口中的总患病率为77/,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害的恐惧症病人为2/0。这两个数字生动地说明,诊断标准不同,患病率之差可以高达近40倍。

那么,怎样才算一个恐惧症的临床病例呢?I.M.Marks()用四条标准确定恐惧症:①害怕与处境不相称;②不能用解释说理消除;③控制不住;④导致对所怕处境的回避。其实,②③两条不必要,因为不到恐惧症程度的害怕讲道理同样不管事,也控制不住。看电影的成年人,面对极端恐怖的场面,大多数人都害怕,可谁不知道那是假的呢?

因此,诊断一个恐惧症的临床病例,必须符合以下三条:(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这是一条统计学标准,即所谓不相称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在相同或类似处境下害怕的程度而言。换言之,恐惧症病人的害怕是异常的。

(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这照例构成病人就医时诉述的主要内容。

(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这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

作者认为,健康人和恐惧症病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病人回避现实。人生有很多事情不硬着头皮去干是不行的。如果在道理上我们完全明白,没有必要害怕,至少无需怕得那么厉害,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现实。经过锻炼,恐惧总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而无碍于正常生活的。实际上,很多恐惧症病人在行为治疗家指导下经过锻炼完全好了。不过,应该说明一点,作为症状的回避跟作为一种应付策略的回避是不同的。想恋爱结婚的人见了异性就躲,是症状性回避,因为它违背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后者是策略性回避,为的是用另外的方式去消灭敌人。犯逃跑主义的将军是坏的将军,但不是病态的,因为他的目的并未放弃,那就是为了活命。从心理学上说,回避有两种:回避内心的现实;回避客观的现实。回避内心的现实指不愿意看清自己的情欲、错误、缺点或短处等。这容易导致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神经症,但不一定导致恐惧症。

据R.Woodruff等()统计,充分发展的强迫神经症病例在人口中占0.5/。据前引Agras的调查,严重的恐惧神经症病例在人口中占2/,为强迫症的4倍。然而,在精神科门诊中,强迫症病人比恐惧症病人明显地要多些。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恐惧症病人有强烈的回避行为,所以他们很少就诊。

第二节分类和临床描述

传统的命名法是在phobia(恐惧症)前加上一个希腊或拉丁前缀。显然,这并不解决分类的问题,反而容易导致混乱。至少,一大堆生僻古怪的词是不方便的。

J.Wolpe()在研究行为治疗的应用和效果时,用包含72个问题的问卷调查病人,并将恐惧症分成六类:①动物恐惧症;②社交或人际恐惧症;③伤病及死亡恐惧症;④噪声恐惧症;⑤其他经典的恐惧症;⑥杂类。①、②两类是广泛公认的类别,其余4类则不然。单纯怕噪声的恐惧症大概很少,作者一例也没有遇见过。⑤、⑥两类与前四类并列,似乎不大妥当,缺乏系统性。

I.M.Marks()的分类如下:

1.对外在刺激的恐惧症

(1)场所恐惧症

(2)社交恐惧症

(3)动物恐惧症

(4)其他各种特殊的恐惧症

2.对内在刺激的恐惧症

(1)疾病恐惧症(参看第八章第四节)

(2)强迫性恐惧症(参看第七章第二节)

这个分类的优点是,它有症状、生理学、起病年龄、对行为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等多方面的根据。举一个例子,Marks()研究了各种恐惧症的起病年龄,发现动物恐惧症的平均起病年龄为4岁,社交恐惧症为19岁,场所恐惧症为24岁。Marks认为,动物恐惧症很可能有不同于其他恐惧症的精神病理学性质。这些病人的恐惧症状比较局限,即使病程长对治疗的反应也仍然是良好的。

但是,上述分类也有弱点和难处。首先,各种混合形式不少见。其次,正如Marks本人所说,场所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等也都不是同质同源的类别。

把恐惧症大致分为两类在临床实践中是方便而有用的:一类是简单的或单症状性恐惧症;另一类是复杂的或弥散性恐惧症。前一类人格缺陷少或不明显,对治疗的反应良好,这与后一类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混合的和中间过渡形式的恐惧症也不少,并且情况各异。

恐惧症这个名词已经用得很滥。初学者切不可被名词所欺骗。举两个例子,所谓学校恐惧症,只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恐惧症,另一部分并不是恐惧症而是拒绝上学,原因和表现形式却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不洁恐惧症也是一个容易使人误解的名词。特别怕脏和反复洗手的病人一般并没有恐惧,至少恐惧是不强烈、不突出的,他们面对或接触他们所谓脏物时的情绪主要是厌恶。实际上,所谓不洁恐惧症大多并非恐惧症而是强迫症。

下面介绍三种公认的恐惧症。

一、场所恐惧症

Agoraphobia过去通译为旷野恐怖、广场恐怖(见夏镇夷主编,英汉精神病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简明牛津词典》年第5版对这个词的释义是morbiddreadofpublicplaces(对公共场所的病态恐惧),还说agora源出希腊语,义为assembly(聚会)。据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社论(:)说,“古希腊的agora是一种人民的聚会,这个词遂获得了聚会场所这样一个派生义。只是由于希腊天气晴朗,聚会才在室外举行。假如,agoraphobia一词系来自古英语,那它无疑会指闭室恐惧症。”据H.P.Laughlin(),agora这个希腊词的原意是marketplace(市场),theplaceofassembly(聚会的场所)。因此,本书将agoraphobia译为场所恐惧症。

当然,这里并不单纯是个翻译问题。R.P.Snaith()指出,把性质不同的一组情况贴上场所恐惧症这么一个诊断标签,容易使人误解。事实上,被诊断为场所恐惧症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有些病人害怕在商店关了门和很少行人的街上走;有些病人一离开家门就紧张害怕,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遇见人。D.Bu—glass()发现,场所恐惧症有两种,彼此并无联系。一种是,病人害怕自己会晕倒或死去而旁边没有亲人救他;另一种是,病人害怕被人注视,因此,他们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而在没有人的僻静处所,他们便感到心里踏实。Marks()把一组病人称为旅行恐惧症(travelphobias),而把场所恐惧症一词放在它后面的括弧里,很可能是由于场所恐惧症一词含义过于笼统和容易引起误解的缘故。

不仅如此,场所恐惧症的症状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常常合并有其他内容的恐惧症,还常有惊恐发作和焦虑症,有些病人还合并有抑郁症状、歇斯底里发作、强迫症状或人格解体。

场所恐惧症以女性多见。病人多出身于稳定而且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母亲对病人的过分保护很常见。病前人格多系害羞、被动、依赖、容易焦虑不安。病后对家属的依赖更加突出,外出需人陪伴,严重者完全不敢出门,长期困居家中。

从英文文献上看,场所恐惧症是一种严重而又常见的恐惧症。Agras()说它在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我国情况究竟是实际上与西方不同,还是未被发现,似乎难说。事实上迄今国内还没有见过一例正式报告。作者从医已经五十余年了,只见过几位父母来门诊叙述他们女儿的情况,使作者怀疑为场所恐惧症,但始终未见过病人本人,无法确诊。也许,病人不敢出门,又缺乏有效治疗,是此病门诊少见的原因。当然,误诊也是可能的。

二、社交恐惧症

国内临床上见到的恐惧症中,以社交恐惧症最为常见。这大概与下述两种情况有关:①与西方人相比,我国人是特别爱面子的。领导对下级最常提出的忠告是:要注意影响。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大家都极力遵守的信条。然而,父母和长辈又往往不尊重晚辈,甚至当众丢他们的脸。②父母和师长往往忽视对孩子们社交能力的培养。生下来不久就交给祖母或外祖母抚养的孩子,这一点尤其严重。很多人还不懂得,从小到成年,一个人只有经常与同龄人相处,人格的健全成长才有保证。孩子们只有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独立而不依赖他人,自尊而又尊重他人。几乎完全在父母或老人身边长大的人,不是任性、蛮横不讲理或看不起别人,便是依赖、怯懦而孤僻,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见了兽便显出羊的样子,见了羊便显出兽的样子。总之,不能平等待人,不会社交。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一个家庭都住在封闭式公寓的单元房子里,很少与同龄人游戏的机会。这种情况值得引起大家重视。

社交恐惧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有多种多样的症状表现形式。除个别病人例外,症状只出现在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而独处时则没有恐惧症状。

常见形式之一,是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产生强烈的不安,而与一群陌生人(如在街上或公共场所)混在一起时并无恐惧或只有轻微的紧张。发作厉害时伴有头晕、恶心、震颤等。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除家属外)发生接触,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完全把自己跟朋友孤立起来,无法上学和工作。

有的人害怕社交时会脸红,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有人害怕在社交场合下会晕倒、或打嗝、或放屁等,以至回避社交。

另一种常见形式是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人家的视线相遇。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者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者从别人的眼光中能看出别人对他的鄙视、厌恶甚至憎恨。有些病人诉述总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查《辞海》“余光”有二义,一指落日的余晖,一指惠而不费地对别人的照顾,均与病人所用语义迥异,然病人皆不约而同地如此说,也是一件令人惊异之事)。病人所谓余光,指注视某物或某人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看另一物或另一人。如果问病人用余光看人有什么不好?是不是意味着斜眼看人,有看不起人的意思,还是意味着暗送秋波,不正派?病人照例说不清楚,甚至否认有任何看不起人和不正派的想法。病人的痛苦似乎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眼光会伤害别人,至于用眼看人怎么会伤害别人,病人却无法自圆其说。尽管如此,病人还是害怕。

有一男青年害怕与人交谈时用手挠头皮,他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其实,他头皮并不痒,也没有挠头皮的习惯,可就是怕交谈时会控制不住地这样做,因而避免社交,可又认为不社交无法立足于社会,十分痛苦。有一女青年总害怕有人有特异功能,能透过衣服看见她的阴部。尽管病人对特异功能持怀疑态度,仍然害怕与人接近。她从童年能记事时起,就特别怕别人看见她在大小便,因而出门前必须先上一次厕所,也不敢远离家门,怕忍不住要去厕所——她多年来不敢上公厕。即使在家,也必须门窗紧闭,挂上厚窗帘,才敢大小便,尽管如此严加防范,大小便时仍极为紧张害怕。数年前见报纸上有特异功能之说,遂转而害怕特异功能。

从上述两个病例可以看出,社交恐惧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无法尽述。也许,归结到一点,社交恐惧症的核心是怕人,各种变异都可以视为人的象征化。

已经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解释社交恐惧症的发生。除精神分析和条件化两种理论外,下面再介绍两种。

随着心理咨询和社交指导的推广,认知行为学说得到了发展。有些作者认为社交恐惧主要是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养锻炼。缺乏社交技巧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导致尴尬的处境;同时,本人觉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紧张害怕。另一些作者强调认识的作用。他们认为,有社交恐惧的病人的社交行为在客观上完全可以是恰当的,但病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在社交过程中,病人的自我贬低起着重要作用。不少病人本来就是缺乏自信和倾向于自卑的人。还有一些病人对自己要求过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与喜欢,这就不可避免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当然,许多作者把社交技巧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强调认知和行为的互相作用。

M.R.Leary()认为,已有的学说都有助于理解社交恐惧症,但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完全解释已知的各种病前情况(先驱和诱发事件)以及病后的表现。

Leary的学说叫做自我推荐学说(self_presentationtheory)。学说的要点是,社交必有动机。通俗地说,一个人只有当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假如不论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一概毫不在乎,我就不会紧张害怕。可见,决定所有社交恐惧的共同因素是动机,即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处境,另一个是人格。

先说处境。举例说,想和异性交朋友或谈恋爱,对方愈是貌美或有才华,动机就愈强烈,也就愈容易紧张不安。又例如,参加就业面晤考试,如果竞争的人多,挑选的标准很严格,我们就容易感到紧张不安。又例如,将要会见的人大权在握,接见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关键性的作用,见面时也容易紧张。一般的说,第一次与人见面容易紧张,因为我们都懂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可见,就诱因或先驱事件说,往往是抱着特定动机的某种处境。当然有例外,即事先并无特殊的和明确的目的,但偶然发生的尴尬处境使病人一般的想得到别人好印象的动机受挫,也可以成为诱发事件。

再说决定动机的另外一面,即一个人的人格特性。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或者,特别爱面子,似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他这才有面子;或者,完美主义倾向强烈,恨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那么,这种人便容易患社交恐惧症。

一般的说,社交恐惧症的预后是好的。只要病人长寿,社交恐惧迟早会减轻甚至消失。从来还没有听人说过老头子或老太太有社交恐惧症的。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可迁延多年,以至生命最宝贵的一段年龄在痛苦和无所作为中白白浪费了。

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对健全,恐惧是在强烈的创伤性处境下发生的。这种病例用系统脱敏治疗效果好。另一个极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碍,从小害羞、怕见人,又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并且从小一直缺乏社交训练,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充其量只是会啃书本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种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惧便明显起来,往往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诱因。比较多见的是处境因素和人格特性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社交恐惧的发展。为什么中年以后社交恐惧症会自发缓解呢?很简单,社交的特殊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减退了。通俗地说,脸皮变厚了,社交恐惧症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广义的社交包括与父母的交往,但还未见一个病人在父母面前发作社交恐惧,这缘故不外三种情况:①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或天才或孝子,赞赏与爱护备至,恐惧不可能发生;②父母总是口口声声说看着子女长大,一切都了如指掌,毛病和缺点都看得一清二楚,子女也就不认为父母对他们会有什么别的看法和评价,既无需装模作样,也不抱希望会从父母那里得到特别的好印象;③子女对父母满怀怨恨和敌意,愤怒使恐惧无法存在,或者亲子情感淡薄,彼此都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也就缺乏沟通的动机。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Leary的学说是解释社交恐惧症迄今为止最令人满意的学说,只是恐惧的某些特殊变形还是需要A.Freud()详细阐述的某些自我防御机制才能给予恰当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S.Freud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三、动物恐惧症

这在临床相上与场所恐惧症恰处于另一极端:症状最单纯,对治疗的反应也最好。儿童期的患病率无性别差异,青春期以后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往往只限于害怕某一种动物,如狗、猫、鼠、昆虫、蜘蛛等。害怕某些种动物的人很多,只有少数人达到了恐惧症的临床程度,这主要有两个特征:①回避行为损害社会功能;②恐惧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即使达到了临床程度,就诊于精神科的病人仍然是其中的少数。

心理生理测量提示,动物恐惧症病人一般并没有广泛性焦虑。

看来,动物恐惧症也并不是同质同源的一组精神障碍。从简单的条件化到复杂的精神病理机制,各种不同的病例都可以见得到。病前人格也有显著差异,可以相对健全,也可以有明显的人格障碍。较常见的是,既有一定的诱发处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人格因素。下面的例子便是如此。

病人男性,已婚,35岁,农村某中学数学教师。患狗恐惧症,不敢独自出门。每次外出必须有人陪伴(妻子或学生)。病人请陪伴者先行,与病人相距数百米。如果先行者看见远处有狗立即通知病人,病人立即掉头逃回家中。据病人说,如果已知某户养狗,则以该户为圆心,以米为半径,画一圆,病人必须在圆外行走,绝不敢靠近些。偶然看见狗,虽然相距米以上,也恐惧万状,心跳剧烈,满头大汗。值得注意的是,此人病前并不怕狗。起病的诱因是村子里发生一例狂犬病暴亡,而病人与死者过去关系密切。病前有某些明显的强迫人格特性,但还不够诊断为强迫性人格障碍。

第三节鉴别诊断

按第一节所述的三条诊断标准,典型的恐惧症并不难诊断。但对每一例够诊断为恐惧症的病人,都必须详细了解个人历史,进行全面的精神状况检查,以免遗漏症状和误诊。

疾病恐惧症通常只限于害怕某一种特殊的病,而疑病症多具有弥散性,对健康过分担心。疾病恐惧症医院的回避行为,病人没有进行检查和明确诊断的要求,也不求治其所怕的身体病。疑医院、找医生,要求做各种检查,要求明确诊断和给予解释等。医生询问时,疾病恐惧症病人并不诉述所怕疾病的身体症状,而疑病症者总是诉述各种身体不适感。

强迫观念也可以以疾病为内容,但有主观上受强迫非想不可的体验,同时又有意识的抵抗,即反自我强迫的体验。

所谓强迫性恐惧,指病人害怕自己会丧失理智和失控。这跟典型恐惧症害怕外在客体和处境是不同的。但是,强迫神经症病人可以同时有恐惧症状。抑郁症病人有时也可出现恐惧症状。诊断的原则是,强迫症状或抑郁症状出现在先,恐惧症状出现在后;并且,强迫状态或抑郁状态持续时间长于恐惧症状的存在时间,只诊断强迫症或抑郁症,而不下恐惧神经症的诊断。当然,在诊断后面附以伴有恐惧症状的说明,是可取的。

偶尔可以见到恐惧症与惊恐发作出现在同一病人的情况。按症状学定义,恐惧症有明确的客体或客观处境,惊恐发作病人的害怕却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处境,二者的区别是清楚的。但是,兼有两种症状的病人时间稍久便可能出现二者混合形式的发作。

作者在门诊工作中曾追踪过一位病人,从第一次发病到最后一次门诊已经近30年。病人很爱面子,对批评指责或轻视很敏感,但病前并没有无根据的猜疑。曾三次发作偏执状态,每次都有明显的诱因(政治运动受审查,评级、评薪受挫,出国未成),每次持续3~6个月之久,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突出,但没有幻觉。每次的妄想内容都差不多,总认为派出所要害他和逮捕他。精神病状态消失后,病人对妄想有很好的分析批判,但妄想一经批判,便出现恐惧症,不敢从派出所门前走过。一走近派出所就十分害怕,心跳加快,但病人在家里和在门诊部都能理智地分析,认为这种害怕没有道理,毫无必要,却控制不住。这种恐惧症状持续几个月以后便逐渐消退,恢复原来的人格,社会功能保持在原来的水平。这位病人在近30年的时期里有三种可以清楚地区分开来的状态:偏执状态;恐惧症状态;相对健康的稳定状态。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如果囿于某一种病理状态的临床评定而忽视其他,诊断就会流于片面,治疗也难免是不恰当的。

第四节治疗

恐惧神经症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也可以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同时或交替进行。本节主要讨论恐惧症的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有三个原则:

1.自愿医生当然应该事先向病人作必要的介绍和解释,把行为治疗的方法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以及一些重要注意事项向病人做如实的说明。医生的谈话带有鼓励性,但切不可言过其实。治疗必须出于病人自愿,否则治疗不会有效,并且容易半途而废。病人接受治疗应是基于深思熟虑所作出的抉择。

2.主动一般药物治疗只要病人愿意服药也就够了。行为治疗要求病人发挥主动性。病人不只是治疗的被动接受者,他还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病人愈是主动,行为治疗的效果就愈好。

3.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治疗是一种有计划的自我训练。当然,计划是基于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原理的。治疗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采用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量表,使病人制订计划时有可供参考的现实资料。循序渐进也很重要。操之过急会造成挫折感,伤害病人的信心,停滞不前则不能消除症状,而倒退意味着失败。经过与治疗者商讨和认可的计划必须坚持执行。每天按规定的表格做记录,定期用量表进行评定,都是必要的。

如果在实施行为治疗的同时,医生或治疗师重视与病人的人际关系,能做到互相理解,甚至共同商量一些治疗以外的事情(如病人家庭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问题),治疗效果一定会更好。家属对病人采取同情、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指责或轻视,也很重要。有时,对病人本人的行为治疗可以与家庭治疗相结合,这对提高和巩固疗效是很起作用的。

恐惧症的行为治疗一般首选系统性脱敏,这是J.Wolpe()基于动物实验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治疗,它汲取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这方面许多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成果。

猫在笼子里多次遭受电击的痛苦经验后,对笼子产生了类似人类恐惧症的反应,即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回避逃遁行为。这时,即使猫处于饥饿状态,面对着美味,猫也不进笼子里去。把它放进笼子里,猫却不进食,表现为近似人类的焦虑恐惧状态。现在,我们来着手治疗猫的病态。开始时,在离笼子很远的地方让猫进食。然后,逐渐把食物向笼子移近。最后,猫终于可以在笼子里享受美餐,而不再有任何不良反应。这就是系统性脱敏的实验基础。

E.Jacobson()发展了一套逐步使肌肉放松的技巧,称为进行性松弛。Wolpe注意到,当一个人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时,焦虑和恐惧一类的情绪反应便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交互抑制(reciprocalinhibition)。因此,Wolpe将系统性脱敏与进行性松弛二者结合起来。通常,先请病人进行放松肌肉的自我训练,尽可能做到能随意使自己全身肌肉放松的地步。这自然需要一段时问。然后,再实行系统性脱敏。由于病人所害怕的客体和处境各种各样,这种方法需要多种设备。现在,放松肌肉的自我训练可以使用生物反馈仪作为辅助手段。

人在恐惧时呼吸也有改变,往往变浅变快。基于上述同样的道理,如果病人经过自我训练能够调节呼吸,一旦呼吸变浅变快,病人立即加以调整,也有助于减轻恐惧。

另一种方法叫暴露疗法,也就是将原来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反复再现于病人之前。暴露时病人产生恐惧反应,治疗者在旁边进行保证和鼓励。可以采用渐进的程序。首先是请病人回忆和想象令他可怕的事物,然后用图片或模型,最后用实物和接近生活的真实处境,还可以借助于录像、录音等手段。也可以采用所谓冲击(flooding)的方法。但事先必须告诉病人,鼓励病人尝试,并保证有治疗者在场绝无危险。所谓冲击,指一下子让病人暴露于病人最害怕的实物和实际处境之中。经过几次冲击,病人的恐惧迅速减弱,恐惧症也就得到了控制。

脱敏和暴露都旨在消除病人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使用奖励以促使病人发展和确立良好的行为则称为阳性强化。这种方法用于治疗恐惧症通常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

下面简单讨论一下社交恐惧的治疗。

治疗者与病人发展和确立良好的关系极为重要。这有双重意义。没有良好的关系,一切心理治疗都难以进行,更无法深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由于病人的困难在于社交,而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交谈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可见,治疗关系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防止病人对治疗者产生依赖,而恐惧症病人一般地很容易依赖别人。没有经验的医生容易误解病人的言语和行为。病人一见面就表示“绝对相信”医生,表现得过于亲热,这实质上是依赖的一种表现,而医生却误以为得到了病人真正的信任。友谊只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病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对医生的信任和尊重,是需要时间的。

医生可以采用任何一种理论(例如Leary的自我推荐学说),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澄清了的心理事实,对病人作通俗的解释,可以逐渐改变病人的认知和态度。

行为治疗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原则。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病人的社交水平。很多病人治疗失败的原因是起点太高。有一位病人过去连同性的同学和邻居之间都很少交往,见了面几乎无话可谈。父母亲急着抱孙子,突然给他介绍一位姑娘,就像设个圈套一样,安排双方在某公园一个亭子里见面谈恋爱,把两人推到一起坐下后,父母立即溜走。这位病人处境之尴尬是可想而知的。

社交跟上学读书一样,必须一步一步来。加减乘除还没有学好,就学代数、几何,当然会失败。失败伤了面子,降低了自信,下一次更加紧张害怕。所以,社交训练必须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每一次新水平的社交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有胜任的信心,不能毫无准备去叫病人冒险。

医生可为病人安排一定的社交处境,逐渐过渡。例如,先安排一位异性医生或护士三个人一起交谈,然后过渡到病人跟不太熟悉的那位医生或护士两个人交谈。也可以约两位病情类似的病人和医生三个人一起谈,然后让这两位病人交谈。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就是太费时间、费人力,目前国内还不容易办到。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8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