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技能培训
第七课:精神分析与神经症
1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理解投射性认同
⑵投射性认同的识别
⑶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2实际体验
1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理解为何要用运用投射性认同
问题的设置与目的:谁在搞投射性认同?或说是人的什么在搞投射性认同?弄清楚这些,是处理投射性认同的前提。
所谓的心理投射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发生。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现实。
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核心的关系精神分析取向。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人及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这样说,是人的“内部关系”在搞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本是人自出生后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治疗
分析阶段,主要运用接受技术(如森田技术,现实疗法等),和改变技术(如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界定;(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来完成。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应遵循的原则:1首先就“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改观解释,示范性解释,回顾性的解释等等。
从操作性看,认知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相对强一些。
Leahy的《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介绍,有3类技术可以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第一类:澄清质对现实性技术: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等。
第二类:处理分裂、投射性认同等原始防御技术: 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自我实现的预言,否认问题,接受,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等。
第三类:识别和处理苛刻超我及强化自我功能技术: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区别行为和人;评价负性标签及寻找变化;考察价值系统;增强好奇心;区分进步和完美,等。
Leahy手册中第7章《聚焦图式治疗》9个技术用来修通和校正“坏自体-客体表象”
另外,现实疗法,沟通分析、沙盘疗法,辩证行为治疗中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投射认同。
客体关系处理(治疗)投射性认同:
初始阶段仍然是“关系大于技术”的共情性参与。
第二,澄清阶段的任务:澄清和揭示投射认同。治疗师需要将投射认同相关的隐匿信息传递(即非语言的、潜在的、暗含的)转变为公开明晰的表达。例如,在依赖的投射认同中,某女孩多次向你传递出“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信任的人”“如果没遇见你,我不知能否撑下去”,并在咨询结束后以各种借口不想离开,或想请你吃饭等,治疗师先是容纳投射过来的“好客体依赖对象”,慢慢地治疗师会感受到被依赖的纠缠(反移情)。这时候,治疗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女孩,“我感到了被你依赖的压力”或是“你的生活中曾有过无条件关爱你的人,我感觉到你是想把我当成这样一个人”等这样公开明晰的表达。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咨访关系关系已经被澄清,来访者会有领悟的释然感。
第三,分析阶段:质对与解释。此阶段主要完成: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对认同的分析;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同时,治疗师需要对投射过来的“迎合”或“性移情”作出拒绝的回应,向来访者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注意的是,治疗师所拒绝的是关系而不是当事者本人,阐明“就事论事”的拒绝。治疗师使用质对,若以语言层面,最好是开放性提问达到解释“冲突模式”,若以情感的层面,最好是隐性的拒绝到达揭示“投射幻想”,例如当对方传递出“回报”要求,治疗师可以用沉默,或一种眼神、手势等表达不接受。
此阶段,存在投射性认同的轮回,即澄清和处理了投射性认同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投射性认同,使得治疗关系倒退到新的投射性认同阶段,因此需要对投射认同的再分析与解释。这一阶段要达到,来访者开始认识到先前与治疗师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投射性的,或不良的)已不复存在了,咨访双方都感到很轻松。
最后,可视为整合阶段。严格讲这一阶段与分析阶段的任务有重叠,因为治疗师同样会给来访者许多反馈信息,主要是自己与对方交往过程中的感受(仍然是反移情),目的是给来访者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他人是如何感受与他(她)交往的,使来访者不仅自知,也能知人。同样的,治疗师要对“分裂的认知模式”“假性认同”进行细节和精确性解释,解释所强调的议题更多是与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是与“好-坏”的内化有关。
所有的解释,应该围绕一个现实目标——来访者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来被依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说到底,是人的早期——被遗弃感、被否定、被欺骗、被打击的自我创伤,在源源不断地搞投射性认同。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背景下的投射性认同治疗,其终极目的都一样:扭转负性认同,整合分裂的认知结构。用感性的话说,是如何将内化的伤痛之恨转换成爱。
2实际体验(角色咨询体验,交流对投射性认同的感受)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熊玲。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熊玲熊玲:有关精神悖论的感想:完美的缺陷
熊玲:爱在恨的关系里(上)
熊玲:爱在恨的关系里(下)
熊玲:有关精神悖论的感想:因果共生
熊玲:自我分裂的后面(上)
熊玲:人为什么受不了亲人受苦?
熊玲:亲密关系,谁是纽带谁是杀手
熊玲:解读“无聊综合症”
爱情究竟以什么相吸?
什么是病态的深爱?
熊玲:被背叛之后
熊玲:《虎妈猫爸》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熊玲:解读婚后焦虑、产后抑郁
熊玲:强迫症的外形与内心
熊玲:抑郁症的症结与出路
熊玲:评价的暴力性
爱情是一面镜子
爱上爱情会怎样
自认为缺爱的人,应该怎么办?
中科崔永玲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