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荟萃咬指甲到底是缺爱还是缺钙

心理学家弗雷德·门德尔说:“每个人一定程度上都咬指甲。”

咬指甲的行为非常普遍,小规模的研究显示20%左右的成人经常咬指甲。它有时发生在无意识情况下,有时发生在有意识情况下。从小孩子到成年人都存在咬指甲的行为,成年人咬指甲的比例要小于儿童。幼儿园的小孩子会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不自觉地咬指甲,考场上的中学生也会“疯狂”地咬指甲,工作岗位上的成年人也没能幸免。而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专业术语称作“咬甲癖”。

Q:为什么人会咬指甲?

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早期错误理论。

A、微量元素理论

有一种民间流传说法,爱咬指甲的孩子都是身体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最深得人心的就是“钙”和“锌”,但是目前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证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相关关系。

B、弗洛伊德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针对“咬甲癖”,可以对应在其理论的“口唇期”。所谓口唇期,即孩子1.5岁前的这一段时期,这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吮吸和撕咬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可是,很多大人都认为这太脏了,所以会限制孩子这么做,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限制得太过于厉害,那么孩子反而会出现补偿心理即尽管他们已经不在口唇期的阶段,他们仍然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之前的未满足。但是这种理论没有研究证明,也没有证据支持。

C、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主动毁掉自己最具攻击力的武器。但是同样这种理论没有研究调查证明。

Q:那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A、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原因)

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影响和控制的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咬指甲能够帮助我们平稳情绪。当我们厌烦的时候带来启发;当我们压力大或者沮丧的时候,能够让我们得到暂时的平静。门泽尔指出许多人当他们在刺激下(也就是心烦的时候)或者是刺激过大(压力多大或者过于兴奋)会有咬指甲的冲动。他说,“这种行为给他们鼓舞,当他们刺激过大,确实会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就像尼古丁一样。这种观点就是咬指甲有两阶段的功效:既能在特定状况下鼓舞人,又能够让他人放松。

B、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紧张(次要原因)

由莎拉·罗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点证据:咬指甲能够提供暂时的逃离,分散注意力或者放松。

C、其他原因

有专家认为,咬指甲的行为可以满足那些完美主义者的心理,使他们产生满足感甚至愉悦感。另外在咬指甲行为中产生影响的可能是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的清洁本能,就像猫会舔自己,这样的行为都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清洁本能。

Q:那这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

咬甲癖(Nail-biting)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种常见的口瘾,属于小儿行为偏离。在DSM(精神障碍诊断手册)中:拔毛癖(TTM)、咬甲癖和一些严重的牙痛被归类为强迫症和相关疾病,统称为BFRB,即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障碍,而且常常是抚慰的甚至是愉悦的执行重复行为。

但是冲突的是,大多数咬指甲的人并不特别喜欢这一习惯带给他们的伤害——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想要放弃的主要原因,所以咬甲癖是否属于BFRB?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多数心理学家开始从BFRB(强迫症和相关疾病)中区分出咬甲癖。尽管最新的研究将咬甲癖放到了强迫症更宽的范畴中,但是其中许多研究BFRB的人不赞同。所以,咬甲癖的归属至今还是个争议问题。

Q:那它没有好的方面了吗?

研究表明:BFRB患者的过敏率低于普通人。

卫生假说表明,早年接触微生物可以降低过敏的风险。所以,吸吮手指和咬指甲可以让孩子在较小年龄时接触到微生物,它们可能会降低孩子日后患过敏的风险。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和卫生健康。

所以,咬指甲不是缺爱也不是缺钙,而是一种习惯性的“解压方式”。但是,这种解压方式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不如换个解压方式,再把这习惯戒了!

供稿

包雅楠

排版

彭塏钦

责编

李浣嘉赵雨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z/121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