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如何治愈瞎忙综合

阅读本文能为你省下阅读一本书的时间。

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发展,世界进入3F——碎片化(fragmentation)、快节奏(fast)、自由(free)。很多人都患上了“碎片化时代综合症”,也就是“瞎忙综合征”,这个时代病是时代变化趋势给我们敲的警钟。

纪元老师所著的这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传递出了时间管理的核心原则即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的管理。

书中分成了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让1天变28个小时的初级技能”、“不用专注也能完成80%任务的进阶技能”、以及“让高效毫不费力的高级技能”。

将这三个技能细化来说,可分为以下6个部分:

1、列出日常事务清单(时间段清单)

2、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3、列出碎片化清单

4、列出每日任务清单

5、培养打卡和写日志的习惯

6、习惯的正确培养方式

1、列出日常事务清单

列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及每周会做两三次的事情,除了已经在做的,还可以列一些希望自己做到的。

日常事务是每天的基础,这是第一份清单,列出来既可以避免焦虑,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把日常事务做的更好。?

把日常事务列出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排好它们。在安排它们的时候只需要写上时间段,并不需要具体的时间点。

纪元老师说:“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严格的日程表,我们用时间段。”所谓的“超人”,是指坚持记录时间日志、拥有强大意志力的柳比歇夫之类的人;所谓的“傻蛋”,嗯,你懂的……

严苛的时间表缺乏弹性,一旦出现干扰,就容易影响到整张时间表,即使最后把一整天的任务都完成了,但由于与最开始的计划期待不符,也会让我们产生挫败感。

列时间段清单时要审视六要素: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身的身心状态。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干扰较多,则不适合做需要深度思考和高效产出的事情。需要不断优化时间段,从而真正实现高效。

但每个时间段不要排得太满,用“八分饱”的概念来安排时间。这样才能做到轻松地把这一时间段的事情在这一时间段内搞定,不会陷入事情没做完导致的各种纠结里了,让自己产生挫败感。

在时间段与时间段任务切换时,可以选择一个“仪式”,比如休息休息,或者吃个水果,喝杯茶给自己一个进入下一个时间段的暗号,划清时间段的界限。

划好时间段,做好专时专用、安排有度很重要。这样每一天都可以被工作的意义、家庭的幸福、个人的休闲时光等充满,做到规划有序地享受美好生活。

2、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从中医的角度说,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一天24小时的不同时段由不同器官来执行不同的功能。

晚上9点-11点是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晚间11点-凌晨1点是肝的排毒时间;凌晨1点-3点是胆的排毒时间;凌晨3点-5点是肺的排毒时间。这些排毒活动,需要在熟睡中进行。

以上是根据中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早睡早起的好处。除此之外,早睡早起可以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

早起时,可以制定一份计划清单,知道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会过度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阅读书籍,给大脑补电;可以不急不慢地吃个健康早餐;可以处理当天的工作。

当然,并不是提倡大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学习的时间而压缩睡眠的时间,6-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是要得到保障的。

不过一提到早起,还是会有很多人本能地拒绝,这里面包含着不少挫败和痛苦的回忆。

赶上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时会很自然地在第二天早上赖床。

所以,早睡早起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以下几个方法可以试试:

1)早起倒逼早睡法

很多人觉得早睡比早起更困难。这里面的原因,一是起得不够早所以导致晚上到点不够困;二是晚上的诱惑太多,控制不住自己,缺乏睡觉的动力。比如:刷朋友圈、看电影、玩游戏等等。

在晚间时,要时刻谨记早起这个重要的需求,要明白睡得晚,起得也晚,会破坏接下来一整天的规律,造成严重的损失。

对于早起的高要求会让我们产生对于晚睡的顾虑,担心影响第二天的效率,也担心自己的健康,所以自然地到点就睡觉,晚上不安排什么事情。用早起倒逼早睡,就好像要赶早班飞机的心情一样。

2)双闹钟法

首先,需要想好第二天要几点起床。

其次,根据时间定两个闹钟,一个叫wake(醒),听到这个闹钟要能醒来,可以是舒缓的闹铃;第二个是up(起),这个闹钟要爆炸式的闹铃,能把我们从床上不得不叫醒,而且要放在自己一定要起床才能关掉的地方。

关掉up闹铃后的任务是要消除生理上的困倦和痛苦感。

所以,做一些合适自己的且提前确定好的清醒行为,也许5分钟就够,目的是让自己感觉醒过来了,脑子不再昏昏沉沉的。比如:刷牙、洗脸、喝水、上厕所等。

中午时,如果感觉到困意,可以再给自己一些小憩的时间,哪怕只有20分钟,也可以让自己恢复充沛的精力。

如果一整天都感觉到困,那就会逼着自己晚上早点睡觉了,之后就慢慢建立起早睡的习惯来。

3)仪式法

很多上班族有“晚睡强迫症”,即使无所事事也不愿提前睡觉,总会不自觉地拖到夜深人静的某个时候才能睡着。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出于对白天生活的无声抗议。晚睡族往往白天压力大,晚上需要依靠亢奋来缓解心理疲惫。

所以需要仪式法即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序来帮助入睡。每天以洗澡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睡前程序。

基本上要在睡前1.5-2小时洗澡,这样对2小时后的睡眠最有促进效果。也就是说,睡前程序始于期望的睡觉时间的2小时前。

洗澡后,做一些放松且不亢奋的事情,比如:阅读、听音乐、冥想打坐等,把一项项地列成清单,每天按顺序做,这样就很快地习惯了早睡,也就更好地早起了。

纪元老师说:“要有勇气结束今天,新的明天才能开始。早起,从早睡开始。”

3、列出碎片化清单

我们的大脑有很多忘事方式。

1)不当回事。即使很多人建议要把梦想、目标、体验、感受写下来,但很多人都不把这些当回事。

2)彻底忘记。把一件事情彻彻底底地忘记,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

3)提取失败。有时候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好想法,可是过段时间可能就再也想不起来了,虽然它们其实都还在脑海里。

4)压抑。想起来就烦的事情,会选择性遗忘,不愿意去想去面对。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为每天要面对大量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种碎片侵袭的大脑建立起一道保护屏障。

而碎片清单,就是大脑的缓冲池。碎片来了先全部进入缓冲池,大脑在合适的时候再去处理它们。

列碎片化清单时,可以利用好这些原则及要点:4W1H

1)What:记录一切未尽事宜,包括要读的信息、要干的事情、要实践的想法。

2)When:念头产生后立刻记。

3)Where:选择用起来最随身、最方便、最顺手的工具。

4)How:无须过多思考,用最简短的词语忠实记录原始信息。

5)Why:大脑不靠谱,会忘、会多想、会焦虑、会不当事儿、会否定……我们根本不给它这个机会。

把事情放进碎片清单的目的是要在其他适合的时间再一一地去思考它,处理它。通过碎片化清单构筑一个能够良性运转的碎片化处理系统。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系统,只能靠经验和能力手脚并用地堵漏洞,因此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4、列出每日任务清单

掌握了碎片清单的记录和处理方法后,最开始每个人都会感觉精神舒爽,因为终于体会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感觉了。

但不久会就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事情怎么做?是现在做?以后做?不做?排期做?还是找人做?这是因为还缺少一张每日任务清单。

要从碎片清单中挑出需要处理的事情,将它们放进每日任务清单中。用任务清单来引导自己在一天中专注和聚焦,将任务逐步完成。

出现在任务清单上的事情,应当包含了有效的思考过程。对任务进行思考和细化,在大脑中演练一遍。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任务清单,给自己造成压迫感与挫败感。

在执行时由于对过程心里有数,就可以更加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当把任务的过程想清楚时,就可以根据经验靠谱地估计出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了。

想象一个天平,左边是计划,右边是执行。如果缺乏计划的话,重压就在执行这一端,因此会产生焦虑和拖延,才会耗费时间。

清单上的任务,不必分优先级。根据管理学四象限,把一个任务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

人不是机器,要把任务灵活处理,没必要建立任务优先级,否则在任务还没开始之前,就因为任务的顺序而纠结死。

要相信人有一种自然的自律性,只要任务设置合理,随时查看碎片清单和任务清单,大多数的任务都是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的。

5、培养打卡和写日志的习惯

如果你只培养一个习惯,那么打卡是你唯一需要培养的习惯。因为它是培养习惯的习惯,是坚持做到某事的重要技巧。

无论你想坚持什么,都请先坚持打卡,在发生行为的第一时间就打卡记录。比如,每读一本书、每做一次运动、每早起一次就在朋友圈打卡。

主动的打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察方式,当我们想培养某个好习惯时,打卡会调动我们的能量,是促使我们坚持的一种方式。

有意识地记录自己时,就把能量导向了







































北京中科医院坑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z/65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