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amp直视骄阳征服

这两本一生一死,放在一起合适。

《生命是什么》

要生娃了,看这本应个景吧。作者是著名虐猫狂人薛定谔。据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基本单位都是不连续的,这点很有趣。对于理科生来说,这本书有点过时了,决定弃。不过能想象对当时的学者有多大的启发。

然而我有强迫症…弃了一会儿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书给看完…物理学家的思路确实相当具有启发性,比如根据所观察到遗传结果的稳定性推断遗传分子中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级,进而推测分子结构;比如根据遗传结果的多样性推断遗传分子为一种非周期性固体;比如根据突变概率推断自然突变和热运动的偶然涨落相关。要知道,那个时候人们对遗传物质的结构所知甚少,也还没有出现“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另,生命体和负熵的关联可能是玻耳兹曼最早提出的)

还记得达尔文之前的拉马克吗?他的进化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如果拉马克的理论正确也挺好的,这样个体忙碌的一生就从遗传学上有了意义,比如读书多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脑回路遗传给下一代。可惜所有的证据都不支持乐观的拉马克而指向了悲观的达尔文。薛定谔说别灰心,一个人于生命中的全部努力依然是有意义的,个体的选择和行为虽然不能直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但是能为物种的发展提供指向:比如如果选择搬到火星住,时间会帮人们淘选出适宜火星环境的偶然突变;比如如果我们继续功利下去,非高富帅/白富美的劣势就越来越大了…

“一切生物死亡之后,身体回归到身体的世界,灵魂回归到灵魂的世界。不过,在死亡的过程中只有身体发生了变化。而灵魂世界由于只是唯一的灵魂构成,因此它就像身体世界后的一盏灯。每当一个生物形成的时候,灵魂的光芒就像阳光穿过窗户一样照射进身体。窗户的大小和种类决定了光进入世界的多少,但是光本身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弗里茨·迈耶。只可惜即使自我是窗,或者自窗户透进阳光的屋子,你我仍旧不能幸免死后自我不复存在的悲伤。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意识的单数性。

最后三章相当烧脑,探讨了诸如“意识只能以单数存在,无法解构为若干次意识”,“意识不完全属于能量系统”,“光锥内外无因果”,“意识不会被时间摧毁”之类的问题,表示智商余额不足…关于熵增,对一个洗牌的例子一直有些疑问:如果恰好把牌又洗成了初始的顺序,可以认为体系的熵值重新归零了吗?好比一方面人们认为系统会越来越混乱,一方面又认为给猴子足够长的时间可以敲出一部莎士比亚,这本身不是矛盾吗?

推荐指数:三星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心理圈里欧文·亚隆差不多是必读,为了能时不时在该圈混一混,打算读一下老先生在七十五岁时写下的这本案例书。话说欧文·亚隆真是尼采的死忠粉,题目都起得这么尼采。本书主题是如何面对死亡,大概这位心理治疗大师晚年想重新思考一下此类话题吧。开个头,“自我意识是无上的馈赠,如生命一般宝贵,正是它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但是,随之而来的代价便是死亡之痛。”

今天看文献的时候很神奇地看到作者引用了年的欧文·亚隆,主题恰好就是死亡焦虑。可以感叹一句世界真小吗?欧文·亚隆说,许多具体非具体的焦虑都是死亡焦虑的体现。比如父母对孩子不成器的担忧其实源于无法延续自我的焦虑。死亡焦虑是许多人生活的阴影,可是谁也无法逃避它,正如谁也无法逃避死亡。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把它识别出来,面对它,从而开启对生命的觉醒。

生活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可能唤起死亡焦虑,比如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五十六十大寿、同龄人离世、子女离家、离婚、丧偶、重病,无不让人重新检视自己的生命,它们给人带来困扰的同时也提供了觉醒的机会。欧文·亚隆认为,死亡焦虑与虚度人生的感受息息相关,解决后者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前者。

选择恐惧症是一种逃避有限的表现。

欧文·亚隆引用了伊壁鸠鲁的论点来论证死亡没什么值得恐惧的。他说,我在的时候不存在死亡,死亡发生的时候不存在我。既然死亡与我不会同时存在,死亡又有什么可怕呢?我觉得伊壁鸠鲁的想法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安慰……人们不正是因为对不存在的恐惧产生了死亡焦虑吗?

“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Everythingfades:alternativesexclude.)遇到选择难以决断是拒绝自身有限性的表现,因为选择往往意味着失去。时间的单向性让人无法穷尽所有的道路,所以总有一些“假如”盘旋在遗憾里。可是,欧文·亚隆说,即使拒斥选择又能如何呢,既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还会给人带来一种虚度的感觉。唯有直面自身的有限性,充分地活过往日的时光,死亡来临的一刻才不会后悔。

历史上不乏让人减轻死之孤独感的尝试,比如奴隶陪葬,寡妇殉葬,天堂重聚,还有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冥婚。其实我很希望这世上有鬼魂,吓唬人也没有关系,因为那确保了一念尚存的死后世界。倘若死后有知,那么所有离别都不是真正的离别,重逢之时永远可期,也便无所谓了孤独。可惜迄今为止一只鬼也没有见到,走夜路怕遇见的全都是人。

继伊壁鸠鲁论点之后,欧文·亚隆提到了“波动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人通过影响他人来延续自我。但是吧,作者讲完道理以后又说,在咨询中这些说法也不是都管用…好吧…对于被死亡恐惧困扰的人,只有“在场”才是最好的安慰。

好像有一点懂得了存在主义,在“存在先于本质”的背后,尼采、萨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一定看到死亡如同太阳一样从来醒目地照耀着我们。他们选择回视,认定选择的自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抗,即使承认除了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精神或者灵魂。“这一块又一块的墓碑/虽然没有人听见/虽然没有人看见/每一块都在温柔地呜咽着/记住我,记住我”。遗忘是宇宙间闪烁的星辰。

存在心理治疗认为绝望感来自人类与自身存在的对抗。人类作为唯一思考自身存在问题的物种,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四个终极问题:死亡、孤独、人生意义感和自由。然而也许人类找寻的从来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过程中遇到的别的东西。在面对存在问题时,真正有效的并非任何哲学或者宗教,而是一段敞开心扉的关系——也由此说到了心理治疗里唯一重要的事情:亲密的联结,无条件的陪伴。

最后一章涉及一些心理自我暴露、此时此地。人们对死的恐惧和对生(性)的渴望一样强烈,咨询师要保持敏锐,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而逃避有关死亡的话题。弗洛伊德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即梦是用来保护睡眠的:“大多数梦都试图让做梦者继续保持在睡眠之中,每一个噩梦中都隐藏着死亡焦虑,它们冲破了意识的栅栏,惊醒了做梦者。”

推荐指数:三星

苏小宛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z/71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