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别读这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年,在三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17名本科生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控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法不去想一头白熊。三一大学是位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一所小小的文科院校。这些本科生明知这是不对的,他们不该去想它,但就是难以抗拒。每当他们试着去想别的东西时,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白熊身上。
平常,这些大学生很难想到白熊,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性、考试和对新款可乐的失望。但这时,他们很难不去想白熊,因为他们预先就被告知“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请不要去想白熊”。
这些学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DanielWegner)系列研究的首批参与者。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韦格纳读到过一个关于俄罗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哥哥让小托尔斯泰待在角落,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来。晚些时候,哥哥回来了,小托尔斯泰还坐在那儿,为满脑子的白熊而苦恼。韦格纳很快发现他忘不掉这个故事,因为他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
韦格纳做了一个实验。像托尔斯泰小时候做过的思想控制测试一样,他告诉被试者,他们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从下面这位女士的实验报告可以看出,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多么困难。
“我竭尽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我想呀想呀想。所以……嗯……嗯……嘿,看看这面棕色的墙。它看起来就像……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这种状况维持了15分钟。
没法不去想白熊,这或许不是最糟糕的意志力失效的案例。但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当深入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给自控一个全新的定义,给放弃自控留出一点空间来。
一、这难道不讽刺吗?
韦格纳对其他学生重复了白熊实验。当学生们开始不断想到白熊时,韦格纳要求他们去想点别的,但每次都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ironicrebound)。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像回飞镖一样“嗖”地飞回来了(当我把这个研究告诉父亲时,他马上对研究结论表示赞同,并和我分享了他的亲身体验:“我在神学院读书时,他们警告我们绝对不要想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相互提醒。当然啦,我们反而总是想到性,甚至比没进神学院时想得还多。”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什么没能成为牧师。——作者注)。
“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了现代人的很多失败事例: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减肥的人拒绝碳水化合物,却梦到了沃登面包和澳洲坚果曲奇;忧心忡忡的人试图摆脱焦虑,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对灾难的幻想。韦格纳还指出,清醒时压抑对意中人的想念,会让人经常梦到他们,甚至比刻意去想时梦到得还多。这无疑促成了心理学中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两人相爱,他们爱得越深。
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韦格纳为此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证据:渴望留下好印象的求职者,总会说出让考官生厌的话;努力保持正确政治立场的发言者,总会道出心中令人不快的成见;最想保守秘密的人,总是忍不住要泄密;努力不想打翻盘子的服务生,最可能把调味汁弄到衬衫上。韦格纳甚至还把一项科学发现也归咎于讽刺性反弹效应——在看同性恋色情电影时,最排斥同性恋的男人却勃起得最厉害。
1、压抑想法为何行不通?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就像韦格纳第一个实验中那位设法不去想白熊的女士一样,“我试着去想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嘿,看看这面棕色的墙”。韦格纳将这个过程称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样,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就像那位年轻的女士观察到的:“我想呀想呀想……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韦格纳将这个过程称为“监控”。“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须耗费大量精力。“监控”与大脑的自动危险检测系统的联系更紧密。自动自控!这听起来可能很棒,但如果你认识到了“操作”与“监控”的配合有多重要,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无论基于什么原因,只要“操作”减弱了,“监控”就会成为自控的噩梦。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例如,你要去杂货店并决定不买零食。当“操作”努力集中精神、计划并控制你的行动时(“我在杂货店,只买麦片粥,不买别的,麦片粥在哪?”),“监控”就会扫描你的想法和周边环境,来寻找警告信号。(“危险!危险!曲奇在第三个通道!你喜欢曲奇!肚子在咕咕叫了吧?报警!报警!小心曲奇!曲奇、曲奇、曲奇!”)如果你的精力充沛,“操作”就能很好地利用“监控”的报警信息。当“监控”指出可能的诱惑或干扰时,“操作”就会介入,把人引向目标并远离麻烦。但如果这个人有精神负担,无论是烦乱、疲劳、压力、醉酒、生病还是其他精神消耗,“操作”都难以完成任务。这时,“监控”就会像劲量电池广告里那只粉色兔子一样,不停地前进,前进,再前进。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当“监控”寻找被禁的内容时,它会让人不断想起要寻找的目标。神经学家指出,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感觉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所以,在经过杂货店的零食货架时,“监控”会记住“不买曲奇”这个目标,同时你的脑海中会充满“曲奇、曲奇、曲奇”的警告。如果没有“操作”去全力平衡“监控”,在你的大脑里就会上演一幕莎士比亚悲剧。为了阻止你“堕落”,“监控”直接把你引向了堕落。
2、我想的都是真的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你脑海中。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它却不断回到脑海中时,人们很可能认为它一定是真的。为什么这个想法会不断浮现?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