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临帖禅修的五个步骤二

“临帖禅修”的五个步骤

——连载二

主讲人:柯小刚(无竟寓)

时间:年4月26日

地点:自道精舍

录音整理:居晓、陈洵

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培养自性觉知:临帖禅修法中的书写和省察

第四步:决断而虚旷,对临和背临。人们通常理解的所谓“临帖”就是指这个环节。只是这个环节并不适合一上来就使用,而是必须做好前面三个步骤的准备工作才好上手。有两种方法都可以用:“对临”和“背临”。对临是指对着字帖边看边写,背临是不看字帖,凭记忆临写。背临可以逐字进行,也可以整篇进行。对临时须注意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而要以整个字为单位,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如果你在画空的时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到现在落墨上纸的时候,就可以只是用眼睛的余光瞟一眼字帖就写,或者甚至可以把字帖合上,背临刚才画空的那个字。

合上字帖背临可以有效地改变“看一笔写一笔”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一旦形成,你就容易堕入一种缺乏觉知力的习气重复状态,没心没肺,浑浑噩噩,写了半天也不知道在什么,长期不能进步。为了对治这种坏习惯,我建议你们在前面读帖画空环节多用心,多揣摩,多画空,然后到落墨临帖的时候,就可以合上字帖背临了。但这样背临的结果,必然有很多细节与原帖不同。那就可以再读帖,比较刚才的临写与原帖的差距、再画空、再背临。这就是下一个步骤,比较分析的理性步骤。

有同学说,我一旦把字帖合上,提笔临纸,心里就没着没落的,不知从何下笔……那么,这还是没做好准备。好,你可以“倒带”,你可以再回头去做一下读帖、画空的步骤。然后,再合上帖,提起笔。你总归要敢下这个决心,用心记住字,以及字中每一笔每一画的起收笔法、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节奏、方圆使转。如果你心里没底,你可以画空十遍、二十遍,直到你敢于把字帖合上,扔掉,用自己的独立内心来背临。这是培养心力的过程。如果说还没谱,你可以随时“倒带”。但是等到你要落纸的时候,那就是个决断了。文字和书法本来就有决断之象,正如《易经》夬卦所示。夬者决也,就是决断。故《系辞传》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尤其当你将来走到创作阶段,提笔临纸,更须纯以意兴发动,散淡虚旷,胸无点尘。有一点着相,有一点滞碍,笔下就俗。如果想我今天要写成什么什么样,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是个好的作品。这层意思大家还不能体会,可能会觉得太玄乎。其实很实在,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培养。怎么培养?从心力开始培养。在临纸虚旷、“书者散也”之中,是有内在的主心骨的。那个叫心力、笔意、书兴、发机。锻炼心力和笔意的最好方法就是背临。

背临是从初学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必须环节。目前教大家的是单个字的背临,将来还要做整篇法帖的背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独立心力会逐渐得到培养加强。现在教的“临帖禅修”方法是开始学会培养和调动心力的初始练习。此前带大家做笔势练习就像是“少儿武术班”,主要是带大家动起来。现在身体已经能动起来了,就要学会把心力蓄积起来,而不只是说把我的手臂、手腕、手指,乃至于这个腰都调动起来。身体动势和节奏都还是外在的东西。现在要学会蓄积心力,把心力调动起来。心力是无边无际的,大的不得了,看你会不会用。孟子的讲法叫“集气”、扩充。通过集气和扩充的功夫涵养,心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养越厚。你画空一遍就是滚一层雪球,画一遍就是滚一层雪球。在这个过程中,心力越来越强,气越来越聚。然后这个字形呢,不知不觉中也会越来越熟。

第五个步骤:比较分析,反思改进。用墨写出来的目的就像照镜子,方便看到自己的不足,反求诸己,以思改进。所以,上一步骤蘸墨落纸写完之后,不能扔下不管,仓促地往前赶任务,盲目追求临帖的数量和进度,而要放下笔,重新打开字帖(如果是背临),把自己刚才写的字与原帖并置在一起,运用理性,仔细比较整字结体和每一笔的起止笔法、用锋、形态、线质、枯润、粗细、角度、部件大小比例、部件或笔画之间的贯气、向背、揖让、穿插等多方面的差别,总结经验教训,看哪里写得比较好,哪里有差距,哪里得法,哪里不得法,哪里理解到位,哪里理解有误,如此等等。这时候尤其可请老师指点。然后,重复前面的步骤,再写一遍,好的地方继续发扬,有问题的地方改正。然后再分析比较,反思改进……如此可重复数遍,直到相对满意,再往前走到下一个字(或下一行、下一帖,取决于临写的单位。初期可以字为单位,然后可以行、篇为单位)。

以上就是“临帖禅修”的五个步骤。总结一下:首先静坐养气,其次读帖望气,第三心摹手追,第四落墨背临,最后分析改进。关键是要用心,提高自觉,变化气质,改掉简单重复习气的临帖习惯。按这个方法临帖,一个字写一遍需要三五分钟,写三遍要十几分钟,貌似很慢,但这三遍下来,对一个字的理解和书写习惯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不至于经过无数遍重复之后还是“我体”的老样子。如果我们不用心,不用这套临帖禅修的方法、提高觉知的方法,呼噜呼噜龙飞凤舞,貌似写得很多很快,结果反而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害,因为这种不用心的重复练习不但没有帮我们变化气质,反而会强化自己的固有习气,使之更难改变。当然,“个性”是很宝贵的,应该培养,但培养的方法却是在经过“与古为徒”、“变化气质”之后回归的“与天为徒”、“自性开显”,而不是意必固我的习气。

我见过有些同学临帖根本不用心,看一笔写一笔,根本没看明白每一笔的笔法和笔画之间的气脉关系,然后就贸然往纸上写,也不知道他看帖的时候看的是什么。这样写一百遍还是错误的,写一百遍都是自己的习气,有什么用呢?一点用都没有。不用心的“临帖”没有与古人的对话,没有自己的反省和修行,都是习气在那里流转,一直在那里流转,浑浑噩噩,无论自我感觉良好还是不良好,自己一点变化都没有。这样“临帖”的初学者很多。对于他们,非常有必要学学“五步禅修临帖法”,以便在临帖中提高觉知力,充分培养、调动、蓄积心力,同时把这个心力灌注到手上,让眼睛更敏锐,让手上的动作更精微,让分析比较字形和笔法的头脑越来越有条理。这种练习法是从感觉到理性,从直觉到悟性,从总体气象到细部结构的全面训练,是对身心觉知的全面提高。

在艺术中求放心:书画禅修作为身心治疗的方法

临帖禅修法不但有助于提高书法学习效率,而且具有身心治疗作用。在临帖禅修过程中,气血经脉自然得到调节,情志郁结自然得到条畅,灵性智慧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打开。譬如说强迫症、抑郁症,肯定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强迫症在哪一点上可以得到治疗呢?就是在落纸的时候坚决不能看帖子这点上,会非常有效。如果你放不下,看一笔写一笔、看一笔写一笔,不但没有治疗作用,可能还有坏处。假设你本身有强迫症倾向,这种错误方法可能会加重你的强迫症倾向。有的同学就是不放心,其实这一笔他已经知道怎么写了,反复画空十几遍、烂熟于心了,落笔的时候还要再看一笔、写一笔。这样的学员如果是一位妈妈的话(我们的学员中,妈妈似乎占了一半),孩子会特别烦她。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唠唠叨叨唠唠叨叨,叮咛叮咛,一直叮咛个不停,说了一遍又一遍说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放心。那对于这样的同学,用禅修临帖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她克服不良习气。

对于静坐来说,这种书法临帖禅修法也有帮助。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是不容易走神。有些初学静坐的同学告诉我,他静坐其实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他坐在那儿胡思乱想,或者打瞌睡,还不如出去跑跑步更能帮助他专心调息。对于这样的同学来说,如果我们把书法结合进静坐里,使用临帖禅修的方法,他在打坐的时候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因为他必须去用心揣摩字帖上的字,很容易专一凝神。

禅修临帖并不是我们异想天开的发明,而是为了对治现代人的习气而设计的方便法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书画学习的本质:书画学习和创作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在纸上写出作品,而是一种修养方法,是用心观象、以身养气。宗炳《画山水序》所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是去用心玩味那个象,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看“道”在“物”中所映现的“象”。学书画本质上是学这个,而不是没心没肺地在纸上狂练一百遍,越写火气越重,笔画都浮在纸上,没有长进不说,反倒有害。自古很多书法大家的诀窍都是画空,画空比纸上落墨重要得多。

古人讲惜墨如金,心里做了足够的功夫,蓄足了心力和笔意,落墨才气象万千,迥然脱俗。我们在入门的笔势练习中讲的蓄势和发力是初级的蓄积笔力,现在则是学习蓄积心力。这种蓄势是整个身心之气的涵养。这个势蓄多了,命笔落墨时才能真正在技术上落实,既能稳,也能发,收放自如。在临帖禅修法中,经过静坐调息、读帖望气、心摹手追的画空等步骤来蓄积心力,然后再命笔落墨,你很快就能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感和书写的冲动:这便是传说中的“书兴”。这个“书兴”是靠用心去读帖、画空、与古人对话而感发出来的兴致。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不但是天地人生的感怀,也是书画学习的道理。

禅修临帖法启示我们,书画的本质并不是纸上的形迹。之所以要命笔落墨,在纸上留下痕迹,只不过是为了照镜子,对照古人,反观自己。从画空时的心摹手追,到背临时的放手直书,再到分析比照时的亦步亦趋,禅修临帖过程是在自己与古人之间富有张力的推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古人法帖的理解,也提高了自性的觉知。相反,如果我们在纸上疲于奔命,像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那样,只是为了达到什么指标(一天多少字,一年临几个帖,几年得什么奖之类),书法就成了一种俗不可耐的负担,何苦要学?世上更有效的赚钱方式或出名方法还不要太多,何苦通过书法?学术也一样。有些“学者”非常可怜,整天搞课题赚钱,真不如早日转行。

书法也在纸上写字,但显然不同于在公司里做报表、填表格。但书法也绝不只是在填完表报之后,下班娱乐一下,放松一下,跟逛街一样,只不过是低级娱乐活动中的一种。书法是一种修养方法,是提高生命的修行方法。这是身体的修行,更是心灵的修行。在这种修行中,更多的功夫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只是较少部分。

在书画禅修中,在纸上写字的时间大概只占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用心静坐、读帖、画空或理性分析。饶宗颐先生就有画空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在画空。传说钟繇、颜真卿从小就喜欢在衣服上、被子上用手指画字,都把衣服和被子划破了。这些传说虽然不乏夸张的成分,但都告诉我们这些古代书画家善于画空。画空意味着这个人必然是用心写字的,而在纸上写字却完全有可能是有手无心的惯性动作。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凡是追逐利益的事情,人们往往用力不用心;反倒是没什么“用处”的事情,譬如一种艺术的爱好,却很有可能会用心去做。心无形迹可循,难以找到用心的着力点,在名利中还容易迷失。艺术就是用心的着力点和找回内心的方便法门。

全文完

古典书院公益发展微店由学员自发组织,公开透明管理,义卖书院师生义捐物品,支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现已开通上线。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z/88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