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咨询技术的初学者和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经常有着各式各样的误解。这些误解会引领他们步入一个错误的方向,影响了自己的深造,或者不能寻访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咨询师,给自己的时间、机会和金钱造成损失。
笔者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曾亲历这段历程。在此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一下,谈一谈心理咨询都有哪些认知误区。
一、认为高学历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技术一定过硬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心理咨询技术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高校心理系学习的是心理学理论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心理学教授、博士,包括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心理学硕士博士,很多对心理咨询技术接触甚少。他们长于研究学术问题,并不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技术过硬的寥寥无几。
如果心理求助者找到这些专家教授,估计得不到什么有效帮助,因为人家本来就不干这个。我认识一位海归心理学博士,他说这么多年主要工作都是看小白鼠的脑电图,并未专门学习过心理咨询,当然谈不上熟练运用。
二、认为只要是心理咨询专家就一定能够帮到自己
心理咨询行业中,“隔行如隔山”是普遍现象。大量心理咨询专家是流派专家,熟谙精神分析、认知领悟、家庭治疗、沙盘、绘画、意象对话的理论。他们搞培训没问题,但是否擅长解决某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就看其是否熟悉这一领域了。
还有很多专家是心理作家,擅长从心理角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但不擅长解决问题。难怪很多外人感到奇怪:怎么讲得挺有道理的,解决问题就不灵呢?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个说法:怕蜘蛛的人是因为有个苛刻的母亲,对孩子的管控非常严厉。很多人听了,一拍大腿说:“确实如此啊!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但知道归知道,怕蜘蛛还是怕。只有用行为疗法去脱敏,才能真正免除对蜘蛛的恐惧。不过执行行为疗法,跟知道恐惧的原因没什么关系。
柬埔寨贫困儿童缺乏食物,营养匮乏,经常成群结队去田地挖狼蛛吃,补充营养。狼蛛是剧毒的,叮咬一口甚至能致死,但他们从小即接触蜘蛛,早已习惯脱敏,根本没有任何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