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内心的圆无法闭环,焦虑便无法停止

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正在做早晨出门前的准备。房间的门每次要打开三遍,洗过碗的手要反复擦拭,眼睛反复眨五下,然后才能够去上班。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麻烦又痛苦?

这是电影《火柴人》里描述强迫症患者的片段。尼古拉斯凯奇惟妙惟肖地扮演了这个焦虑而不安的强迫症男人。

在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强迫症患者,却有非常多的强迫性人格。他们追求完美、精确,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备强烈的自律性或者自控行为。

比如,强迫性人格的人要制定一个计划,他会把预计会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对措施全部都想一遍,以防错漏发生。如果没法证明这些措施是万无一失的,他就会痛苦到生无可恋。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问:“强迫性人格的人是不是智商都不够高?”

其实现实恰恰相反,具备强迫性人格的大部分人都是行业中的精英。

他们严于律己,工作细致入微,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业内翘楚。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看这些成绩,他们会觉得那就是一堆垃圾,根本不值得去回眸。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让这件事在内心呈现一个“圆形闭环”,它必须是完整的、无懈可击的,这样才能停止内心的焦灼感。

Z小姐,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收到了某著名设计公司的offer。她带着学业生涯的亮眼光环,进入了公司实习,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负荷的工作,压得她喘不过气。

更为要命的是,客户对于设计的要求通常是没有“闭环”的,只有当设计师做出初稿后,他们才会渐渐明确自己的需求。

每到这个时候,Z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焦虑、无助如围剿般追击着她,她费力地想要将心中的那个圆勾画完整,却又绝望至极。

Z的痛苦,源于早年家庭的高压环境。

母亲的苛责、父亲的缺位,使她在获得优异学业的同时,形成容易紧张、受惊的个性。

没错,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

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情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易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而新单位的高压环境,模拟再现了家庭的“虎式”教育,激活了她早年内心体验。

我们天生的气质,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所身处的环境都不同,从而造就了众生百态。

人生而不完美,但是我们有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在缺陷面前自责、内疚,独独忘记了自己也拥有的好。

Z在最后很体谅地说:“爸爸妈妈也并不是不想要你好,只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对你好。”

我想说,是的,我们不需要去责怪他们,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确认自己,我们就处于那个无法闭合的圆中。

没错,这样就很好。

(以上案例非取材于真实个人,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fyhl/145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