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南宋是这样的:
统治者们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老百姓们过得凄凄惨惨戚戚。
但查阅史料后小妹发现:
好像南宋百姓没我想象的那么惨。
虽然南宋朝廷一直在挨打求和中循环往复,但也因此有了长时间的休战期。
这期间老百姓们有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生产,生活安稳,食物充足,都开始追求如何把食物做得更好吃啦。
这样说来,能尽情追求美味的生活还有一点
皇城脚下的杭州百姓们更是个顶个的
临安(杭州)钱塘人吴自牧形容南宋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不得了,当时已经懂得油盐酱醋来调味了。
这算啥?就连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他们都炉火纯青呢。
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关于临安的食物,是这么记载的:“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也就是说,临安街上茶楼、酒店、面店、点心店、腊鱼腊肉铺到处都是!
上文提到面店,没错,南宋时杭州人就喜吃面条了。
在南宋以前,面条还不叫面条,叫
为什么叫汤饼呢?因为古人把所有面粉做的东西都叫"饼",东汉刘熙《释名》中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那时候的面条不是长条形的,就是面粉加水揉成饼,再把饼放水里煮。诶?怎么和杭州人爱吃的猫耳朵有点类似呢。
北宋黄朝英的《缃素杂记·汤饼》里有:“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说明北宋时面条还叫汤饼。但可能已向长条形转变,如北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
面条真正被称为“面条”和南宋一代名将韩世忠有关呢。
没听过韩世忠?那你听过女中豪杰梁红玉吗,韩是她老公。
宋高宗绍兴19年(即年),退隐在家的韩世忠过六十大寿,吃汤饼时想起夫人梁红玉,想起和她曾肩并肩共同战斗于长江畔的黄天荡,以“面条”之长比喻长江和夫妻情长,方有面条一说。
按理说,面条是小麦做的,杭州人生长于种水稻的江南地区,怎么也吃面呢?
来看看南宋的现实背景:大量中原的达官贵族、巨商富贾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移到杭,强势如他们没有入乡随俗,仍然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河南人爱吃啥?当然是
哦当时还不叫烩面,叫软羊水滑面,简称”软羊面“:用羊骨熬高汤,面煮好后,切几片羊肉放到碗底,抓一把香菜撒到面上。
之所以叫烩面,就要从”烩“的字意说起了。《辞海》中解释为:“烹饪方法。加浓汁或把多种食物混在一起烧。成菜有用料多样、色彩丰富、菜汁合一、清淡爽口的特点。一般要用芡,但通常芡比较薄”。烩面即取多种食材共同烹制而成之意,但烩面不勾芡。
烩面的精髓一在汤,比如羊肉烩面要选用上好的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掉血沫,放入全大料,肉煮烂了,汤也就醇香了。
二在面,面要韧。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放上羊肉,配以青菜或黄花菜、木耳、鹌鹑蛋。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那叫一个鲜!
也许是烩面太好吃,杭州当地的吃货们纷纷被同化,也变得爱吃面起来。
面店也是在这时候出现的哦。
《梦梁录》里形容“此不堪尊重,非君子待客之处也。”说面馆是市井老百姓喜欢去的地方。其实越市井的越美味,越街头巷尾的越接地气,现在不也一样?
当然后来随着南北方文化的继续交融,杭州人又在烩面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明创造,面条的浇头更是琳琅满目,各种荤素菜都可以拌面而食。渐渐的,成就了如今具有地方特色的杭州面。
说起最具代表性的杭州面,当属
片儿川是杭州独特的叫法,小妹觉得类似于”雪菜笋干肉丝面”,但其笋和肉都是片状的。
关于片儿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传说某年浙江举行乡试,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有一家面馆老板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面专门供应外地书生,还在面里加三个蛋,寓意“连中三元”。有一书生因面物美价廉,于是常常跑来吃面。后来中了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他特到店里向老板致谢,因小面店还没有招牌,书生当场题写馆名
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凡来杭州应考者,都慕名前来吃面,图个吉利。
至于为什么叫“片儿川”,说来还是和南宋有些渊源:还是因为南宋以来杭州话多带“儿”音,且较之现在的北方音更为厚重,因此菜料皆成“片儿状”,还要在沸水中先氽一下,“氽”与“川”同音,于是“片儿氽”就叫成了“片儿川”。
*以上仅是其中一种做法,仅供参考哦。
同样也是奎元馆的拿手面条。
活鳝去骨,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直至鳝片黄脆。鲜活大河虾蛋清上浆清炒至白嫩。再用原汁煮面,虾白鳝脆面有嚼劲,吃起来那叫一个
关于虾爆鳝面的来源是这样的:钱塘江一带盛产鳝鱼,淡水河虾不多,渔民们为了推销鳝鱼,就将鳝鱼与河虾搭配出售。
对于这种经商智慧,小妹还是服气的。
奎元馆最初的面条是虾面,选用河虾爆炒加在面里。由于渔民搭配出售河虾,就增加了鳝鱼,虾爆鳝面就应运而生啦~
*以上仅是其中一种做法,仅供参考哦。
杭州面馆布满街头巷尾,几乎每隔两三家店就有一家面馆。这其中有百年传统名店,也有招牌都能省则省的苍蝇小馆。
杭州名气最大的面馆当属上文提到的
本由一安徽人在年所创,创立初期也是籍籍无名的小馆。因片儿川名声大振。后虽几易其主,但名头确是越来越响。到了民国初年,宁波人李山林开始经营奎元馆,将徽式面馆改为了宁式,经营以鲜咸合一,软滑鲜嫩、原味见长为特点的宁式大面。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奎元馆的名气已经大到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馆,枉然西湖之行”这一说。当年的社会名流,只要游玩西湖,就必然作客奎元馆。
这一百多年来,奎元馆接待了蔡廷锴、蒋经国、李济深、陈叔通、梅兰芳、竺可桢、盖叫天、周璇、金庸等各行各业的名人。相继留下了”东南独创“(蔡廷锴)、”江南面王“(程十发)、”面点天下冠“(金庸)的美名,成就了如今杭州面馆的金字招牌。
如果说奎元馆代表了杭州百年传承的名门正馆,那么
则是隐于市井小野的苍蝇小馆的传奇代表。
三十多年前面店刚开的时候甚至没有名字,四五平方的面积,一门一窗一只灶台两只冰箱一张破桌。
来吃面的人多了怎么办?店外空地,小椅子一字排开,几碗面往方凳(杭州人称骨牌凳)上一放,甭管你是西装革履还是賍衣破裤,往小椅子上一座呼啦呼啦就吃开来了。久而久之,这面店就被称为板凳面店。
要说板凳面馆的招牌面,当属大排面。卤制的大排与高汤混合在了一起,一口咬下肉质香糯可口。板凳面好吃的秘诀就在老汤里,汤料可是烧了整整20多年。
清晨七点营业,一天三四百碗面,下午一点半全部卖光,天天如此。有时客人来得晚就白跑一趟,问为啥不扩张不增量,“钱是赚不完的啦”。
如今一溜板凳吃面的景象已难看到,客人都可以进店吃面毕竟店面已扩大了许多。板凳面也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老桥头面”。但大排依然香,汤头仍然醇厚,人气还是应接不暇。
虽然江湖没有了一溜板凳的身影,却仍然有板凳面的传说。一张骨牌凳一碗面成为了很多老杭州记忆里的永恒,也成就了这爿代表了接地气的老底子面店。
那么,杭州哪里还有哪些好吃的面馆?小妹根据网络推荐整理了以下面馆↓
以上面馆都吃过的宝宝们可以说说真实体验,还可以向小妹推荐一下其他好吃的面馆哦。
小妹一高兴就整理个《杭州公社杯老底子面馆合辑》来造福一下广大吃货们咯~
具有搜集强迫症的杭州本地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