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5

第二部分幸福在哪里

第8章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

我们的困惑

1.人会养成坏习惯、会为非作歹,会有心理问题,究竟是因为他们天生品性不好,还是因为环境所迫?

2.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德标准吗?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一定不要变成敌人。虽然热情会耗尽,但我们之间的爱不会被摧毁。记忆的神秘长弦,从每一个战场,每一个为国捐躯者的坟墓,延伸到全国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心田,相信再次拨动这记忆之弦的一定是我们本性中的善良天使。

——林肯(AbrahamLincoln)

当南方和北方处在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边缘时,林肯曾呼吁唤醒“我们本性中的善良天使”,使人们停止战争,但没有用,战争还是爆发了。我们可以确定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很谨慎小心地撰写他的演说词的,这些字句代表了19世纪中叶受过教育的美国人的基本假设。

●人有本性。

●行为是品性的外显。

●品性有两种形式:好的品性与坏的品性。

天生坏,还是环境坏

这些假设几乎都从20世纪的心理学中消失了,而它们的兴亡史正与我要讨论的好品性有关,好人格是积极心理学最主要的假设。

19世纪的疯人院非常强调好的品性,大部分疯子被认为是道德堕落的,所以当时主要的治疗法是“道德治疗法”(尝试用美德去取代坏的品性)。禁酒运动、妇女选举权、儿童劳动法、废止奴隶制度等都是由此衍生而来。林肯本身就是在这种骚动下长大的孩子,所以他对南北战争的看法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品性又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的本性中有善良天使呢?

南北战争以后的10年,美国面临着另一种危机——劳工运动。罢工和街头暴动在整个美国蔓延,到年,暴力的劳资冲突已经像瘟疫一样席卷全美,最高点是芝加哥秣市广场(HaymarketSquare)惨案。一个由罢工者和暴动者组成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人怎么会做出这么无法无天的事?最明显的解释就是这些人道德沦丧、邪恶、愚蠢、虚伪、残忍、冲动、没良心。坏品性当然导致坏行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这种解释已发生了改变,同时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在改变。

有人指出这些目无王法,具有暴力倾向的人都来自下层阶级,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非常差:在炎热或寒冷的工厂中做工,一天工作16个小时,只领到微薄的薪水;所有人挤在一个房间吃和睡;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认字,总是处于饥饿和疲倦状态。诸如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贫穷、营养不良、简陋的住宅、缺乏教育等种种因素并非源于坏品性或道德沦丧,而是来自环境——人无法控制的因素。因此这些人目无法纪、崇尚暴力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影响。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恶劣的生活条件能导致不良行为是很明显的,不过在当时,人们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神学家、哲学家及社会批评家都出来表达他们的意见,或许这些没洗脸、没洗澡、肮脏的群众不应该为自己的坏行为负责。他们认为传道者、教授和专家学者们不应该再要求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而是要让他们的阶级去为这些没有责任能力的人负责。20世纪初,目睹了新科学的诞生,美国大学开始设立社会科学系,目标就是解释一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于他的品性造成的,而是由于个人控制之外的恶劣环境造成的。这门科学是积极环境论的胜利。假如城市的犯罪率提高了,社会科学家会提出改善城市不良的社会功能,以减少犯罪;假如无知的人更愚蠢了,社会科学家会指出校正它的方式是普及教育。

所以有很多后维多利亚时期(post-Victorians)的人会热烈地拥护马克思、弗洛伊德,甚至达尔文的理论都会被看成是对品性说的不满。马克思告诉历史学家及社会学家不要将罢工、目无法纪和坏习惯怪罪到个人身上,因为这是阶级斗争和劳资对立造成的,所以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弗洛伊德告诉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不要去责怪情绪有问题的个体,因为他们自我毁灭的行为是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冲突力量所造成的。达尔文被一些人认为他主张不要责怪一个人的贪婪和恶性竞争,因为这仅是物竞天择的产物而已。

社会科学不但打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主义一记耳光,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平等主义的原则。从坏环境会产生坏行为到有的时候坏环境也会践踏好品性,中间只是一小步而已。甚至有好品性的人也会屈服于恶劣环境,品性不论好坏都是环境的产物。所以社会科学让我们从道德、指责、宗教和阶级压迫的看法中逃脱出来,去建构一个比较健康的社会环境。

为什么不用品性

品性不论好坏,对刚刚萌芽的行为主义来说都没有任何作用,任何有关天性的想法都会受到诅咒,因为行为主义只承认后天的影响。心理学只有一个角落还在谈人格,那就是人格心理学。虽然政治风尚改变了,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仍然重复着同样的行为模式,但还是有人认为不好的行为是遗传来的,虽然这方面的证据很少。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这位现代人格心理学之父,以“提倡品性和美德”为工作目标。但是他不喜欢前面提到的两个名词——维多利亚和道德主义,他需要一个比较现代的、科学的、没有价值负担的词,而“人格”正是一个完全中立的科学名词。对奥尔波特和他的学派来说,科学应该只是描述现象,不应该规定它应该是什么样子。人格是个描述性的词,而品性具有指定性,因此背负着道德意味的品性和美德就被挟带进入了科学心理学,不过伪装成了中立的“人格”。

虽然品性与美国平等主义的理念不合,但是它并没有消失,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都在想着把品性、个性从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冲突、斯金纳的自由与尊严、以及生态学家的本能理论中驱除出去,但一点用也没有。好和坏的品性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法律、政治之中,跟我们教养孩子及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解释都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门科学不以品性做基石,而想解释人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认为现在该重新把品性带回行为解释的科学研究中,它应该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中心概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必须说服你,因为放弃这个概念的理由现在都不存在了。

以前放弃品性有三个主要原因。

1.品性完全来源于经验。

2.科学不应该是指定性的,它应是描述性的。

3.品性带有价值负担,跟维多利亚时期的新教教义关系太密切。

第一点在环境主义毁灭后便不存在了,行为主义所主张的我们只是经验的结合也在乔姆斯基(NoamChomsky)证明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字句后逐渐瓦解,这表示大脑中一定有个语言获得装置,这个装置是超越经验的。后来学习理论发现动物和人都在进化作用下对学习某些行为或关系有“心理准备”(readiness)的现象(例如,小猴子对蛇的害怕,味觉与生病的联结只要一次就形成),这更加速了行为主义的崩溃。人格的可遗传性是打败行为主义的最后一击。我们可以说不管品性从何而来,它都不只是环境的产物,它跟环境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的。

第二个反对原因是说品性有评价的味道,科学应该保持道德上的中立。我完全同意科学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应该是指定性的,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告诉你应该乐观、应该高尚、要有幽默感,它只是描述这些人格特质的结果,例如乐观的人比较不会抑郁、身体比较健康、比较会有成就。你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方式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你的目标。

最后一点是说,品性来自19世纪新教徒的看法,对20世纪的多元化社会没有应用价值。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对任何优势和美德的研究都是严重的伤害。我们可以只研究19世纪美国新教徒所推崇的美德,也可以去研究现代中年白人男性学者的美德,但更好的起始点是研究所有文化都强调的价值观和美德,所以下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六种普遍存在的美德

在这后现代主义和道德相对论盛行的新世纪,美德已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对道德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在21世纪的美国,自尊、漂亮、果敢、自主、独特、富有及竞争性等成为大家所推崇的人格特质。阿奎那斯(St.ThomasAquinas)、孔子、释迦摩尼及亚里士多德可能都没有上述人格特质,那么他们是不是应被指责呢?贞洁、沉静、宏大、复仇这些以前被认为是重要的美德,现在我们对此已经很生疏,有些甚至被鄙视了。

所以我们可能很惊讶地发现,竟然还有六种美德是世界上主要宗教及文化传统都倡导的。那么,“我们”是谁?要找寻的是什么?

“我对出钱支持学术界做的那些项目已经厌倦了,这些项目做完了以后就被束诸高阁。”辛辛那提市迈耶森基金会的领导人尼尔·迈耶森(NealMayerson)对我说。他在年11月的一天打电话给我,因为他读到一篇我写的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专栏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合作完成一个课题。但做什么课题呢?我们一致认为,通过增强年轻人的积极情绪来防止抑郁症是最好的起始点。所以我们将几个资料最完整、最有效的干预法展示给青少年发展专家看,由他们来评定应该支持哪一个方案。

在晚饭时,评审委员以最令人惊奇的方式达成了一致。“每一种干预法都很值得称赞,”科纳蒂(JoeConaty)说。科纳蒂是美国教育部5亿美元校外项目的负责人。他说:“我们就从最先要做的事做起吧,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我们想要改进什么,否则我们就无法改进年轻人的品性。我们需要分类标准,以及测量品性的方法,尼尔,把你的钱用在品性分类方法上吧!”

这个想法其实以前就有过。20世纪70年代,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美国和英国的研究者在心理疾病的界定上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在英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病人,跟在美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病人有很大不同。

年我曾经参加过在伦敦举行的一次会议,与会者都是学有专长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会议中进来一位中年妇女,她神情憔悴、神智不清,她的问题在于每一次上厕所时,都必须仔细检查马桶,看了又看之后才可以冲水。她这样做是为了看看马桶里有没有胎儿,她很担心一不小心就把胎儿冲掉了,所以她不停地检查,直到放心后才冲水。这个女人离开之后,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的诊断,因为我是远客,所以他们叫我先说。我根据她神智不清及知觉障碍判断她为精神分裂症,但是其他人都说她是强迫症,因为她不停地检查马桶。

这种在诊断上的不一致被称为“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很显然,除非我们用同样的标准来诊断,否则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研究是不可能进步的。我们不可能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跟强迫症病人在神经传导物质上有何不同,除非我们能够把病人归类。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决定写一本诊断手册,也就是第三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以这本手册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得到可靠的诊断,这样我们才能发展预防的方法。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好,今天精神疾病的诊断非常一致、可信,当进行治疗或预防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积极心理学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分类标准,那就会像以前的精神病诊断一样各说各话了。童子军会说他们的节目使参与者“更友善”,婚姻咨询家会说他的方法使夫妻“更亲密”,基督教会说他们的项目使人“更有爱心”,而反暴力团体会说他们的方案使人们“更有同情心”——但这些人所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吗?他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计划是有效的?所以尼尔跟我就决定编制一个分类标准,以第三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为榜样,为积极心理学找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我的责任便是找一流的心理学家来参与这项工作。

“彼得森,”我请求道,“在你听我说完之前请先不要拒绝我。”我的第一个选择是彼得森博士(ChristopherPeterson),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写过好几本畅销的人格心理学教材,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项目的主任,也是研究希望与乐观的世界知名权威,但是我对他会不会答应不敢抱任何希望。

“我希望你向密歇根大学请三年假,搬到宾州大学来做积极心理学项目的负责人。完成一个类似《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评价标准,对人类的优势进行权威地分类与测量。”我对他解释着,然后等待他礼貌的拒绝。但出乎我的意料,我听到他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巧合,昨天是我50岁的生日,我坐在那里想,我的后半生要做些什么呢……我接受这个挑战。”他就这么简单地答应了。

彼得森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阅读世界上主要宗教和哲学派别的基本论著,列出它们所推崇的美德,找出各个宗教、哲学传统都赞同的美德。我们想避免被人指责所选的优势和美德是狭隘的,只符合维多利亚时期清教徒的标准,是美国学术圈中白人男性的想法。我们希望我们的选择具有广泛性,但又不愿意落入人类学家的某些愚昧结论。假如我们找不到跨文化的一致性的美德,那我们只好像《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一样,说这是近代美国主流所认同的美德,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标准能够避免区域性,具有普适性。

在达斯嘉(KatherineDahlsgaard)的带领下,我们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奎那斯、奥古斯丁(Augustine)、富兰克林的著作,以及《旧约》、《犹太法典》、《论语》、佛教经典、《道德经》、日本武士道、《古兰经》和《奥义书》等,总共找出了多种美德,令我们惊奇的是,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年历史的各种不同文化后,我们归纳出以下六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德。

●智慧与知识

●勇气

●仁爱

●正义

●节制

●精神卓越

虽然每种文化在美德的细节上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而且这些共同点使我们更加相信,人类是有道德的动物。

所以我们以这六种美德作为人的基本品性,因为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所有哲学学派都支持的六种美德。但是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都太抽象了,心理学家无法测量它们。而且,我们可以想出好多种达到这些美德的方法,为了建构和测量美德,我们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些方法上。例如,仁爱可以经由仁慈、博爱、爱人与被爱的能力、牺牲或热忱来达到,而节制可经由谦虚、纪律、自我控制或谨言慎行来达到。

因此,接下来我要谈如何达到这六种美德。

塞利格曼的解答

1.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坏行为是由人的坏品性造成的,因此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全权责任。但从20世纪初开始,各界学者逐渐认识到,坏环境会产生坏行为,有时候坏环境也会践踏好品性,有好品性的人也会屈服于恶劣环境,品性不论好坏都是环境的产物,所以要从环境的角度去解释人类的行为。

2.通过研究各国的文化经典,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第9章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

我们的困惑

1.既然通过发挥优势可以获得幸福,那有哪些普适的优势呢?

2.我怎么能知道自己具有哪些优势?什么是我突出的优势?

本章的目的在于使你找出自己的突出的优势,并且加强它们,同时在生活中应用它们。

天赋与优势

正直、勇敢、创造性、仁慈等优势与天赋(talent)不同。天赋包括良好的乐感、姣好的容貌或飞毛腿。优势与天赋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两者虽然非常相似,但前者是道德上的特性而后者则没有道德意味。此外,天赋一般是指天生的,不像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你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百米冲刺的速度,或是涂上化妆品使你看起来更美丽,或是听很多古典音乐来增进你的乐感,不过这些改进都是有限的,你只能在现有水平上再增加一点而已。

但是,勇敢、创造性、公平及仁慈等即使没有很好的基础也可以构建出来,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练习、持之以恒、良好的教导与全心投入,你就可以使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果你天生没有很好的乐感或很大的肺活量来支撑长跑,就算拼命练习,所能改进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热爱学习、谨慎小心、谦虚或乐观就不一样了,当你获得了这些优势后,你就真正地拥有它们了。

天赋相对于优势来说是比较自动化的,而优势是有意识的。你对于天赋所面临的选择是把它发挥出来还是深藏不露,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例如“吉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她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这句话很合理,因为它表示吉儿选择不去用她的天赋,她对自己有没有高智商并无选择权。而“吉儿是个很仁慈的人,但是她却浪费了她的仁慈”这句话就不通了。你无法浪费自己的优势,你对于优势所面临的选择是什么时候用它们,以及要不要继续加强它们,也包括你一开始时要不要去拥有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毅力与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在下面列出的优势,而天赋却是无法凭毅力去获得的。

事实上,品性和意志有着非常类似的背景。科学心理学在同一时间因为同样的理由放弃了这两个概念,然而意志以及个人的责任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因为它们都属于好品性。

为什么当我们告诉收银员,他少收了50元时,我们的自我感觉会很好?并不是因为我们突然间发现了自己有诚实的品质,而是为我们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而感到骄傲。我们选择了一个困难行为,如果做这个决定不需要花任何力气,我们就不会觉得这么骄傲了。事实上,如果我们曾经有过内心挣扎(如,“这是一家很大的连锁店,少收50元没关系……不过在结账时,他可能要赔这50元”),我们对自己的决定会更感到骄傲。我们看到职业篮球天王乔丹轻松灌篮时的感觉,与我们看到他得了流行性感冒,发着40度高烧仍独得38分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某人轻松自如的表现会激起我们的羡慕、崇拜、敬畏,但是不会对我们产生激励作用。

简单地说,当我们用意志力去做一件好事时,会觉得很高兴。请注意,在谈到美德时,不论社会科学家做了多少研究,我们都不能不把功劳归给19世纪的神学家。我们不会对自己说:“我不应该为我的诚实感到骄傲,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好家庭,受到良好的家教,50元并不关系到我的饥寒,因为我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这个行为来自我们诚实的良好品德,并且是我们选择这样做的。对我们来说,美德需要意志力(非本性)与选择性(自己愿意做)。

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在干预上的最大差别也在于此。一般来说,心理学都是修补损坏,将-6改进到-2,但仍然是消极的,即从大坏修补到小坏而已。能够有效地使问题变小的干预通常都是很强烈的手段,同时这种改变发生时,个人意志力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点是偏向外界环境的。药物的药效跟意志力毫无关系。心理治疗常被认为是“塑造”(shaping)或是“操控”(manipulation),治疗师一般是主动的,而病人是被动的,如把恐惧症患者放进狭小的衣橱中三个小时,或是用关掉电击的方式鼓励自闭症小孩拥抱他人的这类方法。相反,心理分析学派的治疗师则相当被动(很少开口说话,从来不采取行动),这种治疗法也没有什么好疗效。

然而,当我们想将生活从+3住上移到+8时,意志力就比操控外界环境更重要了。建构自己的优势与美德,并且把它应用到每天的生活中上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建构优势与美德并不是学习、训练或制约,而是发现、创造和拥有。我喜欢的积极干预方式之一就是去做下面的调查,思考一下哪些优势是你已有的,又该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使用它们。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创造性,而你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会从这里自主展开,根本不需要我的干预。

24项优势

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你必须拥有上述六种美德(如果不能全有,至少也要有大部分)。当然,达到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有很多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公平、忠诚与团队合作来展示正义的美德。我把实现这些美德的途径叫做优势,这些优势是可以测量的,也是可以学会的。你会发现下面所描述的这些优势是跨文化的,你可以看看下面的24种优势中哪些是你已经拥有的。哪些品性可以成为优势呢?优势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第一,优势是种心理特质,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中长期存在。偶尔出现的一次仁慈行为并不代表有仁爱美德。

第二,这个优势本身有价值,常能带来好的结果。例如,好的领导能力通常会带来尊敬、升级和赞扬。虽然优势和美德都会带来这些结果,但优势在没有这些好处时依然有价值。前面我谈到,满意本身就具有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能带来积极情绪。的确,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为了外在原因而做出的善行并不是美德,因为它们是被迫或是被诱产生的。

我们也可以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中看到什么是优势(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很勇敢、不鲁莽)。大部分父母不会说他们希望孩子不要心理变态,就像他们不会说希望孩子做个中层管理者一样。或许有的母亲会希望女儿嫁给百万富翁,但是她会解释嫁给有钱人有什么好处。我们所谓的优势是大家都想要,但不需要做额外解释的东西。

一个人优势的展现并不会减少身旁其他人展现的机会,别人反而会被这种高尚行为所激励,心中充满了敬仰而不是嫉妒。做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常会使你产生真正的积极情绪:骄傲、满足、欢乐、充实或和谐感。由于这个原因,优势与美德通常都以双赢的局面出现,当我们遵从优势和美德做事时,大家都可以成为赢家。

你的优势从哪里来

文化通过机构(学校)、礼仪、楷模、寓言、格言或童话等形式来支持优势的发展,学校和礼教使儿童和青少年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特定的条件下练习及发展这个文化希望他们拥有的美德。学校强调高中生的公民精神及领导能力,少年棒球联盟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责任感及忠诚,基督教教义班希望培养孩子们的信仰。当然,学校或民间机构的教育也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例如,不计代价一定要赢的教练或是让六岁孩子参加选美活动,但是这些不好的方面很显著,并会遭到大家一致的谴责。

文化中的楷模和寓言故事通常都很强烈地表达出优势和美德。这些楷模可以是真人(如甘地和他的人道主义),也可以是真实性存在异议的故事(如华盛顿和诚实),或是完全虚构的人和事。美国棒球明星格里克(LouGehrig)和瑞贝肯(CarlRipken)是坚毅的代表,海伦·凯勒是爱与学习的典范,发明家爱迪生是创造力的楷模,白衣天使南丁格尔是仁慈的化身,特蕾莎修女是博爱的榜样,职业棒球名人史塔格尔(WillieStargell)是领袖的表征,第一个进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黑人选手罗宾逊(JackieRobinson)是自我控制的典型。

一些优势有先天的成分,有些孩子很早就展现出某一方面的能力。我在宾州大学教积极心理学时,在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但我不让他们说“我是某某,现在是心理系与金融系双学位班三年级学生”,我要他们说一个最能表现他优势的故事。一位叫莎拉的女生说,她十岁左右时注意到父亲工作很努力,而父母之间的感情却直线下降,她很害怕他们会离婚,所以就自己去社区图书馆借阅有关婚姻咨询方面的书。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很让人吃惊了,更特别的是,她将晚餐时间的对话导向婚姻沟通,鼓励父母共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在争执时不进行人身攻击,而是表达他们的喜好与厌恶。也就是说,她十岁时就表现出了社会知识上的优势,她的父母一直没有离婚。

与这种优势相反的是所谓的白痴(idiot,从希腊文“没有社会化”而来),美国有个奖叫做达尔文奖(DarwinAwards),得奖的都是类白痴。《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一书的作者蕾切尔·卡尔松(RachelCarson)是审慎的楷模,下面这个人却和她正相反。

一名休斯顿的男子用0.45口径的半自动手枪玩俄罗斯轮盘赌命游戏时获得了一个教训。19岁的拉萨德在朋友家时突然宣布,他也要玩这个死亡游戏,他显然不知道半自动手枪跟左轮手枪是不同的,当枪上膛时,半自动手枪中的子弹会自动进入弹膛。他发现,自己赢得这场赌局的几率是零。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满是正面榜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选择学习坏榜样而不学习好榜样呢?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们去注意恶名昭彰的纽约房地产大亨特朗普(DonaldTrump)或饶舌歌手痞子埃米纳姆(Eminem)呢?

我们选择优势的最后一条标准是它必须具有普适性,即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受到推崇。说实话我们很难找到例外,各个民族、文化基本上都重视同样的品德。你会发现许多现代美国人所强调的优势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列表中,例如美貌、财富、好胜心、自尊、知名度、独特性等。这些优势当然值得研究,但是它们不在我们的优先列表上。我们的目的是找出可以适用于日本人、伊朗人和美国人等的共同标准。

你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在我描述这24个优势之前,请你先上我的网站(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fyhl/61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