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精神分析对强迫症又爱又恨,能非常隐喻、象征得分析出好多东西来,但是在现实中好像没什么用,比较难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坚持下去。他一洗手就洗个5小时,哪有空考虑潜意识,一有焦虑就需要即刻满足的,要么吃药、要么洗手。强迫症只是标签,背后有不同的人格基础。
强迫思维
持续存在、强加的、不想要的思维,并对这种思维感到难以控制。关键是难以摆脱,越想摆脱越摆脱不了,怕什么来什么。
通常为污染、伤害自己或他人、灾难、亵渎神灵、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话题,越难接受的越会成为害怕的对象。也包括脑中的想象或情景,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导致极度不安。
强迫症比恐惧症、焦虑症更严重,在上海如果诊断为强迫症,可以享受大病医疗保险。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都可以列入大病医保,又痛苦难受,又难以治疗的都可以列入大病医保。大部分强迫症患者意识非常清晰,求助愿望很强烈,看了很多医生都效果不好,说明内在太焦虑了。犯禁忌的、挑战超我的内容都会成为强迫思维的内容。
强迫行为
一定有强迫思维,以抵消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但只是暂时的。一有焦虑就洗手,弄坏了,以后蔓延开来越洗越多。
持续、不能控制要进行某些行为(仪式动作)的强制冲动或愿望,导致焦虑和极度不安,通过进行特定仪式动作可暂时减轻这种不安。过多小动作让自己放心,后面正式的动作出不来了。
关门是抵消灾难性的强迫思维,因为我的疏忽导致的灾难,还涉及责任和严禁防范的问题。有人关门要关1小时,要听到咔擦才行。咔嚓声不脆,重来;咔很脆,嚓不是很脆,也不行;有邻居经过打断了,不行,重来……
仪式动作通常与思维有关,如“手是脏的”,由此反复洗手。或反复想象房子可能烧成灰烬,因此对电器或煤气用具的反复检查。一个人洗手洗到一天18.5个小时,还要老婆洗,家门前是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洗起来有特定的仪式,要双数结尾,还不能4结尾的,擦肥皂也有特定的程序,被人打扰也要重新来过的,不但洗,还要用酒精擦,皮肤都是血丝。T恤衫也要脱下来在酒精里浸一下再穿,酒精不浪费从头上浇下来,抽支烟烧起来,经历过大半年的手术。恶性强迫症就像精神癌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甚至大脑开刀开了2次,都没用。
大部分是清洗或检查,其他如对事物的计数,排列,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极度对称,要完美的秩序,有些时候变成艺术了,症状和艺术一步之遥,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把它升华了。
许多患者有一种以上强迫思维和有关的仪式动作,一天中很多时间都会被这些仪式动作所占据。
对一些情境的回避(如污物,离开家以避免锁门),对生活造成了影响。看他好了不是看他洗不洗,如果回避那依然是没好,而且这种回避影响到他生活了。
症状对患者、家庭、朋友和同事是支配的,无益的和烦扰的。
心理冲突起源
心理冲突源于“肛欲期施虐狂”发展阶段(2、3岁),这是个象征的说法,更多强调的是控制的问题。幼儿在这个年龄通过肛门这个部位集中感受到与外界的关系,周围给他做规矩了,他想去对抗,做一定的平衡。
精神运动和认知能力(行走、语速、想了解的愿望)发展的时期。
从共生关系中逐渐“孵化”,开始进入分离—个体化阶段,“和谐”的冲突,自主需求与依赖需求的冲突,开始分离—个体化的过程。
如厕训练时期,括约肌的发达,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便,开始感受自己的自主性。此时训练如厕过于严厉和控制,容易产生对抗情绪,愤怒和抵制,同时迫于母亲的压力,不得不表现出“害怕性的顺从”。
我们有时候要对规则和权威有一定的顺从,否则变成无法无天了;但是太听话也违背了他的本性,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艰难。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过于严厉长大唯唯诺诺一点不做规矩也不行,长大了被别人做规矩,搞了半天心理学还不如听听老话。
儿童对内在的不满和愤怒感到内疚,担心被惩罚,从而造成冲突。想象层面愤怒就会把人消灭的,买个小人扎针能解恨的。儿童之所以会对其愤怒感到内疚是因为相信这种愤怒感本身也会对其父母造成伤害,并为此自责,压抑朝向父母的愤怒和攻击。
在肛欲期这个阶段包括对排便或是保留粪便,以及在其他方面同样艰难的抉择。在两难阶段,控制的主题还涉及关于吃或穿方面的冲突。孩子只能在这些方面和你对抗对抗,控制和自主性。不听话就意味着坏孩子,这是他心里上困难的地方,
分离的困难,愤怒难以表达。
肛欲期攻击冲动:清扫、固执、守时、克制等典型行为和如厕训练的过程有关,父母过早过严的大小便训练。训练不可能单单是大小便的问题,要严格全面严格,只不过在这个阶段体现在大小便训练上。但要辩证地看,控制和规则有利于适应规则,否则到了幼儿园控制不好大小便,一两个小时说不定没人管你的。
强迫症状多半与肮脏、时限、金钱等肛欲期主题相关。
养育环境:
强迫症在生活所有方面都需要“控制”。
“强迫的动力是为了防御那些可能产生羞耻、自卑或脆弱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管这些情感是攻击性的、与性有关的”。
控制的需要是早年儿童为了应对“人际危险”,如父母的反复无常、不可靠、以及各种外部危险的结果。
原生家庭对控制的处理。
内疚感主导:刻意达到内在完美标准,内摄或自我定义,人格基础与自恋有关,追求理想化,全好全坏类别,自恋的亚型。
羞耻感主导: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情感依赖的特征,更多偏向于依赖人格。
父母教养不足的孩子也会强迫,个体可以创造出理想的父母意象供自己仿效。自己给自己定规则,成为理想化父母。
精神动力学特征
矛盾性,从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退行到以控制为特征的肛欲-施虐阶段。
以反向形成、理智化、隔离、抵消为代表的重要防御机制以及奇幻思维的重要性。
个人的倾向性看不到,不偏不倚。不带情感色彩拼命地拒绝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这种人际关系地含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全神贯注于维持对自己和人际关系本质的无知状态,觉得关系要用界定的,但其实人与人关系好不需要什么标准的。外表看起来具有理性,具有能力,然而这种看起来的理性却掩盖在不愿意了解自己、也不愿意知道对别人或别人对他产生的影响下。可以在面对意味着权利动机、敌意、竞争力等行为时,依然保持无辜与单纯。
基本情感冲突是愤怒(因被控制所致的强烈愤怒)和恐惧(恐惧被谴责和惩罚)。但当觉得愤怒是合情合理和出于正义时,会情不自禁地表达,整个社会都有愤怒,他就敢去表达,比如砸日本人的车,有大环境支撑的这样显得特别安全;因自己的愿望未遂,则会将愤怒深藏不露。
为别人展现发挥好,自己不敢展现?从来不敢表达自己想要什么,明明自己是有实力的,攻击太不敢表达。潜意识是人应该有一定的攻击性和进取心。
PaulTillich,杰出神学家,收集大量淫秽作品;马丁路德金有异装癖——非常渴望正直负责的人比别人更多的挣扎于强烈的自我放纵冲动。没有强烈力比多的人是很难达到某种成就的。竭尽努力只能部分抵制黑暗冲动,防御要失败了,一个人太要正能量了,就不太能接受负能量了。我们精神分析好的地方就是支持人要先去面对内心阴暗的部分,一个人没有抑郁过大概是不可能深刻的,整天叫正能量,总有hold不住的那一天。
强迫思维者拖延(表达困难),穷思竭虑支撑自尊;强迫行为者草率行事(机械行事),习惯于焦虑由别人接受,维护自尊。如果只有强迫思维,没有强迫行为的人,说明还是比较hold得住,能承受一定焦虑,森田疗法认为强迫症是意志软弱者,不能忍受焦虑。
自主性——责任——容忍愧疚和羞耻。强迫症的羞耻感相对能被感知和触碰,前提是治疗师足够友善和共情。
对自己的敌意深感忧虑,敌意的对方当然是与自己有情感连接的人,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攻击冲动自责自罪,非常担心自己屈服于情欲、贪婪、虚荣、懒惰和嫉妒。
对自我边界过于警惕地控制,怕被侵入,不希望自己的边界被突破。担心外部地有害物体伤到自己(害怕污染、避免接触潜在的有害物体),或害怕自己的故意冲动会无意伤害、甚至杀害深爱或需要的某个人。
有责任进行仪式检查,以防伤害他人。
精神动力学解释
强迫行为也象征全能控制幻想,认为仅仅通过想一件事情,就可以让那件事情发生,仿佛婴幼儿恨一个人就可以毁灭一个人。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会觉得愤怒和攻击冲动如此可怕。
矛盾性是正常儿童在经历弗洛伊德称之为“肛欲—施虐”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即对同一客体既爱又恨的情感。拉或不拉,听话还是不听话?这在他精神层面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行为强迫,抵消,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潜意识地抵消罪恶感。爱与恨之间的冲突体现在强迫行为—抵消行为,以及无法做决定上,普通日常事情也反复纠结无法做决定。
白癜风的治疗办法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