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人,我竟爱上了馒头,这是一种意外。然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细细想来,又确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和馒头的缘分又是必然的。
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都有一些热气腾腾的景象,因为以食为天的人们对吃总是有最直接和长远的印象,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记忆中故乡的味道,深深烙在我们的记忆中,经久难忘。
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对偶然为之的面食经历便有了更为明显的印象,甚至有一种仪式感。在我的家乡,馒头和包子都统称馒头,没馅的叫淡馒头,有馅的根据馅的品种叫肉馒头、豆腐馒头等。在做馒头的日子里,母亲放下杂务,花小半天的时间去和面、做馒头,再做一锅鲜美的羹汤来搭配馒头。最开心的便是母亲掀开锅盖,一大股热气拥挤着窜出来,在屋子里升腾飘散,中间夹杂着馒头的香味,锅中的馒头已是通体膨胀,饱满而充盈,一个劲地挑逗着你的味蕾。
之后离家,吃过各种各样的包子馒头,终究没有家乡的味道好。再后来,我也成为一名母亲,本能地去寻找和制作各种健康美味又好消化的食物去满足孩子的小肠胃。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喜欢吃面食,包括我儿子。所以出门在外,总是给他买两个包子馒头应付正餐,简单方便,也不会弄脏衣服。但是,当了妈之后,便有各种强迫症,对外面的食物总是各种不放心,超市买什么都得翻来复其看成分,看有没有防腐剂、香精、色素,各类添加剂,于是什么都想着自己折腾,亲手制作。
好在我自小心灵手巧,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文章转呈需要,别当真),像做包子这种事当然不在话下,于是我也像我母亲当年给孩子做馒头一样给我自己的孩子做起了馒头(瞬间觉得很贤惠有木有)。一开始,做的就是白面馒头,就是面粉加点酵母,儿子吃的也是津津有味。但是渐渐的我就觉得不过瘾,就像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开始想着要在精神层面提升一下一样,我也开始想着要提升一下馒头的颜值,赋予它一点艺术性,于是就有了下图:
再后来,我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一次做馒头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要用馒头来说一个故事。没错,开始有些行为主义的意思了。于是我把馒头做成了这样:
(童年时光)
(少女时代)
(花样年华)
(浪漫绣球)
(蝶儿飞飞)
我给他们分别取了一个名字,依次为童年时光、少女时代、花样年华、浪漫绣球、蝶儿飞飞。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足迹,从童年到少年,到青春,再走进婚姻,而最后的蝴蝶是对年华的追忆,是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而心中的蝴蝶从不曾远走,心底永远留着一丝纯真,总存一颗少女心。
无聊?矫情?但是我喜欢这样的表达形式,就像世人不解黛玉葬花的行为,而我认为那绝对是一种极富美学意义的行为艺术。
有人说,你把馒头整这么漂亮(其实这一系列还是第一次做,精致度上还需要再下功夫),怎么忍心下口。这点倒还真没有,我们一家人都吃得很开心,丝毫没有觉得舍不得吃它的意思,最重要的是那个面粉在手中慢慢变美的过程,更何况,食物漂亮,吃起来更是一种享受。见了就不想吃和见了都舍不得吃,你选择哪一种?
一次因为在朋友圈得瑟了一下我的馒头,被儿子幼儿园的老师看见了,被邀请去幼儿园当家长助教,给小朋友们做馒头,在现场表演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夸张地直流口水。懂得秀色可餐地意思,便明白了为什么厨师们总是在食物地“色”上下功夫。
对于我来说,做一个漂亮的馒头,是一种成就感,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于孩子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和孩子一起做食物,和他分享食物的故事,让他从中得到一份生活经验,懂得劳动的神奇力量,甚至从中体会生活的美学。多少家长都在把孩子送进美术课堂,多少人在强调美感要从小培养,这何尝不是一趟美术课呢?
最后解释一下馒头颜色的问题
白色:面粉+酵母+牛奶
绿色:面粉+酵母+菠菜汁
黄色:面粉+酵母+南瓜泥
紫色:面粉+酵母+紫薯泥+牛奶
为了更营养美味,我全部用牛奶和面哦。菠菜汁和南瓜泥一般水分已经足够,所以不需添加液体,紫薯较干,需要添加液体才能成型。
不会写作的厨师不是好妈妈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白癜风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