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幼年如歌
畅畅就要4岁了。常有朋友对我说:“早着呢,慢慢熬吧。”可我从来没有“熬”的感觉,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激和对蒙氏教育的崇拜,时间像飞一样过去,畅儿在飞速成长。在宽松的环境中,他的一些敏感期度过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语言、走路等等。但也有几个敏感期过得很费劲。
我家住在三楼,每天回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畅畅按亮每一盏楼层灯。我打开门,他再为我按亮家里的灯。有时忘了这个程序,畅畅会大哭,一定要我关了灯,等几秒钟,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脱衣服,坐进被子里,拿过瓶装牛奶,撕去外包装,用瓶盖扎一个小眼,用手把小眼抠成小洞,插入吸管,开始喝!每个步骤都不能变,不能漏,否则不仅仅是哭喊,还要重新拿一瓶奶。
一天中午,畅畅的爸爸非常累,吃完饭躺下就睡。过了一会儿,我和畅畅也准备睡。一上床畅畅就不高兴起来,使劲拽爸爸的被子,用脚踢爸爸。我劝他他不听。我突然明白了:每天睡觉我在畅畅的右边,爸爸在他的左边,今天爸爸睡在右边了,还盖着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让他睡回原位,盖上自己的被子。这下畅畅安静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遵守畅畅的这些习惯。
接着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段时间畅畅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从头来”。他喜欢看碟,影碟机一启动,在座的谁都不能做别的事,不能接电话,不能去卫生间,否则就要“从头来”。有一天我一个人陪他,我们“从头来”了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撑不住了,差点就要发火了。但我管住了自己。我知道“完美的敏感期”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
如今的畅畅有许多优点,心态非常好,安静、顺从、快乐、充满爱。
孙瑞雪:畅畅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齿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两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刀归位。老师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勾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勾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再把自己的剪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
孙瑞雪: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可能会哭。可桓桓没有哭,而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为什么幼儿在出生不久就自发地要求秩序呢?这种需求到底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种品质的建立,又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肯定是结构和秩序的,这是大自然的定夺,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这种秩序还表现在系统的存在形式上。就像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一样,我们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这些系统既独立工作,又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连接、彼此牵制和支持。
你可以假设:人这样一个生命体,以如此的秩序化的结构系统存在着,他所产生的无形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和精神活动有如何不彰显秩序和结构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尝试着说,认知是以逻辑的秩序表现的,精神是以法则的秩序表现的,心理是以规律的秩序显现,统合起来我们说内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现的。
如果秩序是大自然的定律,那么环境的秩序在教育中的意义就一定是配合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秩序,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了。
如果儿童的内在一定是秩序的,那就一定需要外在秩序的配对,结果是造就了秩序的人和秩序的环境,然后这个秩序的人又会创造一个秩序的社会。
还有一个秩序蕴含在生命的后面——成长也一定是秩序的。这个秩序蕴含在成长的秘密里,我们把这种秩序成为成长的法则。
如果这些秩序都被尊重了,那我们的孩子将是怎样的呢?
一旦儿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就成为可能,内在就是和谐的。
有了内在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界限、承诺、规则、友善,关系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关系也将是和谐的。每个孩子在一个群体中生活,都知道自己的位置,该干什么,并能专注于自己的发展中。这似乎意味着,因为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并且在外在也执行了这种秩序,生命的能量就有了目标,孩子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探索未知的世界之中了。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思维的混乱、感觉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心理的混乱,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由于生存的机会不具备公平性,由于无规则和秩序,人的权力在无序中取决于其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适合这样社会的品质,如卑微、讨好、投机、钻营、权利欲暴力。
在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儿童内在的秩序我们无法改变,它就像生命需要成长一样,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握的是环境的秩序性,这是我们确切可以做得到的。环境的秩序指的是物质环境的秩序、人文环境的秩序、心理环境的秩序。
外在物质秩序大概容易建立,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发展设计一个有序、整洁的物质环境。但人文的、心理的环境取决于人,这就变得复杂和游离起来。它取决于成人,成人的一系列状态······为了保证心理环境的秩序,所以就需要建立基本的规则,不是儿童遵守,而是成人尤为要遵守的规则,这样才能把关系中的权威变换成规则。
规则是每个儿童得到均等发展机会的保证,是儿童全方位发展的保证,还是儿童建构智能、独立平等以及文明品质的保证。所以,秩序必须人人遵守。
一旦成人不能保证这种秩序,它就会被权威代替。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决定孩子一切的是老师,就如同决定教师一切的是校长,秩序就不是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不是自发的,而是靠外力强制而产生的纪律,秩序就变成了权力。因为这一点,才使儿童惧怕学校,惧怕成人尤其是老师,也使家长讨好教师,企盼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造成了智能的平庸、人格的卑微、人生的乏味。
今天的文字比较长,欢迎各位家长给我反馈,提出建议。最后,转发,评论,点击在看有效防止纯心小阿姨走失~~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